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民國老教材70年後走紅 拷問現行教育體系(組圖)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30日 00:3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製圖吳尚楠

  近日,一套上世紀30年代由葉聖陶主編、豐子愷插畫的小學教科書《開明國語課本》受到家長熱捧,以至於賣斷貨。同時,一本名為《救救孩子小學語文教材批判》的新書引起廣泛關注。該書以教材點評的方式,刊發了一個名為“第一線教育研究團隊”的民間研究團體的研究報告,提出了現有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存在的諸如內容失實、篡改經典等問題。他們痛批現有小學語文教材“有毒”,甚至發出“救救孩子”的吶喊。

  民國老教材70年後突然走紅

  近日,一本出版于上世紀30年代的《開明國語課本》受到了廣泛關注。出版社重印賣斷貨,家長學者持續熱捧,媒體引發熱議……這本由葉聖陶編寫,豐子愷插畫的語文課本在時隔70多年後重新走進公眾的視野,它勾起的不僅是人們對那個久遠年代的回憶,還有對語文學習最本真的一種期待。

  藏書樓裏翻出的舊藏

  引起社會關注的這本《開明國語課本》最早出版于1932年。5年前,它作為“上海圖書館館藏拂塵”系列圖書由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重印。

  作為上海圖書館旗下的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近年來一直致力於館藏書籍的整理推廣。在社長趙炬的記憶裏,最早發現這本老課本是在上海徐家匯的藏書樓裏,與之同時發現的還有1917版《商務國語教科書》和1930版的《世界書局國語課本》。這三套共6本書作為“老課本”被收錄進了館藏拂塵書目中,每本書各印了8000本。

  在這三套書中,當屬葉聖陶主文、豐子愷插畫的《開明國語課本》最為著名,這套書在1949年前共印了四十余版次。課本經當時的國民政府教育部審定,為“第一部經部審定的小學教科書”。當時教育部的批語説:“插圖以墨色深淺分別繪出,在我國小學教科書中創一新例,是為特色。”

  “我們看到這本書時也被吸引了”,趙炬説,在當時關於選擇哪些教材進入“老課本”時,參與編輯的同事們曾有過不少爭論,這套書無論是從技術,還是內容上都獲得了大家的一致認可。課本篇目簡單,雖然話不多,卻朗朗上口貼近生活,加上豐子愷的配圖,構成了一幅幅意象優美的兒童田園詩。

  由於課本使用的是繁體字,為便於現在的孩子理解,再版時,除了將原來課本用影印方式呈現外,每篇課文都在下面用簡體字做了對照。

  銷售火爆近期將加印

  老課本出版後,在很長一段時間的銷售都處於不溫不火的狀態。直到2008年,銷售突然呈現上揚的趨勢,其中更以《開明國語課本》銷量最火,終於在去年脫銷。

  出版社發行部主任王明海介紹,當時並沒有注意到這個情況。後來,來自全國各地要求訂購《開明國語課本》的電話越來越多,以江浙滬地區最多,也有安徽、東北等地的一些書店和學校。有的學校甚至提出要一次訂購幾百本。近期,隨著這本書受到媒體的廣泛關注,增訂的電話量更多了,發行部對外公佈的3個電話號碼每天都能接到幾十個全國各地的求購電話。

  “這是我們完全沒想到的。”趙炬社長坦言,從出版規律來看,一本書出版兩年多後才斷貨基本不會考慮重印問題,但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徵訂電話讓他們備受鼓舞,考慮到市場需求,出版社已決定近期再加印《開明國語課本》(上、下)5000冊。

  面對如此旺盛的市場需求,為何只印5000冊?對於這一頗為保守的印數,趙炬説出了他的考慮:老課本畢竟不是學生們當下使用的教輔教材,不具備普及性,它只能作為一種課外閱讀的補充,並不是人人必備的讀物。

  在他看來,開明版課本的“火”一方面與當下熱議的教改有關,公眾對現有語文教材的諸多不滿,讓這本70多年前的老書重新回到人們視野。“還有個原因就是逐漸興起的國學熱”,書中關於中國傳統禮儀的教育也是現在的少兒讀物中缺失的,而這些問題並非一本老課本所能解決。

  ■專家談

  小學語文應增加國學比重

  人大國學院 李林林

  “中國孩子教材中關於國學的內容太少”,人大國學院專家李林林毫不客氣地指出。據他介紹,學者們曾對中、日、韓三國小學語文教材進行過對比,最後發現,日本、韓國小學生語文教材中有關國學的內容比中國學生要多出2—3倍,中國小學語文教材中有關國學的內容是三個國家中最少的。

  “國學教育在中國曾一度出現斷檔”,李林林説,現在的孩子父母都以70後、80後為主,接受國學教育不多,不如上一輩有基礎,國學教育缺失與其使用的課本有關。在調查中,現在孩子的小學教材中,有關國學的內容只有13課,而日本韓國一般都在30—40篇左右。

  李林林説,現在社會生活壓力大,人們追求金錢,對信仰缺失,國學熱也是對信仰的一種回歸。尤其在現代家庭,孩子習慣了家長傾其所有的奉獻、付出,很少有分享、謙讓、合作等體驗,國學中所蘊含的一些誠信、孝義等理念恰好能給予彌補。

  李林林認為,應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增加國學的比重,至少比現有篇目再增多4—5倍。對孩子的啟蒙教育可以不必從高深的理論入手,把語文作為一種載體,應將國學融入其中。

  針對小學生的國學教育應注重:能有效地把國學內容體現出來,不要太生澀,讓孩子不易理解。應選擇孩子易於接受的形式,如針對幼兒應採取玩遊戲,講故事為主;小學生應採用一些與孩子日常生活貼近的內容,如吃飯、與鄰居打招呼等,注重日常習慣培養。開明版課本正是使用通俗的白話文,將一些傳統理念滲透其中,娓娓道來、循循善誘,不失為國學啟蒙教材的一個範本。

  教材應有明確的主題

  北京十五中校長 邰亞臣

  北京十五中校長邰亞臣對以《開明國語課本》為代表的老課本重受追捧現象很關注,談到這些課本帶給他的感受時,他用了一個詞:溫暖。

  在他看來,這些跨越了70餘年的老教材為何還能散發魅力,就是因為它的編寫有一條清晰的線索貫穿始終,教材中滲透著公平、正義、自由、愛與被愛等最基本的社會價值觀,處處體現生命間的微妙關係,展示人與人、人與動物之間的聯絡。而反觀現在的教材,為何屢遭批判?看似有標準實則沒有標準。一會兒這個主題,一會兒那個主題,標準多了反而不知道遵循哪一條。作品間相互呼應的東西太少,專注于方法技巧的應試教育。

  “教材也是書,第一要務就是要吸引人,讓孩子喜歡讀,能理解。”邰亞臣認為,教材不是正襟危坐,現在一提到教材就想到規範、權威等字眼,教材是一種標準,但又過於神聖化了。教材的編寫應該確立一個明確的主題,文章選擇一定要有意義、有趣、真實。不用把所有問題都講透,應留給教師發揮的空間。

  ■業內點評

  妙文佳作讓我愛不釋手

  《上海市中小學語文教材》主編 徐根榮

  這套老課本一下子吸引了我的注意。我一篇篇地翻閱下去,精彩的篇目令我目不暇接。有些課文我品味再三,不願意翻過,真有點愛不釋手……在課本中還有一些寓言、笑話、自然故事、生活趣聞、歷史傳説和兒童歌謠,好多課文都是適合兒童學習心理,符合兒童閱讀口味的妙文佳作。

  當然,老課本文白交加的語言和一些久遠的生活內容,可能會讓今天的學生感到陌生,但它豐富的取材、有趣的內容、活潑的文體、規範的語言和精美的插圖,一定能引起人們的閱讀興趣。

  ■各方反應

  老師

  學生一讀便成誦

  開明等三套老課本再版後,曾被上海市高安路小學、上海師大第一附屬小學作為課外讀本。“幾乎不用教,孩子們一讀就能成誦。”一位老師舉出佐證,如《綠衣郵差上門來》一文:“薄薄幾張紙,紙上許多黑螞蟻。螞蟻不做聲,事事説得清。”簡短的幾句話,充滿童趣,也讓孩子們對信的認識變得鮮活起來。

  家長

  給孩子做國學啟蒙

  一些家長將這本書作為孩子的啟蒙讀物。某購書網上,關於此書的評論不下40條。一位家長經常在睡前給孩子朗讀課本裏的內容,在她看來,裏面的內容非常好,許多勝於現在用的小學課本。有些文章看後引人一笑,又不失兒童的天真。豐子愷先生的配圖,形象又生動,講解內容時,配上圖,兒童非常易理解。

  教育工作者

  老課本看出編者真心

  一位教育工作者坦言,從這本老課本中,看出了兩位名家為孩子教育投入的真心。而反觀現在,“看看我們現在的老師出教材,一本比一本快,可是裏面有多少真情實感?”

  出版方

  傳統文化融入其中

  貼近小孩子的心理,似乎是那個年代小學課本編寫的一個共識。作為編者的葉聖陶,也是一位教育家,在他看來,給孩子們編寫語文課本,不僅要著眼于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還要注重孩子幼小心靈陶冶、熏陶。趙炬説,這本書正是將傳統文化中宣揚真善美的一些東西滲透其中,散發出彌久的馨香。

  他表示,在新中國成立後,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一度持否定和批判的態度,此後一段時間裏,語文教材中多滲透著共産主義接班人教育、革命英雄主義教育的文章,所選擇的內容也是高高在上,與現實生活脫離,很少有關於傳統禮儀的教育。隨著近年來國學熱興起,人們逐漸對傳統文化重新認識,大家發現傳統文化中仍有很多東西是值得借鑒的。

  ■鏈結 《老開明國語課本》始末

  73年前——就是1932年,上海開明書店出版了一部初等小學用的國語課本,共八冊。我父親葉聖陶(紹鈞)先生寫的課文,父親的好友豐子愷先生繪的插圖。課本一上市,果然有點兒轟動,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讚譽。尤其小學教員,他們説有的教材內容陳腐,語言枯燥,插圖呆板,孩子們見了就厭煩,哪兒來的學習興趣。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科書本該編成這個樣子。我父親和豐先生受到了鼓舞,1934年,又完成了高等小學用的四冊國語課本。

  父親和豐先生編這十二冊課本的時候,我已經讀初中了;七十年前的瑣事,我還能想起一些來。初小第一冊第一課只兩行;一行是“先生早!”孩子們的口吻;一行是“小朋友早!”老師的口吻。兩句話都很短,初學的聽一遍就會;七個字中有一個是重復的,論生字只有六個,筆畫都不多,間架又清楚,容易認,比著寫也方便。把這兩句話放在第一冊開頭,似乎還有些講究。開學的那天,初小一年級是頭一回跨進學校,覺得什麼都既新鮮又陌生。見著老師,他們上前去鞠了躬,問了好;老師微笑著歡迎他們。等到上國語,老師發下課本,他們翻開一看,方才那溫馨的一剎那原來已經寫上課本了,還有像快照似的插圖哩。插圖上畫著校園一角,葉綠花紅的美人蕉開得正盛,正是初秋時節。教課的老師如果善於啟發,定能使孩子們感到學習的快活,逐漸養成觀察和思考的好習慣。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上海開明書店正處在火線上,受到了很大的損失,許多書籍只好停印,包括所有的小學教科書。直到1980年,父親已經到了我現在這個年紀了,有人約他寫一篇《我和兒童文學》,他才回想起半個世紀前,曾編過這樣一部小學語文課本。他説這部課本初小八冊,高小四冊,共四百來篇課文。四百來篇,“形式和內容都很龐雜,大約有一半可以説是創作,另外一半是有所依據的再創作,總之沒有一篇是現成的,抄來的。”又説,“給孩子們編寫語文課本,當然要著眼于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須符合語文訓練的規律和程序。但是這還不夠。小學生是兒童,他們的語文課本必是兒童文學,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使他們樂於閱讀,從而發展他們多方面的智慧。當時我編這一部國語課本,就是這樣想的。”

  (注:此為《開明國語課本》的序,作者為葉聖陶之子葉至善)

  本報記者 張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