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專訪辭官司長王振耀 三件事影響中國人慈善觀(圖)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12日 17:3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11月27日 三聯韜奮書店,“這個世界會更好嗎”見面會;

  11月26日 八寶山,送別憲政學者蔡定劍教授;

  11月25日 北京,搜狐企業家論壇;

  11月24日 北京,2010中國企業家年會頒獎晚宴;

  11月23日 上海,2010中國養老産業與後50住區高峰論壇;

  11月19日 北京,愛心點亮孤獨答謝公益活動;

  這是他一週多時間的部分日程表,還有很多活動沒有統計,這份日程表的主人是北京師範大學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如果讀者聽著這個名字還有點耳生,那麼提到那位辭官的民政部司長,恐怕會有更多的人想起來了。如今,距離自己從司長的位置上主動退下來接近半年時光,然而56歲的他頭髮卻花白了很多。在2010中國企業競爭力年會上,他坦承,做院長比做司長要忙一倍,頭髮白得快就很正常了。

  儘管現在依然有從前的朋友稱他為“王司長”,但是,這位民政部社會公益與慈善事業促進司的前司長更喜歡人們叫他“王老師”。那麼“王老師”這半年來到底在做些什麼?是否過著他想象中的生活?從“王司長”到“王老師”的角色轉換又會經歷哪些?日前,王振耀在北師大的壹基金公益研究院新址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平時忙些什麼

  社會活動多過做研究

  沒有副手幫忙分擔

  記者:從司長變成研究院院長有將近半年時間了,因為很多次打電話您都在外地,我最關心的是您這些日子都在忙些什麼?和您辭職前想象中的是否一樣?

  王振耀:還確實不太一樣,我原來想象中做一個研究院的院長一定是以做研究和發表文章為主要工作,但實際上參加社會活動也成為了我工作的一部分。很多慈善方面的會議都會找我參加,還有一些原來聯絡的NGO(非政府)組織也經常召開論壇,他們都認為我參加會議、論壇會更好地推動慈善這個事業,最初我也經常推掉一部分社會活動,但是後來我發現實際上參加這些活動也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能夠讓我們現代的慈善事業被更多的人關注難道不是好事嗎?所以現在我也轉變了觀念,不會把這些活動當做包袱了,也很樂意參與其中。我所説的社會活動不僅僅是會議、論壇,還包括很多的課程,包括在北大、清華等高校的公益、減災、慈善等課題的授課和培訓,總之非常忙。

  記者:那您還能否記得這些日子到底參加了多少個會議,多少個論壇,講過多少次課?和原來做司長的日子反差大嗎?

  王振耀:説實話還真的記不過來,除了在北京的活動,活動地點還包括上海、廣州、深圳、東莞甚至四川大涼山等地方,只要是有意義的我都儘量參加,所以現在很少有休息日。做院長確實比我原來當司長時的工作量大出一倍以上,而且原來我的工作有配合默契的副司長、各位處長可以幫我分擔,而現在我的工作別人沒法代替。而且我還要去學習一些新東西,比如去美國看人家怎樣辦基金會,不學習、不充實自己就沒辦法和社會互動。

  為何全民關注慈善

  2008年全民捐款 2010年全民思考

  記者:從9月份陳光標提出裸捐,到十一前“巴比”慈善晚宴,再到10月底“壹基金”向公募基金轉型,王石被推為理事長,感覺最近兩個多月慈善似乎正在成為一個全社會的熱點,包括您本人參加的活動似乎已經超出了單純慈善的範疇。

  王振耀:我也有同感,而且我認為過去的兩個多月時間,中國慈善事業正在完成一個思想大跨越。先後有三件事情被大家高度關注,第一是陳光標提出的裸捐,引起了社會的巨大反響;第二是李連杰創立的壹基金受到體制制約面臨轉型;第三是巴菲特和蓋茨的“巴比”慈善晚宴,由於重量級的人物和不公開而受到空前的關注。我個人甚至認為,這幾個多月對中國慈善的影響一點也不弱于汶川大地震。2008年,是中國全民參與慈善捐款,而2010年,是中國全民參與慈善思考。就拿陳光標的事情來説,你經常會在某個飯店聽到人們在餐桌上談論裸捐的事。這件事本身就是一個進步,這是慈善在中國社會的昇華。

  記者:您的意思是全民參與慈善本身就是一個進步,話題是否有爭議都沒有關係,有人關注就好?

  王振耀:沒錯,我的一個朋友告訴我,他們親友聚會時談論的話題就是裸捐和“巴比”晚宴,這正印證了我的觀點,本來家人親友在一起時是最真實的,也是最能夠體現人們想法的,親友聚會都説慈善的話題而不是房價和花邊新聞,説明慈善更加深入人心了。前不久我在大涼山出差,居然聽到那裏的農民在談論“巴比”慈善晚宴和裸捐,這讓我十分震驚。人們的關注是現代慈善的心理基礎,很多共識就這樣靜悄悄地達成了。這一次全民大討論完全是自發的。

  解讀中國式慈善

  慈善家也會喝醉也會犯錯

  記者:前不久媒體報道了一位送水的老太太,據説三天的時間就收到了10萬元的市民捐款,但是後來又有街道和鄰居站出來説他們家其實每月有3000元收入,因此就有了是否慈善過度的爭議,您怎麼看?

  王振耀:不管怎樣,這位老太太這麼大的歲數還在做送水這樣的辛苦工作,肯定有她的難處,別人的捐款能夠幫到她也是好事,我們現在所做的就是讓今後的慈善更加公平,這是目前這個階段中國慈善的特殊性。在中國慈善的轉型過程中,必定會有傳統的觀念受到顛覆,這是中國慈善要邁過的一個大門檻。

  記者:還有很多人質疑像陳光標那樣做慈善太高調,難道做慈善還有固定的模式嗎?是不是這樣要求他們有些苛刻呢?

  王振耀:在這樣的背景下,慈善也有中國的特色——就是傳統上中國的慈善是以鄰里互助為主要形式的,中國人是講感恩和回報的。而對於做慈善的人也形成了簡單的道德標準,似乎做慈善的人是不能有缺點的。但這是不切實際的。慈善家也會去喝酒、喝多了也會吐、也會説髒話,也許還會打架,但是,這並不妨礙他有一顆慈善之心、做很多慈善公益之事,所以不要用過高的道德標準來要求他們。

  國外做法

  我們最好給富豪善意的壓力

  記者:您曾經説過要給億萬富豪一些慈善壓力,前一段在東莞又提到了給珠三角一些善意的壓力,為什麼要這麼説呢?

  王振耀:中國一些媒體對待做慈善的人的態度好像經常是走極端,要麼是把捐款的人架到了一個很高的位置,讓人家下不來了,以後不捐不行了;要麼就是對捐款人進行揭、批、曝光等,比如去年的章子怡詐捐事件。

  這樣就會給一些旁觀者這樣的感覺,做慈善是有代價的,人家會質疑你財産是否正當、有沒有偷漏稅等。其代價就是,很多有心做慈善的人會想,如果那樣,還不如不捐呢。

  國外對待慈善的態度就很值得我們借鑒,比如美國的一些媒體每年都要搞一個個人捐款和企業慈善的大排名,然後再和去年的排名做比較,他們不會去刻意説誰捐多了,誰捐少了,但是排名擺在那裏,相信對於富豪和企業來説也是有壓力的,不過這是善意的壓力。

  辭官原因

  弒童案給我最大震撼 促使我下定決心辭職

  記者:您一直回避談辭官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麼?

  王振耀:肯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媒體披露是6月底的事,實際上我4月底就決定了。了解我性格的朋友和家人,他們對此一點也不意外。真正讓我下定決心辭職的,是今年四五月間發生的幾起弒童事件,作為民政部的官員,我受到了太大的震撼。國外的一些人對這件事最不能理解,他們問:“中國人怎麼了?”因為他們覺得動物也不會消滅同類的幼仔,而人類怎能如此?

  另外,我不是來養老的,人不能什麼都佔著,我現在損失的就是一點職位和醫療待遇,但得到了更廣闊的空間。 本報記者 侯振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