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人民科學家的精神豐碑——紀念錢學森同志逝世一週年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01日 05:5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紀念錢學森逝世一週年

  錢學森同志踏雪歸去一週年,我們對錢老的思念愈加濃烈,對錢老的愛戴愈加深切,對錢老的品格愈加敬仰。作為偉大的人民科學家,他不僅為我們留下了彪炳史冊的科學成就,還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錢學森精神集中體現在惟圖國強、不圖己榮的愛國情懷,謀在前瞻、行在創新的科學品質,人才為重、興才為責的時代擔當,人生有限、求索無限的孜孜追求,科學最重、名利最輕的高風亮節,在華夏兒女心中,樹起了一座巍峨的豐碑。

  一、惟圖國強、不圖己榮,愛國情懷感天動地

  錢學森始終把祖國利益作為最高利益,把民族振興作為最高追求,把人民滿意作為最高褒獎,用熾熱愛國情懷和崇高民族氣節,譜寫了感天動地、撼人心魄的愛國詩篇,彰顯了愛國知識分子胸懷祖國、心憂天下的歷史責任。

  矢志報國,源於對偉大祖國的深厚感情。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錢學森是在舊中國積貧積弱、千瘡百孔的情況下赴美求學的。雖然美國科技很發達、條件很優越,但他清楚地知道,那裏只是他人生的一個驛站,遙遠的祖國才是他的家。懷著對祖國的深厚感情,他選擇了航空救國的人生道路,併發憤苦讀以備他日為國效力;在美20年,他時刻準備回國,沒有買一美元的保險;他在將風洞原理應用於風車發電的實例計算時,選取的條件就是和祖國一樣的自然條件。“我的事業在中國,成就在中國,歸宿在中國”,生動詮釋了錢學森真摯濃烈的赤子情懷。

  百折不撓,源於對民族自強的堅定信念。錢學森始終堅信中華民族有能力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併為此付出了全部激情和心血。在美國學習工作期間,他始終密切關注祖國的命運和時局的變化,無時無刻不思歸國參加即將到來的偉大建設高潮。為了準備回國,他早在1948年就退出了美國空軍科學顧問團,辭去海軍軍械研究所顧問職務;為了儘快回國,1950年夏,他向加州理工學院提出回國探親,卻遭受美國當局無理羈留達5年之久;為了衝破阻撓回國,他想方設法向祖國傳遞歸國的強烈願望。5年歸國路,拳拳赤子情。正是在鐵一般信念的堅強支撐下,無論是麥卡錫主義的威逼恫嚇,還是金錢地位的利誘蠱惑;無論是身陷牢獄遭受迫害,還是受到監控失去自由,都沒有動搖他歸國的堅定決心,其崇高的民族氣節可歌可泣。

  嘔心瀝血,源於對人民事業的強烈責任。錢學森回國後,深受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的信任,並被賦予重任、寄予厚望。他深知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把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無限深情全部傾注在所摯愛的事業上。面對百廢待興的新中國,他時不我待,歸國一個多月就踏上東北考察之旅;面對開創火箭、導彈事業的歷史重任,他全身投入,從零開始一步步開拓積累,描繪並初步構築了我國導彈航天事業的基本框架;面對前蘇聯撕毀協定、撤走專家的艱難處境,他挺身而出,團結帶領科技人員艱苦奮鬥,實現了導彈武器研製試驗一系列重大突破。他把愛國之志化為報國之行,以報國之行兌現了“一切獻給祖國”的諾言,無愧於“人民科學家”的光榮稱號。

  胡錦濤同志深刻指出,歷久彌新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是我們始終高揚的光輝旗幟。中華民族之所以歷經磨難而不衰,飽經艱辛而不屈,千錘百煉而更堅強,就是因為有愛國主義這一強大精神支柱。錢學森惟圖國強、不圖己榮的愛國情懷,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和示範性。越是在世界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越要不斷提高民族的自信心;越是在國家改革的攻堅期、發展的關鍵期、矛盾的凸顯期,越要不斷增強民族的凝聚力;越是在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形勢下,越要不斷強化民族精神的情感認同、價值認同。

  二、謀在前瞻、行在創新,戰略智慧遠大深邃

  錢學森的科學思想和創新實踐,遠大深邃,大氣磅薄。無論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突破尖端科技的關鍵時期,還是八十年代以來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嚴峻挑戰,他總是把深遠的歷史眼光、寬廣的世界眼光、前瞻的戰略眼光、敏銳的政治眼光完美融合起來,始終站在世界科技發展的最前沿定位發展坐標,站在國家科技發展戰略的最前沿進行頂層設計,站在科研攻關的最前沿奮力開拓進取,把創新推上了新的高度和境界。

  以敏銳眼光和前瞻思維引領科技進步。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諸多領域和層次,而戰略層面的創新是最具決定意義的創新。錢學森不僅是某一領域的科技大家,更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戰略科學家。他視野開闊、思維超前,善於根據國家的戰略需求和發展大勢,從長遠和全局的高度思謀我國科技發展。在我國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國防航空工業發展、地地導彈發展,以及人造衛星研究計劃和發展“三步曲”等方面,提出了許多富於前瞻性、創造性、開拓性的重要思想和建議,對我國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建設的長遠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以淵博知識和超凡智慧組織科技攻關。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堅強領導下,錢學森組織帶領廣大科技工作者開拓進取、勇於攀登,進行了一系列富有開創性的重大科研攻關實踐。他受命組建了我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院,指導設計並成功發射了第一枚液體探空火箭,參與組織了我國第一枚近程地地導彈發射試驗,組織指揮了我國第一枚改進後的中近程地地導彈飛行試驗,協助實施了我國首次導彈與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組織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任務,等等。他的創新智慧極為深邃,創新思想極大涌流,創新實踐極其豐富,不斷為我國科技發展開闢新的天地。

  以嚴謹作風和求實態度把握客觀規律。創新活動是建立在對客觀規律深刻把握基礎上的,而把握規律離不開嚴謹作風和求實態度。錢學森最在意的是科學的本真,多次告誡廣大科技工作者一定要按照規律辦事;最提倡的是科學民主和學術民主,鼓勵不同學術思想間的交鋒和爭鳴;最看重的是嚴謹細緻的科研作風,提出的“把故障消滅在地面”原則,已成為幾代航天人研製、試驗工作的行為規範。錢學森始終尊重科學尊重規律,所體現出的求是、求真、求新、求精、求實的科學精神氣質,為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作出了重要示範。

  提高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當今時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創新展示的是能力,孕育的是機遇,昭示的是興衰,它如影隨形、有始無終,伴隨著中華民族崛起的整個歷史進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具有謀在前瞻、行在創新的科學精神,發揮後發優勢,推動科學發展、自主發展、跨越發展。

  三、人才為重、興才為責,傾心育人功在長遠

  重才育才是錢學森一生關注最多、憂思最深、傾力最大的至要問題。他認真學習貫徹中央決策指示,始終把人才培養作為第一責任,為造就宏大的人才隊伍作出了重大貢獻。

  一生憂國惜才,體現了人才強國的大視野。人才視野是一個國家、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生動展現。錢學森始終用先進的人才理念思考我國人才發展問題,特別是著眼于適應世界新科技革命和新軍事變革的需要,多次從國家長遠發展的戰略層面對人才培養積極建言獻策。他認為國家搞創新工程、創新計劃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培養具有創新思想的人才;學校要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促進“冒”出更多的傑出人才。去世前不久,他依然掛念著國家創新人才培養問題,意味深長地説:“想到中國長遠發展的事情,我憂慮的就是這一點。”這被稱為“大師之問”的談話,留給我們無盡的思索。

  致力造就帥才,體現了人才培養的大戰略。科技帥才是國家人才方陣的旗幟,引領國家科技進步的先導。錢學森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對此極為關注,提出不但要造就科技將才,更要注重培養帥才,即“工程師加科學家加思想家的人才”,並系統闡述了領導人才、科技帥才素質要求以及培養的原則、方法和途徑。他還敏銳把握現代科技、軍事發展的趨勢,科學預見軍隊將成為知識密集的部門,較早地提出要培養一批博士軍長和博士師長。如今,這些極富見地的人才思想,已經進入黨、國家和軍隊人才發展戰略之中。

  注重提攜後來,體現了人才為本的大胸懷。錢學森始終把培養人才、扶植人才作為自己的崇高使命,為此終身不輟、傾注心血。為培養人才,他親自擬定空氣動力學、發動機和計算機等專業學習計劃,並親自講授導彈基本知識課;為鼓勵人才創新,他對年輕人的合理創新建議,積極支持採納;為使事業後繼有人,他對有造詣有潛能的年輕苗子大膽提攜、委以重任,力主第二代洲際導彈研製由第二代人挂帥。錢學森人才為本的寬廣胸懷,成就了一大批年輕人才。目前,活躍在我國科技領域的高層次拔尖人才,有很多都是在他的親自關懷、培養和扶植下成長起來的。

  大國興起的歷史證明:沒有人才的事業成不了偉業;沒有人才的國度成不了盛世。硬實力、軟實力,歸根結底要靠人才實力;競爭優勢、發展優勢,歸根結底要靠人才優勢。錢學森關於人才發展的先進理念和獨到見解,將為我們實現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才強國轉變提供戰略智慧。

  四、人生有限、求索無限,終身奮鬥殫精竭慮

  求索進取是錢學森一生科學實踐的生動寫照。他在科學登攀的路上永不滿足、永不停滯、永不懈怠,將全部生命融入國家和民族的偉大事業,達到了無我的價值狀態和超凡的人生境界。

  終生學習不輟,勤於吸納新知識。錢學森一生對學習吸納新知識始終保持濃厚興趣、充滿澎湃激情。他儘管學識淵博,但仍然在知識的海洋裏破浪揚帆,在科學的殿堂裏尋奇覽勝。他一生手不釋卷,堅持讀書剪報,保持思想上的與時俱進;他不斷拓展知識面,人類文明進步的科技成果和先進思想都廣泛涉獵;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慣用書信方式與業內外人士探討科學問題、交流研究心得,留下35公斤重3000余封充滿學術創見和思想光輝的信件。可以説,學習使他思想常青,知識讓他青春常在。

  一生探索不息,精於昇華新認知。科學創見,起于精思妙想,成于探索實踐。在70餘年的科技人生中,錢學森不斷開闊科技文明的時代視野,奮力拓展人類認知的思維疆域。他橫跨專業學科多達數十個,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等方面都卓有建樹;他潛心研究的工程控制論、系統工程理論,在世界科技領域樹立了備受矚目的“中國高度”;他堅持正確的研究方向,提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智慧的源泉,全部科學、理論都應堅持以此為指導”的思想,特別是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他認真學習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用創新理論指導創新實踐。

  畢生報效不止,勇於拓展新領域。謀求科學之道、興國之道、強軍之道和富民之道,是錢學森奮鬥報效的終極目標。他在國家、軍隊有關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把系統工程理論推廣應用到整個國家和國民經濟建設中,把科研的方向和重點聚焦到國家和民族急需解決的領域,不僅在軍事、科技,而且在建築、林業、沙草業等領域辛勤耕耘,其創見有的成為國家戰略的重要內容,有的取得明顯經濟和社會效益。他敏銳把握信息技術革命對人類社會發展的重大影響,積極倡導信息技術研究應用和信息産業發展,並創造性地提出現代戰爭是核威懾條件下的信息化戰爭這一重要理念,促進軍隊信息化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

  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崎嶇的小路上不斷攀登的人,才能到達光輝的頂點;只有堅持面向現代化建設、面向廣大人民需求,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才能實現價值最大化。錢學森的一生,是學習的一生、探索的一生、創造的一生,對於我們創建學習型社會、創新型國家有著深刻昭示。

  五、科學最重、名利最輕,大師風範高山仰止

  淡泊名利是錢學森富有人格魅力的高潔品行。在他心中,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以淡然率真的人生態度詮釋了一個人民科學家的高尚品質。

  從不看重名利,看重的是為民造福。如何對待名利,反映了一個人的人生追求和思想境界。忠誠于黨的事業,執著于科學研究,獻身於四化建設,錢學森一生淡泊功名利祿。他有名不圖名,一生堅持不題詞、不為人寫序、不出席應景活動、不接受媒體採訪,先後請辭院士等頭銜達30多個;他有功不傲功,一貫反對別人稱他為“導彈之父”、“航天之父”,總是把成就歸於黨、歸於集體;他姓錢不愛錢,把自己一生獲得的數百萬元鉅額獎金,全部捐獻出來,用於沙漠環境的治理。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人民科學家憂民、愛民、富民的真摯情感和價值追求。

  從不計較得失,計較的是國家利益。得失之間看境界,得失之中見精神。錢學森始終堅持祖國至上、人民至上,對個人榮辱得失毫不計較,即使在常人眼裏的一些大得大失,他總能安之若素、坦然處之。在科學研究最輝煌的時候,他毅然放棄國外優裕的工作生活條件,回國開始了艱苦的漫漫創業歷程;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他毅然放下自己最擅長的學術理論研究,轉向攸關國家戰略安全的“兩彈一星”工程事業;在官職升到高位的時候,他毅然請求從正職降為副職,官越做越小。聶榮臻元帥曾高度評價他:“總是艱苦奮鬥地工作,艱苦樸素地生活,從不計較個人得失”。

  從不講究待遇,講究的是精神追求。不講索取講奉獻,不要待遇要作為,錢學森這種高尚品行和樂觀態度貫穿一生。回國幾十年從不向組織談及待遇,反而在國家經濟困難時期,多次主動要求降低待遇。作為前政協副主席,一直居住在歸國時安排的一座普通公寓單元房,組織上幾次要給他調換,每次他都婉言謝絕。人到無求品自高。錢學森在地位待遇上的淡定和低調,是催生他在科學研究中不竭進取的精神動力。

  國家崛起既是經濟的崛起,也是精神的昇華。錢學森精神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高度統一,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高度統一,是“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的生動體現。當前,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建設事業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發展起點上,我們一定要深入學習錢學森同志的光輝事跡和崇高精神,以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堅定信念,以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憂患意識,以敢於超越、勇於登攀的拼搏精神,搶抓新機遇,迎接新挑戰,履行新使命,努力創造無愧於時代、無愧於歷史、無愧於人民的輝煌業績。

  (作者係中央軍委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