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男子稱找到陶淵明《桃花源記》原型地(圖)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04日 10:1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長沙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1600多年前,陶淵明筆下的武陵“漁人”誤入“桃花源”。當“漁人”回到“郡下”,將新的發現報告給“太守”、“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後南陽“高尚士”劉子驥“聞之,欣然前往。未果,尋病終。”東晉陶淵明所撰的《桃花源記》以一句“後遂無問津者”結束了不足400字的全文。

  “不盡其然。”在長沙工作的安化人張貽明卻聲稱,通過多年的研究和尋找,他找到了真正的“桃花源”。“與陶淵明寫的《桃花源記》相比,益陽市安化縣奎溪鎮達坳村黃桑坪有20多個特徵符合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昨日,記者在張貽明的陪同下對黃桑坪進行了一番踏訪,發現這裡的確與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有幾分神似。

  《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場景幾乎處處可見

  從懷化市溆浦縣水隘鄉爐廠坪村出發,一行人從一條山路攀爬而上。快到山坳時,今年已是68歲的張貽明連忙將走在前面的記者叫住,指著狹窄的山坳口説:“《桃花源記》裏説‘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你看,這不是‘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嗎?”循著張貽明手指的方向看過去,記者看到一束光從山坳的那一邊射了過來。

  此前,張貽明曾指著流經水隘鄉爐廠坪村的那條小溪告訴記者,他曾經考察了溆水上遊多條小溪,只有那條小溪“具備行舟的條件”。所以,他認定武陵“漁人”就是從那條小溪舍舟上岸後,沿記者所爬的山路而進入“桃花源”的。

  最先進入“桃花源”的武陵“漁人”“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記者翻過山坳口,眼前立即豁然開朗。只見就在萬山叢中,有一片村落“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山坳口上,有一清朝康熙年間所立的茶亭。據考證,記者所攀爬的這條山路自古就是江浙一帶通往雲貴的驛道。同時,山坳也是武陵郡與長沙郡的分界點。按照張貽明的説法,“桃花源”當屬長沙郡,由於“漁人”是武陵人士,“桃花源”才被誤傳在武陵郡內。

  下到黃桑坪,“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儼然一個安然恬靜、質樸和諧的“桃花源”……即使在深冬,《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場景在黃桑坪幾乎處處可見。

  藏在疊翠山巒中的黃桑坪有200多畝田地,38戶人家、280多人。記者注意到,這裡的房屋除了有幾棟外貼白色瓷磚的小樓外,其餘全是木頭青瓦,清代風格依然。“我們這些村民都是500年前從溆浦遷移過來的張軾的後裔。以前,我們這裡就被稱為‘秦漢桃源’。還是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説過武陵‘漁人’的故事。”今年50歲的村民張忠良告訴記者,村裏保存得最久的房子有300多年曆史了。

  “前幾年,村裏有戶人家打井,當打到六七米深的時候,居然打出了類似灶屋的泥土和樹木燒過後的灰塵。”張忠良認為,黃桑坪很早就有人住居,“周圍山上的泥沙經雨水長年累月的衝擊都集中到了坪裏,使得我們現在住的地方地勢抬升了。”

  張忠良説,黃桑坪的村民現在都還保持著秦漢農家的生活方式,民風古樸,生活與世無爭……。雖然記者一行進村後,村民不曾“設酒殺雞作食”,但連忙端上熱茶並拿出瓜子花生招待。而且,令記者稱奇的是,坪裏的狗見到記者一行不但不叫,反而還一股勁地搖著尾巴以示親熱。同時,這幾天湘西北下了一場中雪,就在記者進入黃桑坪的那條山路上,還殘存著尚未融化的雪跡,可黃桑坪的村民卻説“我們這裡根本沒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