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對學術造假理應當頭棒喝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11日 03:1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事實已經多次證明,在學術體系與利益關係、行政框架存在千絲萬縷聯絡的今天,遏制學術造假,不能依賴學者的道德自覺、學術自律,急需制度尤其是法治力量的治理。

  因推薦材料存在代表著作嚴重抄襲和經濟效益數據不實等問題,西安交通大學原教授李連生所獲2005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日前撤銷。這是我國首次因學術造假撤銷國家科技進步獎獲獎項目。

  在學術造假風氣屢禁不止的今天,這個消息來得很是時候。對廣大學人,是一個警醒,而對社會,則是一個引發思考的契機。

  去年,由於嚴重學術不端行為,李連生被西安交大取消教授職務,解除聘用合同。先前,西安交大楊紹侃等6名老教授就李連生獲獎項目中存在造假、侵佔他人學術成果進行拼湊和包裝等嚴重學術不端問題,連續兩年多實名舉報,其間,老教授們不斷被校方領導約見。

  校方甚至表示,“現在高校弄虛作假成風,你們不要大驚小怪”。

  把此事來龍去脈一理,才發覺曲折故事中,存在著巨大的反差。造假者過得很滋潤,剽竊包裝渾不怕,一路綠燈把獎拿,出了事還有人“護犢子”。而舉報者卻舉步維艱,老教授一度投告無門,只得上網發文,還被李連生以名譽侵權告上法庭。若不是倔強的老人們鍥而不捨,恐怕結果還不好説。

  這種反差,其實也道出了學術造假之易、打假之難的現實困境:造假成本太低,回報太高;發現幾率不高、查處難度不小。相比造假之風的猖獗,治理的方式還需改進,力度還需加大。

  去年,科技部部長萬鋼就強調,對於學術造假要採取“零容忍”的態度,在誠信建設方面絕不讓步,從嚴懲處治理學術腐敗行為。“零容忍”,不僅是態度,更需在制度上和監管上得到切實體現。事實已經多次證明,在學術體系與利益關係、行政框架存在千絲萬縷聯絡的今天,遏制學術造假,不能依賴學者的道德自覺、學術自律,急需制度尤其是法治力量的治理。

  目前,對學術造假的處理,存在兩個需要破除的瓶頸。一是管理主體不得力,我國尚缺乏獨立而統一的學術腐敗專門處理機構,往往通過內部處理,導致相關部門要麼袒護阻撓,要麼處罰過輕。二是管理制度不完善,在防範和處理學術不端行為上,我國還沒有一部專門的法律,而且司法機關也很少介入學術造假的調查處理,這種缺位一方面使治理手段缺乏法律威懾力,更重要的是,處理往往局限于道德聲討、人事調整等層面,缺乏一個強有力的制度來規範和保障,難以應對學術造假頻發現狀的挑戰。

  想起了一則舊聞:1981年,著名生化學家鄒承魯院士發表文章,首次公開向學術腐敗現象宣戰。這些事串起來想一想很有意味,對一個科學家來説,對一國科技創新事業來説,到底哪些事情是真正需要做好的?別忘了,還有尚待求解的“錢學森之問”。

  本報特約評論員詹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