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湖北襄樊更名為襄陽 一字之改成本被指過億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08日 08:1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華商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襄樊更名襄陽一“字”之改成本過億

  在“90%的民意贊同”和當地政府的積極運作下,湖北襄樊市終於又叫回了那個響亮的名字——襄陽,就是《射雕英雄傳》中郭靖、黃蓉當年抗擊元軍戰鬥過的那個襄陽。當地招商引資此後終於可以避免被誤認為“湘潭”的尷尬。名正則言順,人們希望花費過億換來的新名字可以帶來更長遠的收益。然而在眾多地方踴躍更名的鼓噪背後,或許應該思考:對自己所在城市的歷史積澱和文化傳承,我們真的在乎嗎?

  2010年12月24日,儘管火車站候車大樓上還矗立著“襄樊”的巨字,但在半個月前,這個車站所在的城市已經更名為“襄陽”。

  2010年11月26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湖北省襄樊市更名;12月9日,襄樊市宣佈正式更名為襄陽市,其下轄的襄陽區更名為襄州區。

  更名後,襄陽市行政區劃不變,轄3個縣級市、3個縣、3個區,以及國家級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和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各1個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目前為湖北省第二大城市。

  更名襄陽“順乎90%的民意”

  贊成者:“嘆這一字之易,因其力挽狂瀾之勇氣,拯救歷史之決心!”反對者:“到底有什麼必要?搞過什麼科學論證?”

  按照襄陽市委宣傳部新聞通稿稱,由“襄樊”更名為“襄陽”,最早是由社會各界群眾自發組織,2001年起,數年間都有市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提出議案和提案,建言城市更名為襄陽。2008年,又有24位人大代表和185位政協委員強烈要求復名。與此同時,很多襄陽籍的海外華人華僑,也通過不同渠道提出更名襄陽,一些網站還相繼開闢論壇,發帖呼籲恢復襄陽。

  2010年12月9日,襄樊市召開更名工作會議,市委書記唐良智將更名的緣由和意義概括為“尊重歷史”、“傳承文化”、“順乎民意”和“推動發展”。他説,城市名稱是城市公共産品,應當尊重群眾意願,符合公眾的心理感情和審美追求,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襄陽市委宣傳部的通稿稱,民意調查顯示,90%以上民眾贊同更名襄陽。

  從“襄樊”到“襄陽”僅一字之改,卻立即在網絡引發爭議。贊成者“嘆這一字之易,因其力挽狂瀾之勇氣,拯救歷史之決心!”反對者則質疑“到底有什麼必要?搞過什麼科學論證?”“這不叫改名,準確地講應該稱為復名。”去年12月21日,襄陽市委黨校教授、文史專家晉宏忠對本報記者説。現年71歲的晉宏忠是《中國歷史大辭典》、《二十五史人名大辭典》編撰人之一,也是襄樊市向湖北省及國務院更名上報材料的執筆者。

  晉宏忠介紹,解放初,襄陽和樊城都是襄陽縣下轄隔漢水相望的小鎮。1950年5月,兩鎮組建襄樊市,隸屬湖北省襄陽行政區專員公署,1955年改稱湖北省襄陽專員公署,1979年改稱湖北省襄陽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8月撤銷襄陽地區,其行政區域併入地級襄樊市。“若1983年撤地設市時,直接設為襄陽市,便會少了現在這麼多週折。”

  晉宏忠説,襄樊這座城市曾經有過許多名稱,但存在時間最長、承載歷史最多、影響範圍最廣的,是以襄陽命名的階段。春秋戰國時,楚國就有襄陽這個行政建制;真正建縣制,是在公元前206年,距今已有2216年曆史。

  東漢建安13年,也就是公元208年,設立襄陽郡,此後襄陽一直是州、府、道、縣的治所,素有“南船北馬”、“七省通衢”之稱。在長達兩千多年曆史中,襄陽這個名稱與眾多歷史事件、故事、人物相聯絡,如卞和獻玉、三顧茅廬、李自成稱王等,都被打上了“襄陽”烙印。還有很多歷史人物如伍子胥、武聖人關羽、詩人孟浩然、詩聖杜甫都曾與襄陽結緣;《三國演義》120回中,有32回發生在襄陽。

  在眾多更名的擁躉者的論點中,金庸小説《射雕英雄傳》描寫的“郭靖、黃蓉守襄陽”的故事甚至也屢被提及。

  老市委書記承認當時考慮不週

  “當年撤銷襄陽地區設立襄樊市,一是缺乏文化傳承理念,二是為了照顧襄陽和樊城兩地幹部的情緒。”

  對於襄樊的更名,廣泛的説法是源於《人民日報》2001年10月9日《襄樊何不稱襄陽》一文,作者李輝認為,“襄樊”雖然用了50年,但與2000多年的“襄陽”相比,50年只是一瞬而已。“襄陽”名氣太大、文化底蘊太深,早已融進中國人的記憶。

  作為更名上報材料執筆者的晉宏忠承認,李輝的文章促進了襄樊復名的進程,但根本原因在於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提案和議案。

  還有更深刻的原因是,自2000年起,襄樊市在對外招商引資的過程中遭遇到的尷尬。曾有襄樊市領導帶隊出訪招商。説到襄樊,人家往往聽成“湘潭”,以為是湖南的城市,市領導連忙解釋,襄樊古名襄陽,就是劉備三顧茅廬的地方。對方一聽,立馬肅然起敬。“一説襄陽,招商引資就容易産生認同感,很容易談。”

  2008年,24位人大代表和185位政協委員再次強烈要求復名襄陽,襄樊更名遂正式啟動。當年8月21日,湖北省民政廳批復同意襄樊市民政局上報更名材料。8月26日,民政局召集襄樊本地多名專家開會,會上分工由晉宏忠主筆起草更名上報材料。

  8月27日,市民政局區劃地名科科長李仕華和晉宏忠一起,擬出幾千字的《襄樊市更名為襄陽市的請示》,傳真給湖北省民政廳。晉宏忠説,那份請示特別提到,市人大和政協搞的民眾問卷顯示,80%民眾同意更名,10%反對,約10%持無所謂態度。(這與襄陽市委宣傳部通稿中“90%民眾同意更名”略有出入。)

  同年12月初,襄樊市接湖北省民政廳通知,省長辦公會已同意襄樊更名意向,但所報的請示內容不完善,僅説了改名之後的好處,沒有提及不改名的弊端。

  於是,該市重新起草材料,將《請示》中的“更名”改為“復名”。2009年1月5日,由市長李新華簽發文件上報。很快接到國家民政部通知,專家論證會于2009年1月16日在北京舉行,將由襄樊市代表出面“答辯”。按照程序,通過民政部邀請專家論證後,才可報國務院。

  恰逢此時襄樊市委書記唐良智正在中央黨校學習,所以“答辯小組”成員由市委書記唐良智、市委統戰部部長劉德政、民政局主管地名的紀檢書記朱成珍、區劃地名科科長李仕華、文史專家晉宏忠和記者鄒嘉斌組成。

  晉宏忠解釋説,之所以請記者參會,是因為現場要播放一段視頻,除了襄陽簡介外,還有當年撤區設市的市委書記張懷念的一段講話。在那段視頻裏,77歲的張懷念承認“考慮不週”:當年撤銷襄陽地區設立襄樊市,一是缺乏文化傳承理念,二是為了照顧襄陽和樊城兩地幹部的情緒。

  當天,參加論證會的13名專家全票通過了襄樊更名為襄陽,隨後報國務院審批。

  到2010年11月26日國務院批准,歷時22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