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北京演出票價過千滿眼都是 這幸福是否貴了點?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13日 09:3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老崔,牛!看他的現場,多少錢都值!”小白領卿青是崔健的歌迷,回想起1月1日晚上看的崔健演唱會,至今仍興奮不已,心情難以平復。不過,這話要讓卿青的母親聽到,少不了又是一頓劈頭蓋臉的數落。

  “那天我媽看見了我買的崔健演唱會票,1600元的,嚇她一大跳,把我訓了個狗血噴頭,説我是在‘作’,花1600元幹什麼不好,買一台電扇,買一件羊絨大衣,再不濟,還能買200多斤大蒜,夠吃好幾年的……”卿青嘆了一口氣,“沒辦法,她實在不理解我的愛好,對她們這一輩的很多人來説,除了柴米油鹽,其他‘神馬都是浮雲’!”

  卿青買的崔健演唱會的票,並非最貴的。那場演唱會,最貴的場地票賣到了2800元,超越了之前王菲演唱會2500元的最高票價,刷新了大陸歌手開演唱會的紀錄。

  瀏覽近期網上票務信息,票價超過1000元的演出幾乎滿眼都是,而各自的最高票價也像是在暗地裏較勁,看誰比誰更高:張信哲1500元、陳楚生和齊秦1680元,北京新春音樂會1880元,劉德華2011元,老鷹樂隊2580元,郭富城2880元,而RAIN北京演唱會則只分880元和2880元兩檔。此外,《星光大道》獲獎演員春節晚會,以及何雲偉、李菁在保利劇院的相聲專場,都將最高票價定在了2011元這樣討彩頭的數字上。似乎數字越高,就越能體現表演者的人氣和影響力。

  北京的演出票價全球最貴!很多人發出這樣的喟嘆。

  先説港臺地區。以2009年席捲一億票房的“縱貫線”全國巡演為例,北京最高票價是1680元人民幣,而在香港紅磡體育館最高票價是580元港幣。紅磡是一個只能容納萬人的體育館,僅是北京工人體育場能容納觀眾的1/4,但票價卻比其低三個價。此外,“縱貫線”台北演唱會的門票最貴是600元人民幣。

  再看海外,僅舉一例,邁克爾傑克遜告別舞臺演唱會當時是19萬張門票全部售出,門票預售價格是50英鎊至70英鎊,折合人民幣500元至700元。“依照咱北京的規矩,要是邁克爾傑克遜來北京,票價還不得照著幾千元、上萬元開啊!”一位歌迷的語氣有些微酸。

  據北京演出行業協會最新發佈的統計數據,2010年北京各類演出總平均票價201元,同比略有降低。不過,人民大會堂、首都體育館、工人體育館、工人體育場、五棵松體育館等大型演出場館演出的票價還是居高不下,平均票價772元,比上年平均票價637元上升21%。

  隨機詢問周圍的人,不乏這樣的回答——

  “演出市場很熱鬧,但這跟我有什麼關係呢?聽一場演唱會,看一場音樂會或歌舞劇動輒數百元甚至上千元,太貴了,與我們普通工薪階層的人均收入相比,這票價的確是不能承受之痛。”

  “北京的人均收入只是歐美日大都市的1/6至1/5,但北京人所承受的門票卻一點不低,甚至超過那些國際大都市的票價。北京觀眾多年來一直充當著冤大頭的角色。”

  “民營文化企業的商演票價高,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畢竟人家要自負盈虧。可某些接受政府經費補貼的藝術團體和機構辦演出,成本比那些國外來的團其實要低很多,但票價一點兒也不低,就很不合理了,這不是讓我們納稅人二次納稅嘛!”

  ……

  一方面,很多人不滿于北京演出高票價;另一方面,很多高票價的大型商演並不發愁賣票。就像很多人説的,一個巴掌拍不響,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市場從沒有停止揮動它的指揮棒。

  就像小白領卿青一樣,很多人不吝金錢,心甘情願為自己喜歡的一場高票價演出買單。卿青的感慨也許代表了很多歌迷的心聲:“無論是音樂還是精神,老崔都影響了一代人,這是現在的流行歌手無論如何都比不上的!老崔年紀都半百了,他的演出也是看一場少一場,所以花上一千多塊錢看這樣一場演唱會,感覺沒什麼不值的!”

  去年年底王菲的演唱會也證明了這一點。歌迷中,有很多是大款,開著寶馬、奔馳花幾千元錢體驗一把天后的現場魅力,根本不會感到心疼,“哥看的不是演出,是品位”;還有一些是“夾心層”,經濟實力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好容易等到自己的偶像復出開唱,一咬牙也就買了票,放縱一下自己。這之外,不乏月收入並不高但實在是喜歡王菲的。“我可是花了一個月的工資啊,接下來倆月就得天天吃饅頭和方便麵了。”在一次採訪中,一位從河北來京在複印店打工的女孩兒的話,讓人印象深刻。

  不過話説回來,就算你打心眼兒裏多麼熱愛某位明星、藝術家,如果荷包不夠殷實,也只能是望洋興嘆罷了。一位在公司上班的職員就頗有同感:“那些大型演唱會也有180元、280元的低票價,不過量很少,很快就被搶光了。再一個,低價票都是‘山頂票’,距離舞臺太遠,欣賞現場的魅力會大打折扣。要想現場效果好一點兒,就得買1000元以上的票,倆人就得2000多元!要知道,這基本上是我月工資的一半啊,除掉房子月供錢,要想看一場演唱會,我就得不吃不喝了才行!”

  “85%的觀眾可接受的演出票價格在300元以下”,這是道略文化産業研究中心一份隨機問卷的調查結果,樣本對像是保利劇院、中山公園音樂堂、德雲社、首都體育館等10個劇場的1200名觀眾。而其所做的另外一項抽樣調查顯示,目前北京演出“兩頭”最火,一頭是300元以下的話劇、相聲等,內容好看、票價適宜;另一頭是成本很高的大型商演,比如流行演唱會、名家名團的音樂會等。

  該中心負責人毛修炳分析説,就現階段而言,看演唱會等是偶然消費行為,就像買奢侈品,不是所有人都能買得起。“不過,如果能按照公共文化設施來界定劇院性質,對演出稅率進行調整,同時演出公司的運作也越來越規範化,最為直接的影響可能就是票價降低,讓更多人走進劇場,讓文化藝術惠及大眾。畢竟,真正有助於提升整個演藝産業的,並非偶然消費行為,而是常態消費。”

  怪!怪!怪!一張演出票的背後

  “我和男朋友兩人花了將近3000塊錢買票,而我旁邊那人拿的是贈票,一分錢都不花。人比人氣死人吶!”説起2009年夏天看周傑倫演唱會,一位女歌迷仍感覺如鯁在喉。

  前兩天很多新聞媒體都報道了這樣一則消息:美國即將卸任的紐約州州長帕特森因為5張免費的比賽門票,遭到了62125美元的罰款,其中2125美元屬於球票應付票款,另6萬美元是罰款。相比之下,國內關於贈票問題,卻是一種“合理的不合理”。

  “説實話,沒有演出商真心願意贈票,但確實存在不贈票就不行的理由,這些理由有強制性的,也有人情上的,還有怕冷場丟面子的,贈票的苦酒一多半是演出商自己釀的,實際促成了票價怪圈的形成。”從事多年文化市場研究的中國動漫集團副總經理胡月明説。“如果一場演出,一張票都不賣,開場時場面也不會太冷清,因為有贈票啊!”在九州文化傳播公司總經理田京泉看來,在演出各項成本中,最難控制的就是灰色地帶,即公關贈票,包括給審批機關、現場保安、新聞媒體和其他一些關係單位的等等。

  此外,大多數歌手在與演出商簽訂的合同中,都會對上座率提出明文要求,以避免冷場的尷尬。在實際售票率達不到的情況下,演出商就有可能主動向外贈票來填滿場子了。

  除了贈票,北京演出市場還有很多怪圈,好似一雙雙隱秘的推手,悄然抬高著演出票價。

  怪圈之一是“第三方付款”。一位演出商就説,他到票務公司詢問銷售情況時,一般不會問今天有多少人買了多少張票,而是問今天有多少交支票的?“拿支票來購買的很多是大公司、大企業。此外,近幾年隨著相關政策的出臺,政府採購的團單已經減少不少,但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他們買票主要是搞公關,説白了就是送禮、答謝客戶。這些交支票的人在乎票價嗎?不在乎!”

  “我們每年都會為大客戶購買一些高檔演出票,主要是古典音樂會,尤其是到了年底,國外大團的新年音樂會最合適,莊重高雅,顯檔次。”一位在公司負責公關工作的張先生笑著説,“給客戶送禮要穩、準、狠,票價越高越體面!”

  在這種情況下,就不難理解,為何前不久北京某一場新年音樂會推出8張8800元“至尊榮譽席”時,很快便被買走了。所謂“至尊榮譽席”,除了價格“至尊”,再就是能獲贈該場音樂會指揮親筆簽名的指揮棒。“裝在玻璃框裏的,很精緻、很漂亮,誰拿著不高興呢?”主辦方工作人員説。

  怪圈之二,是黃牛黨成了票務代理。關於此,最有説服力的要算是王菲演唱會鬧“票荒”了。當時,早在演唱會正式開始前一個月,官方銷售渠道便宣稱票已售罄。不過與此同時,網上卻出現了很多賣家,聲稱各個價位的票都有“現貨”,顯然這並非歌迷間的零散轉讓行為。

  對網上門票的來源,賣家均不予回答。王菲演唱會北京站票務代理永樂票務項目負責人楊先生説:“有人對這個項目有前期判斷,認為它會賺錢,所以就早下手購買了大量門票,有人來買票,我們作為票務網站也不可能問‘你買這麼多,是不是黃牛’,至於之後他們要如何操作我們也不可能控制得了。”

  票務市場好似北京演出市場的精縮版。同質化嚴重、提成過高……雖然北京票務市場進入迅速崛起期,票務營銷開始向專業化方向發展,但也成為不規範的演出市場暴露問題的窗口。比如,在同一檔期,如果兩家演出公司做的是彼此實力和人氣相當的歌手,一個演出商就可能暗中提出把代理費提高,以促使票務公司更加賣力地替其推銷。當自己的利潤被票務代理公司“趁火打劫”奪去一部分之後,演出公司往往可能會提高票價,將這部分費用轉嫁到買票的觀眾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