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重慶兩個重達上百公斤石雕大象雪夜遭盜竊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03日 03:2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重慶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被盜的兩尊白象鏤雕工藝最為精美,一為小象撲懷,一為力士牽象。(資料照片) 記者 陸綱 攝

位於黔江區黃溪鎮的市級文物建築張氏庭院石雕堪比故宮工藝

  昨日淩晨,位於黔江區黃溪鎮的市級文物建築張氏庭院遭到洗劫:兩個重達上百公斤、價值百萬元的柱礎石雕大象,雪夜裏被盜走。

  據了解,張氏庭院在去年12月剛剛進行了維修,預備在春節後向公眾開放。目前,當地警方已封鎖現場,展開進一步調查。

  ■記者 楊馨 羅彬

  兩座石象被盜 石獅倖免

  黃溪鎮文化綜合服務站工作人員、張氏庭院管理員胡華,是第一個發現石雕被盜的人。胡華告訴記者,元旦放假期間,他是庭院唯一的看守人員,晚上就住在庭院隔壁的一棟樓裏。

  “下了一晚上的大雪,哪會想到有小偷!”胡華説,從1日開始,鎮上就一直在下大雪,直到早上都沒停。2日早上9點過,他像往常一樣來到庭院巡視,意外發現平時長期上鎖的一道側門竟大開著,門栓上明顯有被撬過的痕跡。

  跑到庭院前廳一看,眼前的景象讓胡華傻眼了:前廳門前的院子裏,四處散落著鋼釬、粗布和碎石塊;位於前廳石梯兩旁的4座石雕中,兩座石雕大象不翼而飛。剩下的另外兩座石獅子,一座已從基座上被拆下來,扔在地上;另一座石獅雖未離開基座,但也有明顯被搬動的痕跡,石獅身上還卡著一個作案用的千斤頂。

  胡華趕緊撥打110,向黔江區公安局報案。

  重達200公斤 石雕如何搬走

  記者了解到,4個鏤雕的柱礎,每塊石料整體重量在3噸以上。被盜賊搬走的兩個石象,每個也重達200公斤以上。這麼重的兩個大傢伙,到底是如何被搬走的呢?

  黔江警方在勘察現場時發現,因每個石柱礎上面是支撐房屋的木柱,盜賊在卸下石象後,將一個圓木樁塞進木柱與基座之間,防止房屋因失去著力點而垮塌,“木樁塞進去之後,上下幾乎沒有留空隙,肯定是事先經過精心測量並製作的。”

  警方還在現場發現,不管是圓木樁,還是卡在石象身上的千斤頂,都用厚毛巾和粗布包裹,明顯是為了減低拆卸時發出的聲響,手法相當專業,“應該是長期偷盜石雕文物的慣犯所為。”

  此外,從被盜現場分析,竊賊是從庭院側門進去,從大門將石象運出。根據石象自身的重量,估計有車輛運載,且作案人員在3人以上。

  4個石雕為何只偷走了其中兩個?當地居民猜測:可能是因下大雪等原因,影響了盜賊的作案速度,作案人員擔心被發現,這才忍痛丟下了另一對。

  根據現場留下的痕跡,警方分析此次作案肯定是早有預謀,並經過了多次踩點。

  兩石雕工藝精湛 價值百萬

  記者從黔江區文物管理所獲悉,張氏庭院是我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整個庭院中,工藝最精美、價值最高的就是前廳這4個石柱礎石雕。每個石柱礎通高110厘米,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部分是石柱礎的主體部分,中間兩個為青獅造型,旁邊兩個為白象造型,青獅和白象的周長為70厘米,高60厘米;下部分為四方體基座,高50厘米,寬72厘米,刻有二龍戲珠、野鹿銜花等浮雕。

  “丟失的兩座石象,估價在百萬元以上。”胡華稱,幾年前,曾有國家級專家實地考察後驚嘆:張氏庭院的很多設計和工藝堪比故宮,尤其是這4座石柱礎,不管從造型還是工藝,都不比故宮裏的石雕遜色,堪稱整個庭院的“靈魂”,是最有價值的文物之一。

  黃溪鎮居民羅從兵告訴記者,張氏庭院是黔江當地一大寶貝。被盜的一對石象,則是4個石雕中最精美、最可愛、雕刻工藝最好的一對,“曾有一個外國人出價幾十萬元,想買下其中一隻,被我們拒絕。”

  (本報新聞熱線966988感謝劉女士、羅先生提供線索)

  張氏庭院 深山裏的故宮

  三大謎團至今未解

  張氏庭院位於黔江區黃溪河畔,背靠皇后山麓,坐東向西。庭院分四層五進,有朝門、大門、正廳、後廳,在正廳和後廳之間,以5個大小天井為組成單位,把整個院落分隔成5個小四合院。張氏庭院總建築面積1071平方米,佔地面積3287平方米,是渝東南現存最具特色的土家族木石結構庭院兼吊腳樓建築。

  據《黔江縣誌》記載,張氏庭院始建於1911年,因居住主人為大地主張闔卿而得名。解放後,張氏庭院收歸國有。2002年7月,被黔江區人民政府公佈為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張氏庭院的很多設計和工藝堪比故宮,所以有“深山故宮”之稱。本報也曾報道。

  對於當地居民來説,這是一座帶有神秘色彩的庭院,至今仍有多個謎團未能解開。

  石料如何從沿海搬運而來?

  到張氏庭院考察過的專家一致認為,前廳廊道4個鏤雕的柱礎石料來自沿海,每塊柱礎石料重量在3噸以上。對於直到上世紀70年代才通公路的黃溪鎮來説,當時是如何把這些石料弄進道路崎嶇、山高林密的深山的?

  屋後水井為何不涸也不溢?

  張氏庭院後堂的水井,容積不足兩立方米,但井裏的水四季不幹,不論河裏漲多大的水,井裏的水不渾,也不往外溢,同樣,不論天干多久,井水不會乾涸,總是保持在固定水位上。

  天井無孔無縫,為何不積水?

  張氏庭院中的5個天井,分佈在正廳左前、左後、中、右前、右後。各個天井由條石鋪就,採光良好,但每個天井條石與條石之間緊密相接,看不到任何排水道和地漏等設施。這些看似密不透風的天井地板,無論下多大的雨都不會積水。

  當地居民曾現場做實驗:五六個男女用桶和盆子同時向天井灌水,水一倒進天井,眨眼工夫就神秘“蒸發”,天井的地板上只剩下一塊水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