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湖北建始三代艄公義渡百年 祖孫接力堅守大沙河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29日 11:4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綜合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渡口風景如畫。老艄公萬其真已在此堅守15年

    老萬待人總是一臉笑容

 

    老萬晾曬斗笠和蓑衣

    [視頻]湖北老萬每天為鄉親擺渡多達50個來回 分文不取

    [視頻]湖北百年義渡 也是人心的渡口

 
  中國網絡電視臺綜合消息:據楚天都市報訊,25日清晨,恩施州建始縣三里鄉大沙河渡口,寒意陣陣,霧靄濛濛。“老萬!過河!”聽到喊渡聲,腳蹬布鞋、頭戴燈草絨帽子的老艄公迎喊渡者上船,只見他竹篙輕點,小船便掠波劃向對岸。一天下來,最多時數百人次,坐他的船來往河的對岸。

    老艄公全名萬其真。這只是他15年義渡生活的一個剪影。從1995年初接手渡口以來,他每日堅守在此,維繫著兩岸村民和過渡行旅的重要通道。

    歲月荏苒。在過去百餘年的滄桑歲月中,老萬家族三代人在此接力義渡,方便過無數的過河人。

  風霜雨雪,槳起槳落

  堅守渡口15個年頭

    車出建始縣城,窗外武陵山水如一片寧靜畫廊,蜿蜒向東南22公里。過了兩山排闥處,一片開闊河面陡然現于眼前。從山頂望去,河面彎彎的,好似一隻靜臥在冬陽下的綠扁豆。“扁豆”的一角,有新舊小屋兩間,小舟一葉倒映水中,木排數張浮于水面,加上68歲的老艄公萬其真,便構成了大沙河渡口。這個小小的渡口,曾是恩施和建始之間的交通要道,如今依然是一條重要通道。

    在大沙河村,徐家岩山和花尖角山聳峙入雲,從南北兩岸護住渡口。受水電站蓄水移民等影響,不少村民搬出了大山,如今,他們多數住在北岸徐家岩下,花尖角山下,則住著六組的6戶村民。

    大沙河渡口的義渡老艄公萬其真,被村民親切地呼為老萬。他個頭不高,面容清瘦,古銅色的臉上總是挂著和氣的笑容。15年來,老萬日復一日,一趟一趟,將村民渡往彼岸。而在過去的百餘年中,萬其真家族三代人接力義渡,方便過無數村民和行旅。

  迎人上船,竹篙輕點

  小船掠波劃向對岸

    渡口處水面寬約150米,最深處超過50米。11月25日清晨7時許,山中剛天亮,濃霧籠罩,早起的村民到達渡口邊時,老萬已經在此等候。

    到上午9時許,來往做農活和走親戚的村民,已經過了10余趟,初冬的暖陽已經灑到了門前。老萬換上一件稍薄的外套,坐在門前稍作休息。

    沉默少言的老萬,做事的時候比説話的時候多。陽光下小憩的他,遠遠望去,仿佛一尊雕塑。

    3年前,老伴去世,如今,兩個女兒早已出嫁,小兒子夫妻外出打工,老萬和大兒子一家同住,守著渡口。

    老萬説話輕聲細語,擺渡時行動舒緩有力,不急不躁,穩當,安靜。他年紀大了,但身子骨清癯硬朗,除了近兩年來右邊膝蓋偶爾酸痛,並無大恙。

    這時,67歲的六組村民崔祝清背著一捆幹稻草,和背著紅薯的老伴到了渡口邊。崔祝清沒有説,老萬也不需要問,他解開船纜,待崔祝清和老伴上船坐穩後,他跳上船,一篙點在岸邊石壁上,雙腿略彎,手上一使勁,小船向河心退去。

    老萬半邊槳葉用力,一個漂亮的轉彎,小船調頭劃開細浪,將水面陽光斬成萬點碎金,槳聲伴著一道道水花,小船輕盈地掠向對岸。岸邊人看去,老萬撐著6米多長的船行在水上,很平穩,似乎毫不費力。

    短短幾分鐘後,轉過一道小彎,小船隱沒在對岸水邊樹後,在那棵只看得見樹梢金葉的銀杏下泊住。這一船渡過去,老萬僅僅用時約5分鐘。

    有時候,老萬船在對岸還沒劃回來,這邊又有村民到了,喊一聲:“老萬!過河——”那邊樹後就傳來他的回應聲:“來噠!”不一會兒,他駕著小船,從水邊樹影后出現。

    老萬偶爾來了興致,也能一邊撐船,一邊引吭高歌,吼幾句山歌子:

    山高只有人行路/ 水深只有船來渡/ 男從高山打傘來/ 女在房間繡花鞋/ 我從茲丘(地名)轉回來/ 那年那月許我的繡花鞋……

    嗓音滄桑渾厚,與槳聲風聲相縈繞,久久不絕。

  小網捕蝦,杯中清茶

  擺渡間隙忙中有樂

    平素擺渡,一天裏哪些時間最繁忙,老萬總是心裏有數:村民清早出工,上午10點前後吃早飯,下午3點左右吃中飯,傍晚6點左右收工回家。

    老萬總會在渡口候著。一天下來,他擺渡數十趟,遇到村民有婚喪嫁娶等重要事件,他更是絲毫不敢馬虎。一天下來,最多時甚至要渡數百人次,有時忙得只能吃一頓飯。

    擺渡生活又是孤獨的。每逢無人過渡,老萬就拴住小船,走進小屋。屋裏只幾張殘缺的椅子,一條長凳,屋角一堆冷卻的木炭灰,其上吊著一隻燒水壺,像鍋底般黑。

    渡口小屋沒有電,他點燃煤油燈,燃起柴火,水一會兒就燒開了。拿出從山外帶回來的茶葉,或就著山裏産的老茶,沏上一杯,坐在柴火邊獨自細細品嘗,或偶與崔顯堯等同輩老友對坐閒聊。

    一盞茶後,仍無人過渡,老萬會去看看他自製的捕蝦小網兜,或者整理一下因忙於擺渡而久未使用的漁網,抓一些河蝦和鮮魚。下一頓,除了地裏的菜蔬外,餐桌上會多出一道美味。

    閒暇的時候,老萬會在門口坐下來,將手中竹篾,編織成一個個竹簍或竹籃,晚上帶回家去。

  暑往寒來,人來人往

  義渡人生從未停歇

    數公里外,滬蓉西高速和宜萬鐵路相繼建成,鄂西群山裏的世界也在飛速發生變化。守在渡口的老萬,不識字,不讀書看報,不看電視,只管迎著每日的霞光,一槳一槳地劃,一船一船地渡。

    大沙河村278戶村民,1000余人,加上過往的外地人,經小船過渡的人很多。15年來,連老萬自己也不知道,他船來船去到底渡了多少人。到如今,他仿佛已經不能同這種擺渡生活分離。

    在《邊城》中,沈從文這樣描寫翠翠的爺爺老船夫:他從不思考自己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

    老萬也是如此。

    大沙河村68歲的村支書崔登碧説,一趟劃300米,一天只算30趟,15年下來劃了多遠?但老萬和他的家人沒有想過這件事。村裏的老人們説起萬其真一家三代人,都連聲稱讚:“他們一家真是大好人。”

    鄉里的幹部們到渡口來看老萬,説:“老萬,你了不起!”老萬聽了,憨厚地一笑,臉上倒有了羞澀。

    有人説,樹木和石子使歲月流逝,歲月的流逝總是悄無聲息地沖淡過往的一切。現在看來,老萬和他一家三代人的義渡之舉,歲月的流逝不會沖淡它,反而會讓它散發出更濃郁的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