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民警搜救學生遇難續:登山隊捐款擬慰問其父母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18日 03: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報記者 葉鐵橋 實習生 蔣雪婕

  12月17日,安徽黃山遇難民警張寧海的追悼會在復旦大學和黃山殯儀館舉行。

  早上9時30分,復旦大學校園裏鐘聲低回。初雪還沒化完的燕園草地上,幾百人默默地站立著,滿面哀思。最前排的16人,胸前別著素凈的白菊,手捧鮮花,並小聲地啜泣。儀式開始後,這16人依次上前敬獻鮮花。一名女生還跪了下來,雙手掩面,悲痛不已。

  在黃山市殯儀館,復旦大學登山隊的兩名學生侯盼、康清威從上海專程趕來,跟張寧海作最後的告別。

  烈士已去,生者長哀。黃山民警因搜救被困學生而不幸犧牲,此事從發生到現在,衍生出了太多沉重的細節和複雜的情緒,讓人在追思逝者中反思,在寬容中感動。

  復旦學子被指冷漠

  12月11日,復旦大學登山隊組織了一次活動。包括侯盼、康清威和上述16人在內的18人自發組團,進入黃山一段未開放的區域登山“探險”。但這次探險活動的組織並不嚴密,團隊對行程的複雜性和危險性也沒有充分預計。

  這18人中,有10人是復旦大學的在校學生,4人是復旦大學的校友,另外4人,則是這些人的朋友。

  12日下午,這支登山隊因深山無路迷失方向,於是報警求救。12日22時許,武警黃山支隊23名官兵趕往事發地點,經過11個小時搜救,于13日9時30分找到他們。

  然而,在護送登山者走出危險區時,不幸發生了——年僅24歲的黃山市溫泉派出所民警張寧海墜崖身亡。

  意外發生後,網上的幾篇微博,將這支登山隊推向了輿論的風頭浪尖。

  14日1時許,一個名叫“淡淡esse香”(後經媒體核實,“淡淡esse香”為安徽電視臺記者)在新浪微博上發帖:“13日下午採訪時,復旦學生冷漠的樣子讓我心寒。他們甚至連張寧海的追悼會都沒參加,就匆匆回去了。13日下午,張寧海的遺體被搜尋出來,抬下山的時候,那18個驢友,並不像報紙寫的那樣痛哭流涕,他們很平靜,甚至連我們的採訪都是追著問的,他們説要回上海。”

  當日她又發了另一條微博:“作為一個記者,我真不該有情緒。但是想想,就在昨天的這個時刻,張寧海還是活著的。但只是為了給一個女學生讓路,才墜下懸崖。可這個女學生以及其餘17人面對我們的追問,一致緘默,不承認這一點,讓人寒心。我覺得,張寧海走得不值,很不值,怎麼樣也輪不到他來為這些人的年少輕狂埋單。”

  “淡淡esse香”對這支登山隊成員表現的描述,在網上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很快,網友們開始普遍憤怒于這些隊員的冷漠,批評聲如潮。

  隨後,圍繞這次事故,有更多登山隊成員的言論被披露出來。比如,網上流傳最多的是關於登山協會內奪權的帖子——一名網友截屏的對話帖顯示,老會長提醒新人“要學學危機公關,經過這次,登協就是你的了”,“你要學著去建立秩序,去控制老人,去協調關係,去利用資源”等。

  在復旦大學“日月光華”論壇上,一些學生的言論也被四處傳播。一個網名叫“ciang”的學生發帖説:“安徽歷來是復旦的友好省份,有相當多的共建研究院和優質生源,趁這次機會要把以前的關係鞏固起來……化壞事為好事必然是最終目標,也考驗校方的公關水平”。

  “ciang”還表示,“這次事件讓人看出了復旦在新聞媒體的控制力有所下降,我建議新聞專業的畢業生可以多去類似新民晚報、新聞晨報等報紙,不要全都集中在文匯報和解放日報裏……目前對復旦效果最好的一篇新聞來自東方早報,就是一名復旦的畢業生的稿子。”

  兩篇帖子分別被冠名為“奪權帖”和“媒體控制帖”,並在網上引發了潮水般的指責。

  指責得到了個別復旦學子的回應。有學生就直指批評者為“道德帝”,他在網上寫道,“領隊和隊員做了哀悼,先向遺體鞠躬、默哀,願意為他的家人做任何的事情,我不知道為什麼這樣做,某些“道德帝”還覺得不夠?整個事件中,最不負責任的是警察在找到隊伍之後,要求立即下山,這是導致了張寧海警官墜崖最大的原因,而當時的情況完全不適合下撤,作這個決定的人才是最大的責任人。”

  這種對批評的批評及撇清責任的“薄情言論”,激起了輿論更大的反彈。許多網友紛紛發言,對復旦學子錶現得如此“冷血”而失望,認為他們不懂得承擔責任,也不知道如何尊重生命。

  追思與反思

  事實上,這一事件在復旦校內也激起了巨大反響。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的陳雲(化名)説,發生不幸後,絕大多數學生都很震驚,紛紛表示了哀悼。

  陳雲也是登山協會的成員,本來也報名去登黃山,但因故未參加。她告訴記者,事故發生後,她和登山隊中的幾名同學及時取得了聯絡。“我們曾一起登山,經歷過生死的考驗。其實登山的人,比任何人都知道生命的脆弱,也更尊重生命。他們並不像網上人們所説,很冷漠,或者沒有感覺。事實上,他們壓力非常大,晚上根本睡不著覺。”

  對於沒有留在黃山跟張寧海的遺體告別,復旦大學新聞中心負責人回應説,早走並不是學生們的意思,這是當時滬皖聯動工作組的決定,他們認為還是讓學生早點回上海比較好,“不能因此認為是學生冷漠。”他認為當時學生們的心理多是驚恐、疲憊和內疚。

  雖然復旦的許多學生都認為冷漠只是個別人的表現,外界的輿論有斷章取義之嫌,不過,仍然有學生在反思,是不是確實有做得不對的地方。在燕園的追悼會上,登山隊的一名男生就表示,“我們回來後沒有第一時間正式道歉,而是躲在認識的不認識的朋友的保護下,大錯特錯”。

  還有學生反思對於輿論的反應:“為何急急辯白我們並不是那麼的冷漠,那麼的沒有責任感?而不是捫心自問自己是不是真的沒有一點點冷漠?沒有一點點下意識的自我開脫?”

  復旦大學也在官方微博中表示:“當事個別同學的言論哪怕是一時無心,也確實是不負責任和不妥當的。”

  寬容與感動

  讓所有人感的是張寧海的父親張培倫的短信,據《東方早報》報道,為了防止學生再度內心受創,張培倫向這支登山隊的隊員發短信説:“保護人民是公安的責任,寧海盡到了公安民警應盡的職責。如果18名同學中任何一個出事或受傷,都是寧海的失職。他雖然犧牲了,但他盡到了責任,做得很對。同學們不必來看望我了,希望你們不要有負擔,安心學習,今後努力工作,用好的表現來告慰寧海。”

  甚至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張培倫也説:“年輕人難免犯下些錯誤,我們不要過分地去指責他們。”他也不希望這些學生從此背負沉重的包袱,“他們還要學習,他們還要成長。”

  在追悼會的前一天,這次登山隊的組織者之一侯盼也在人人網上發佈了一篇日誌:“今天晚上我跟張寧海家裏通了電話,對方的寬容讓我的廉恥變得捉襟見肘起來。”

  另一個組織者康清威則説:“我們會默默地去做,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以後,如果大家還關注此事,我們再回頭看,希望大家給我們點時間。寧海的父母就是我們的父母,我們18個人會用心去對待。”

  據了解,這支登山隊已集體捐款,還準備一起去慰問張寧海父母,同時準備在張寧海就讀過的小學設立獎學金。

  “淡淡esse香”也刪掉了14日淩晨的那條微博,寫道:“翻看大家的評論,就像打開一本聲討書。有人罵得很偏激,連復旦,當代大學生全都被框進去了,一起罵。甚至要求“人肉”,要求償命。我想,如果,當初我對冷漠覺得可怕的話,那麼,現在,我對這種偏激的憤怒更覺得可怕。冷漠與戾氣,同樣都會讓人覺得不安。停止謾罵吧,感恩不是罵出來的,它反而會催化冷漠。”

  17日上午,在復旦大學燕園的悼念儀式上,一名登山隊女生聲音哽咽著向遺像哭著説:“張寧海烈士,請您一路走好,我們會永遠銘記您。我們為我們輕率的行為向您再次道歉!”

  她的話讓現場許多人的眼淚奪眶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