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調查稱24%受訪者認為雷鋒精神“已經過時”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01日 12:4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工人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有這樣一群人,27年始終致力於雷鋒精神的宣傳,並自發組織召開了11次“全國軍民學雷鋒經驗交流會”;一項針對年輕網民的調查顯示,有54.64%的人表示,“如果沒有人提醒,不會記得雷鋒紀念日”,24%的人認為雷鋒精神“已經過時”——

  【特別報道】“雷鋒”不能只是個傳説

  2010年12月29日,上午10時,北京市豐台區,兩棟略顯陳舊的磚紅色建築不起眼地豎在路旁,一樓被紅紅綠綠的出租房招牌包裹,霓虹燈靜靜地旋轉著,卻很少有人駐足。就在這棟大樓五層的一間會議室裏,正在舉行一場特殊的全國性會議——時隔4年,民間自發組織的第十一次“全國軍民學雷鋒經驗交流會”拉開了帷幕。

  一張巨大的紅色背景板上,年輕的雷鋒被金色光芒籠罩。主席臺上坐著的沒有現任領導,開幕式上沒有鑼鼓喧天,更沒有媒體雲集。100多名來自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解放軍、公務員、農民代表聚在一起,用三天時間就聊一件事——“怎麼學雷鋒”。

  借錢辦會

  狹小的會議室裏,密密麻麻坐滿了人。在這個空間裏,滿頭白髮的田永清少將感到自己仿佛回到了“那個火熱的年代”。每個人都衣著樸素,聽眾時不時在紅皮本上做著筆記,有人甚至背上了印有學習雷鋒的綠色軍用挎包,志願者不知從哪兒找來了上世紀60年代的綠軍裝套在身上。在這裡,“雷鋒”是提及率最高的熱門詞彙。

  “上世紀六七年代,人人都搶著學雷鋒,你6點起床打掃衛生,我就5點半起,你把地掃一遍,我就掃兩遍。”田永清覺得,如今,有三類人最應該“學雷鋒”:學生,富翁,公務員。

  “有人問我,是學中國的雷鋒,還是學外國的比爾蓋茨,我説都要學,熱心助人、回報社會、無私奉獻的精神實質是一樣的。”田永清的一番話贏得了經久不息的掌聲,坐在一旁的喬安山偷偷抹去了眼角激動的淚水。

  “1983年3月3日,第一次全國軍民學雷鋒經驗交流會在國務院第二招待所召開,有146人參加;第二次是1989年12月8日,在共青團中央會議室……人最多的是2005年2月28日到3月2日的第九次會議,在河南鄧州市,連開五場有6373人參加……”主辦會議的中國雷鋒工程委員會秘書長何朝海,對於27年來的前十次全國軍民學雷鋒經驗交流會如數家珍,但這次會議卻是人員最少、規模最小的一次。

  據志願者張國霞介紹,前十次的學雷鋒經驗交流會都由政府承辦,資金有保障,但這次會議沒有找到合適的承辦單位,資金緊張,規模只好縮減。

  2010年10月中旬,何朝海陸續接到來自全國的電話和信件,甚至有不少人專程從外地趕到北京,要求開學雷鋒經驗交流會。

  恰逢國家領導人作出“大力宣傳和弘揚郭明義先進事跡”的指示,何朝海覺得是個好契機,“4年沒開了,好歹讓大家聚在一起,為宣傳雷鋒精神鼓鼓勁”。於是,他決心再辦一次全國會議,地點就選在北京。

  然而,參會代表的食宿、參觀費用、書刊報紙都需要花錢,資金從哪出?何朝海與中國雷鋒工程委員會的工作人員七拼八湊了2萬多元,又向一家企業借了2萬元,算是把會議撐了起來。不過,元旦以後就得還錢。

  這個靠4萬元搞起來的全國會議,吸引了不少知名人士:雷鋒生前最親密的戰友、電影《離開雷鋒的日子》的原型喬安山,被譽為“軍中儒將”的田永清,河南鄧州“編外雷鋒團”團長宋清梅,毛澤東侄女毛小青……

  但捉襟見肘的資金狀況迫使主辦方必須縮減參會名額,許多省市只有1名代表參加。

  “雷鋒家族”

  “如果沒有人提醒,你還記得3月5日是雷鋒紀念日嗎?市場經濟下,雷鋒精神究竟是進步了、倒退了還是異化了?”2010年3月,上海某媒體聯合搜狐網曾在雷鋒紀念日做過一項調查。在參與投票的4146人裏,有54.64%的人表示,“如果沒有人提醒不會記得雷鋒紀念日是哪天”,72%的人“不會在3月5日專門去學雷鋒”,63%的人在受到幫助或幫助別人的時候沒有稱讚或被稱讚為“活雷鋒”,24%的人認為雷鋒精神“已經過時”。

  雷鋒班、雷鋒團、雷鋒村、雷鋒學校、雷鋒車隊、雷鋒郵局……喬安山自豪地説,這些以雷鋒命名的地方和那些致力於學習雷鋒、宣傳雷鋒精神的人,組成了一個大家庭——“雷鋒家族”。

  但毛小青無奈地發現,在這個“雷鋒家族”裏,“上年紀的人”佔據了絕大多數,“來自‘那個時代’的老人對雷鋒有深厚的感情,但傳承雷鋒精神的年輕人還有多少?”

  上世紀60年代的雷鋒精神還適合21世紀的中國嗎?當記者提出這個疑問的時候,雷鋒班第四任班長曲建文臉色漲紅,“見到他人臨危挺身而出,擼起袖子給陌生人獻血,在公車上給老人讓個位,給孤殘者捐出100元……這些何嘗不是在學雷鋒?”

  這位68歲的老兵一輩子致力於宣傳雷鋒精神,大兒子18歲就被送到部隊雷鋒團當了5年普通士兵,孫女從幼兒時期就知道有個“雷鋒爺爺”,無論走到哪個城市,他都不厭其煩地講述學雷鋒標兵們的故事。他始終堅信,“雷鋒精神凝結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精髓,是社會主義的主流價值觀,永遠不會過時。”

  對此,喬安山也深有同感。2007年的夏天,喬安山應邀到香港連做兩場學雷鋒報告。有一天,活動臨近尾聲,一位老先生忽然衝上前臺,搶過話筒喊道:“朋友們,我身上流著大陸同胞的血,我被‘活雷鋒’救過命的……”

  原來,幾年前老人曾到大慶參觀,途中突然胃出血,是大慶工人獻血救了他的命。老人忽然轉身,一把抓住喬安山的手,生澀地學著東北腔,“見到雷鋒戰士,老親切了!”

  每當回想起這次經歷,喬安山都感到熱血沸騰。他覺得,40多年過去了,雷鋒精神依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

  然而,一位來自河北的參會代表還是忍不住提出了糾結在心中的困惑:“我的孩子不知道雷鋒是誰,不會唱‘學習雷鋒好榜樣’,老師不再留與學雷鋒有關的命題作文……沒有新生力量的加入,難道‘學雷鋒’就結束在我們這一代嗎?”

  “年輕人不是不學雷鋒,只是他們學習和工作太忙,我們老年人退休了,有足夠的時間,應該&&多學習、多宣傳,帶動更多人。”喬安山臉上掠過一絲無奈。

  重振雷鋒精神

  美國《時代週刊》曾稱讚:“雷鋒品牌是中國人民也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在中國,“向雷鋒同志學習”的口號已經喊了47年。漫長的歲月,漫長到足以讓一種傳統根深蒂固,同樣也可以讓一份美德慢慢消失。

  在記者隨機採訪的80後、90後中,他們對“雷鋒”的形象並不清晰,對“向雷鋒同志學習”的理解也退化成為在固定時間與空間內做出的一種“姿態”。“雷鋒叔叔3月來,4月走”變成了“3月5日來,6日走”。絕大多數人認為,在雷鋒紀念日拿著掃帚去掃大街、到養老院看看老人就是學雷鋒,而且這種行為“很傻很天真”。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有260余萬個學雷鋒小組,截止到2008年底,全國累計已有3.82億多人次的青年和其他公眾為社會提供了超過78億小時的志願服務。那些年輕的志願者讓宋清梅、喬安山們看到了“雷鋒傳人”的希望。

  有關專家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學雷鋒從內容到形式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從明顯的政治行為轉變為社會公德範疇,從“忠於革命”到“助人為樂”。時代性、政治性淡化之後,學雷鋒的形式也在改變,更貼近老百姓需要,不再是自上而下的政治運動,而成了民眾自發和社會組織號召的公民行動。無論救災、支教,還是陪伴孤寡老人、照料殘疾兒童,都在傳承一種源自雷鋒的樸素美德: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現在時代變了,社會進步了,傳承雷鋒精神也得與時俱進,方法需要升級換代了。”隨著交通樞紐的建成,連雲港新浦汽車總站第十五任站長韓秀平感到苦惱,原先以便民為目的的平板“雷鋒車”即將“下崗”,日後如何“為人民服務”需要另辟蹊徑。

  何朝海表示,將在2011年1月和3月召開兩次雷鋒精神論壇,專門探討存在的問題,希望能夠為傳承雷鋒精神尋找到更適合當下情形的途徑。

  而更多人認為,民間舉辦交流會、研討會只是一種前瞻性的探索,而要真正改變社會上日漸淡漠的“學雷鋒”狀況,還需要有關部門出手,“如果由國家召開宣傳雷鋒精神的全國性大會,宣傳效果和影響力將更加深遠。不能讓‘雷鋒精神’只是個‘傳説’。”參會的一位學雷鋒標兵這樣説。(鄭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