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上海市民食堂生存狀態調查:白領食堂受熱捧(圖)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07日 10:3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午時分,在平涼社區食堂裏老人們正津津有味地享用午餐。

東方海外大廈開設的食堂為周邊白領解決了吃飯問題。均本報記者 姚勤毅 攝

  本報記者 王麗好 楊瀟慧 張馳 黃海華

  編者按 “挂鑰匙,吃食堂”是很多上海人溫馨的兒時記憶。昔日帶有福利特徵的單位食堂、里弄食堂,解決了雙職工的後顧之憂。如今,通脹壓力、快捷的生活節奏,以及家庭小型化的趨勢,使得“市民食堂”再度成為百姓關注的熱點。市民食堂既包括依託于居民區的社區食堂,也包括商務樓宇內的白領食堂。政府和社區托底,便捷、平價、衛生、公益是市民食堂的必備特徵。也正因如此,使得一些市民食堂大受歡迎。分散在不同區域的市民食堂能否持續地為“目標顧客”帶來方便?這些食堂在經營中出現了怎樣的困境和突破?他們在現代經濟生活中是否具備廣闊的發展前景?日前,本報記者分別探訪了本市數家各具特色的市民食堂。他們的經營理念和經驗,或可為我們提供一些有意義的啟示。

  南京西路商圈

  白領食堂的輻射效應

  南京西路以“梅、泰、恒”為圓心的中央商務區面積僅 1.8平方公里,卻集中了眾多年稅收超過億元的寫字樓。十幾萬白領每天在這裡辛勤工作,午餐曾是他們面臨的一大難題。下館子,貴!自帶飯,煩!不吃,餓!

  2007年初起,靜安區相繼推出20余家商務樓宇白領食堂以解決這一難題。

  日前,記者來到其中之一的東方海外大廈白領食堂。中午12點,800餐位幾乎座無虛席,兩個賣菜窗口前排著長隊。一個窗口出售套餐,當日供應生燜小雞、茨菰炒肉、幹燒魚塊、家常豆腐、黃瓜炒肉片、青椒豆芽、炒青菜。可選兩葷兩素,附贈一湯一水果,每份12元。另一個窗口出售小鍋菜和蓋澆面,每份18元。 “套餐12元的價格已整整維持了兩年,我們很感動。 ”一位供職日企的吳先生告訴記者。

  在寸土寸金的地段,白領食堂如何保持質優、價平?東方海外大廈物業經理、食堂的經營者和管理者張健的體會是,公共食堂首先要確保公益性,要保持良好運營需要幾大條件。其一,東方海外食堂佔地800平方米的場地,由原先的自行車庫改建。本來大廈外資開發商打算收回出租,因有推出食堂的需要便免費提供,“開發商感到,一方面可以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一方面也更吸引租客”。張健説,“按照這裡日租至少3元/平方米的價格,一年就省下幾十萬元錢,這對保持公益性至關重要。 ”其二,食堂選擇了麥德龍超市等知名企業做食材供應商,保證了食材的可靠性。其三、穩定的客源。 “整棟樓內80多家企業的2000名員工中,近一半選擇在我們食堂用餐”,餐位從500個增加到了800個,仍然供不應求。食堂開辦兩年來,始終能保持微利,以上三點至關重要。

  此外,靜安區商務委還會同各街道,針對白領多元化的餐飲需求,在南京西路10分鐘路程半徑範圍內,精選了20多家“推薦餐飲”和50多家“特色餐飲”,發動這些企業為白領提供相對便宜的套餐。在梅龍鎮廣場工作的姚小姐給記者展示了一本由靜安區商務委派發的小冊子《白領午餐指南》。 《指南》裏不但列出了“推薦餐飲”的地址和電話,還有套餐的類型和價格。記者瀏覽了一下,這些以小南國、梅園村、綠楊村、上海人家、王家沙等為主的著名商家,多設計了12元-15元不等的午間套餐。 “每天我都被這本小冊子‘折磨’得口水漣漣,巴不得每個都去嘗試。 ”姚小姐説。

  從被“推薦”開始,商家營業額平均上升了20%,白領對品牌的認知度和忠誠度提高,帶來了休息天節假日的全家消費。今年不少商家的年夜飯早早訂完,訂餐的恰是那些每天來吃午飯的白領們。

  平涼街道社區食堂

  讓老人吃得滿意

  10點剛過,記者從平涼社區老年人助餐服務中心出發,跟著送餐員的電瓶車一路小跑,拐到了隔壁的3號弄堂。 82歲的獨居老人施桂芳此刻正躺在床上看電視,看到送餐員,儘管腿腳不便,掙扎著要坐起來。自從上門送餐後,老人吃飯不再難。以前燒頓飯,老人得拄著雙拐站半小時,燒一頓吃兩頓,且頓頓都是一個菜。如今,兩葷兩素一湯只要7元錢,既吃得飽又吃得好。

  與施桂芳一樣,在平涼社區有400多位住得偏遠或行動不便的老人享受送餐上門。而在助餐中心二樓,則是一個溫馨的公共食堂。樓梯上特地鋪了防滑墊,踩上去很穩當。一推開門,空調暖氣撲面而來,十多位老人正在就餐。記者在墻壁上看到一張“一週菜譜”,每天花樣翻新。77歲的曹老先生吃的是 “糖尿病餐”,“不用買、?、燒,省心又省事。”除了糖尿病人,對於痛風或對某些食品忌口以及回族老人等,工作人員都會提前做好統計,做相應的調整,提供高血壓餐、無牙餐等來滿足老人的不同需求。 “這幾天正好過年,我們一如既往提供送餐上門服務,菜式品種比平時更豐富,更有年味。 ”

  為了讓老人們吃得好,平涼街道沒少動腦筋。前段時間,大部分食品價格都有較大幅度上漲,許多老人主動提出要增加助餐費。街道一方面要求“不漲價、不減量”,同時與定點供應商一起尋找新的進貨渠道,盡可能地降低成本,保證就餐質量不變化。進入寒冬後,為保證老人吃到熱騰騰的飯菜,對所有保溫箱進行了更換和包裝,並對送餐車進行了改裝。此外,楊浦區對部分困難獨居老人給予助餐補貼,併為每一位就餐老人投保了“助餐無憂”意外保險,讓老人吃得放心和安全。

  平涼社區工作人員介紹,老年人助餐中心目前收支基本持平,場地由街道提供,13名工作人員的工資每年由街道和區民政局補貼。“只要老人吃得開心,不考慮盈利。 ”

  閔行萬科社區

  開門辦食堂

  中午11點多,正是用餐時間,地處外環外的閔行萬科社區食堂裏人頭攢動。約70平方米的用餐區域擺放了十幾張餐桌,不一會兒,已經被用餐人群佔據了大半。“我們家已經在這裡吃了兩年多了! ”居民朱阿姨對記者説,“這裡的味道很適合老年人,11點30分以前的米飯還特地為我們做得軟一些,之後的飯硬一點。 ”

  為何米飯還要根據時間不同有軟硬之分?食堂許經理道出了其中的奧妙。據介紹,為了給萬科社區的老人提供助餐服務,莘莊鎮政府和萬科地産于2008年9月共同開辦了這個社區食堂。 “我們在經營中發現,如果僅僅面對老年人,食堂很難保持良性的運轉。 ”許經理告訴記者,社區居民有4300多戶,老人確實很多,但有一部分是三代同堂,還有的主婦已退休在家,他們還是會在家做飯;同時,食堂周邊的單位也很多,比如郵政局、公交車站等,工作人員一樣有用餐的需求。“我們決定打開食堂大門,向社會開放。 ”為了照顧不同的用餐人群,食堂根據大家用餐時間的區別,在米飯的軟硬程度上也有所調整。

  “我們可是給食堂送過錦旗的呢! ”公交759路線長老王一邊吃著飯,一邊跟記者聊上了。 “多虧了這個社區食堂,我們駕駛員每頓飯都有了保證,有時候臨時要加一兩份客飯,他們也能馬上送到,為我們解決了一大問題。 ”食堂裏,還隨處可見附近郵局工作人員的身影。記者也嘗試著叫了一份飯來,鴨腿酥而不膩,花菜鬆軟,豆腐可口,米飯不限,飯菜的性價比確實很高。這樣的一份飯,老年人吃是7元,其他人員是8元。老年人的用餐是由政府補貼的。其他人多出的一元錢,等於是外來人員的“搭夥費”。

  許經理還介紹,居委會組織了志願者幫助維護就餐秩序;個別行動不便的老人,在居委會登記後食堂還會送餐上門。據悉,食堂的場地由開發商無償提供,政府每年給予一定的補貼,“其他費用,全部由我們自己承擔。 ”許經理道出了這個食堂成功立足的幾個“關鍵詞”。

  三林世博家園

  食堂也需“轉崗”

  在浦東新區東書房路的世博家園市民中心,記者發現曾經的市民食堂原址已經成了社區事務受理分中心和郵局。郵局的保安師傅説:“市民食堂已經關門很久了,吃飯的話可以去旁邊長青生活廣場的小吃世界,東書房路上也有很多飯店。 ”

  據市民中心主任張鳴介紹,市民食堂從2006年7月經營到2008年12月。作為2006年開始遷入居民的新興社區,當初的餐飲配套不多,為了方便居民就餐,政府採取購買服務的方式,免費提供400平方米的場地,交由一家名為“萬畝倉”的公司經營市民食堂,主要提供本幫口味的客飯,也可以點菜。但市民食堂生意清淡,“上座率不高”。隨著東書房路小吃一條街的興起,以及2009年毗鄰市民中心的長青生活廣場開張,平價小吃店遍地開花,市民食堂無論從口味上還是價格上都不具備吸引人的優勢。

  記者看到,東書房路上福建沙縣小吃、重慶雞公堡、東北烤串等平價飯店已經開出了幾十家。長青生活廣場的小吃世界價格也很便宜,一碗小餛飩只要3元錢。

  三林市民食堂的主要客源是社區居民,而就餐需求不旺也是市民食堂難以為繼的原因之一。住在社區邊緣的居民步行到這個食堂要走20多分鐘,老年人就餐更加不方便。社區將400平方米的場地免費提供給市民食堂無疑是一筆巨大的投入,但居民們似乎並不太買賬,來就餐的居民日見稀少。食堂去還是留?還是要從居民的實際需求出發。

  記者深入社區後了解到,三林世博家園佔地面積1.33平方公里,人口超過3萬,距離三林鎮中心約5公里。居民如果辦理醫保、社保、就業等事宜,要乘公交車十幾站,非常不便。郵局、銀行等配套設施都不多。退休居民鍾先生説:“過去領退休工資、報銷醫保費用都要跑很遠的路。 ”因此,居民熱切盼望能在步行即到的地點設立相關機構。市民食堂的消失並沒有讓他們感到失落,取而代之的社區事務受理分中心和郵局反而切實方便了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