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難忘的教誨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31日 05: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我在年輕求學時,自願選擇了沙漠治理專業,1959年為了蒐集論文資料,在中亞的卡拉庫姆、克孜爾庫姆中開始了與沙漠打交道的生涯。40多年,在與沙漠打交道過程中,有幸接受過許多方式的教育和幫助,其中錢學森先生對我的言傳身教,包括通信指導,有著特殊的影響和作用。

  1989年秋我由甘肅調入北京中國科協工作,當時我國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主席。由於工作之便,使自己有可能在每次中國科協主席辦公例會上,聆聽到主席們對各類學科發展睿智的見解。更由於自己在西北生活、工作多年,又是從事沙漠治理的科技人員,有機會在辦公會後錢學森主席專就沙漠治理問題與我討論。

  1989年10月12日在科協常委會通過我作為書記處成員後,向主席報到。錢老在談完工作後,以平等的身份、平和的心態與我交換對他所倡導的沙産業的看法。當時對於沙産業這個新穎的理念,我還十分蒙鈍,不僅答非所問,同時還提出了不好理解的緣由。在交換意見中,錢學森這位對我國科學技術發展有傑出貢獻的科學家,以平和的態度作出解釋,使我感受到在科學問題討論中,體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平權的爭論”。討論後錢老拿出了他在1984年5月和1984年12月兩篇論述《創建農業型知識密集産業——農業、林業、草業、海業和沙業》及《第六次産業革命和科學技術》送給我,並自謙而又詼諧地寫上了“老舊貨了,請您把它作為古董存著吧”,提議我根據工作實踐體會,寫一篇《建設社會主義中國沙業》的論文。

  時隔兩月,同年12月28日上午錢老在他的辦公室就重視地理學科建設和學風問題,以及科技人員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性作了詳盡的指示,並叮囑我科協的學會工作可從這幾方面開始。錢老談完有關工作後,再一次談到沙産業,特別談到了他對沙産業概念的形成過程。他説,他在酒泉基地,看到部隊挖甘草,就形成了一個概念,既然在乾旱荒漠中有天然生成的植物,就是有可能形成另一種種植業,也就是説以太陽能為動力,通過光合作用的農業型産業可以在乾旱荒漠地區形成。他解釋説,農業型産業由於地域的差異,可分成不同的類型,像農業、林業、草業、海業和沙業,但當前海業、沙業類型未能得到發展原因是由於農業型産業技術落後,使海洋農業型産業和乾旱荒漠中農業型産業無法得到發展。他認為,當科學技術有突破性進展、綜合利用可能性大大提高時,沙産業、海産業的價值會充分顯示出來,整個農業型産業(包括農産業、林産業、草産業、海産業和沙産業)都成為知識密集型的産業了。這是在短短的兩個月中,再一次聽到錢老有關沙産業的親自闡述。聆聽過他深入淺出又語重心長的解釋,加上閱讀他的論述文章,使自己有種茅塞頓開的感受。原來錢老倡導的沙産業是他預見性提出的即將迎來的新一次産業革命(錢老稱之為第六次産業革命)中新的知識密集的産業類型。在新一次産業革命中,新技術革命的成果,應用到農業型産業體系,把農業變成一個高度知識密集、技術密集的産業體系,並實現生産工廠化。由於農業型産業既是以陽光為能源靠生物光合作用進行生産的體系,陽光充沛的乾旱荒漠農業型産業必然會張顯出它的特殊價值。可見,沙産業的內涵超越了我們習慣了的沙漠治理的理念。錢老稱沙産業為農業型知識密集産業系列中的“小弟弟”,並滿熱情地認為“小弟弟”的發展會走在其他産業類型的前面。對於沙産業發展錢老一直十分關注,凡報紙雜誌有關乾旱地區農業開發的報道、評述,他都要剪裁下來親筆注記報刊的名稱和刊登的年月日及時寄給我。錢老對沙産業的關注和支持,令人感動,還體現在他兩次將獲得的捐贈和獎金交給我們,作為專項基金委託以此鼓勵有志於從事沙産業的學子和各界人士。這裡包含著一位大科學家、一位耄耋長者的信任和殷切的期盼。在其後的十幾年中,雖然先生年事已高,但當來自甘肅、內蒙西北沙區工作人員到京,錢老還是抽暇與大家座談。記得1994年9月與1995年11月有兩次關於沙産業目標任務的談話,他認為,隨著人口增加,人們對食物需求不斷加大。過幾十年,對食物需求不僅是量的增加,而且吃的東西也要變化,沙産業要提高利用陽光生産食品的效率。明確的把“變不毛之地為沃土”的目標鎖定在利用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來進行高效益生産,除光合作用直接産品外,還包括二次轉化生成的動物性蛋白以及各類天然荒漠植物光合作用産生的次生代謝物的産出。將提供新食品源的任務賦予了具有獨特陽光優勢的乾旱荒漠地區,賦予了沙産業。錢學森先生的這兩次談話,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我懂得了一位功成名就的科學家為什麼對一項遠離他從事行當的事業傾注如此熱忱,這不單純是學術推進,而是博大胸懷的體現。當今人類社會雖早已跨過21世紀門檻,但仍有近40個國家,十億以上的人口面臨食物短缺,每年仍有560萬兒童因饑餓不良而夭折,而這些饑餓的人群大多生活在乾旱區內。依託人們的智慧和技能,變乾旱不毛之地為可利用的資源空間,增加食物生産,正是科學技術使“所有人蒙利”“貼近人、為了人”崇高目標和科學家的博大胸懷體現。

  十多年來,自己得天獨厚,除聆聽錢學森先生耳提面命指導外,很多時候以書信方式進行。錢老的書信,從不假他人之手,以嚴謹的用詞、工整的字跡、簡潔準確的語言敘述著道理,指導我們推進沙産業工作,提醒和告誡我們應注意的問題。例如,1991年12月21日的一封信中,嚴肅指出,“在沙漠、戈壁有個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的課題,要尊重地理學規律。這個宏觀理論(指地理學規律-作者注),在沙産業中比在農産業、林産業、草産業和海産業中要突出得多——一方面人們有改造沙漠美好設想的誘惑,一方面又有地理(氣象、水文、土質等)自然規律的限制”,“還有一點:沙産業屬第六次産業革命,是21世紀中葉才能花開結果的”,“對沙産業我們現在只是作初步探索工作。”事過19年,這段告誡今天仍值得我們去理解體會。由於沙産業特定的發展空間是在乾旱荒漠不毛之地脆弱的生態環境中,這裡,植物性生産所必需的光、熱、水、土等自然資源不匹配,天然形成了開發與保護的矛盾。因而,發展沙産業必須遵循在重視誘人潛力的同時,切記荒漠既是資源開發的空間,又是荒漠生物的基因庫,應審慎地把握人與自然界和諧發展的原則。將保護生態環境寓于開發之中,尋求生態保護、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共贏,才是沙産業發展永恒遵守的主題。作為長者和導師錢老在來信中也有鼓勵和批評。有一次我特向錢老報告説,內蒙阿拉善盟領導楊力生非常支持沙産業,但在信中馬虎的將盟、旗和縣混淆了,錢老在回信中特寫上一段“我查看了地圖,應該是縣級的旗、阿拉善左旗”這種無聲的批評不僅至今仍令我汗顏,更記住了要認真負責地對待任何看來不甚重要的小事。

  每當翻閱先生的書信,對照一批沙産業示範基地上豐碩的成果,對錢老超前的,預見的新一次産業革命充滿信心和期待,對於他所倡導的沙産業的價值和其影響意義有了更深的認識。

  眾所週知,乾旱地區的農業開發活動有著悠久的歷史。在生産力低下的自然經濟時期,先人們聚居在乾旱地區的河、湖畔,倚仗充足的陽光、乾燥的氣候避開潮濕病痛、蟲獸侵襲,謀求生存,曾孕育了古老文明。伴隨經濟進步,人類對乾旱荒漠加大了開發力度。人們普遍認為,乾旱荒漠地區陽光充沛,限制開發的關鍵因素是水,只要有充足淡水供應,便可以大規模進行農業開發活動。20世紀70年代有兩項飲水項目被稱為是“開發利用乾旱地區土地資源的良策”,一是,蘇聯中亞地區卡拉庫姆運河的建設,二是,國際援救薩赫地區改善供水方案。兩項“良策”實施後,無一不帶來始料不及的副作用。前一項目,在灌溉棉田獲得豐收十幾年後,由於原本流入鹹海河水經人工運河灌溉大面積棉田,流入鹹海水量逐年減少。到2000年,鹹海水面較人工運河修建前下降20米,水域面積減少一半。裸露出的乾涸湖底成了鹽塵、沙塵的發源地。與此同時漫灌後的棉田鹽漬化已不能耕種,嚴重的環境後果至今仍困擾著人們。後一項目費用高達6.25億美元,國際援助的計劃實施後,在昔日的無水草場上,出現了水井,人們開始匯集于水井周圍提水供應畜群,大量的集結在水井周圍的牲畜強度啃食使水井周圍的植被迅速地消失,土地表層被過重地、多次反復地踐踏,從而加劇土壤風蝕,導致土壤沙化,直至流動沙丘出現。以水眼為中心的同心圓式的沙化圈半徑可達5公里,沙化圈相聯結便構成草場全面沙漠化。

  上述兩個曾被公認的對抗荒漠化良策都在實施後遭遇到環境退化的後果震動了決策者和科學家,紛紛發表評論。主持了蘇聯荒漠研究所30多年的著名荒漠專家巴巴耶夫院士,直言不諱地指出,産生嚴峻後果的原因在於目前在乾旱荒漠農業開發中“當代的生産方針,包括原理、技術和工藝,不能保證荒漠區土地開發的質量和效益,不管是為了在這種條件下解決人類生活問題,還是為了維護自然環境。”巴巴耶夫院士將乾旱荒漠土地農業開發後衍生的環境問題擺放在開發策略和生産方針的層面去思考,提醒人們乾旱荒漠區農業開發需要有新的思路和視角。錢學森沙産業的理念及根據沙産業理念所制定的技術路線,不失時機的應對了人們對乾旱荒漠土地開發利用新方針和策略的呼喚,突破傳統的思維模式帶給人們的是創新的、人們所期待的乾旱荒漠土地開發利用的方略。

  十多年來,我有幸參加了錢學森院士倡導的農業型知識密集産業的五大類型之一沙業的理論研討和實際踐行活動;親歷了人們從開始認知沙産業理念內涵,完善沙産業技術路線以至收穫實效的全過程;見證了十餘年——歷史長河的瞬間,沙産業這一陌生名詞已為生活在我國西部乾旱荒漠區廣大群眾認識和領悟。在錢學森先生前瞻性理性思維,對人民關愛、對科學不斷追求高尚情操鼓舞下,由“地方政府中積極的領導者、群眾中的實干家和有奉獻精神科技工作者”已匯成一支志願大軍,認領了傳播沙産業理念、推進沙産業發展任務。2008年的世界防治荒漠化日時,聯合國秘書長在人類社會最高講壇上,特別呼籲“國際社會應認識到,世界上有一半窮人所居住的乾旱和邊緣土地並非荒地,那些土地有可能成為農業集約化生産區以滿足人類對糧食和能源的需求”。錢學森先生倡導的沙産業理念和在中國乾旱荒漠區實踐案例證明了早在15年前錢學森先生提出的,“高新技術將引發人類歷史上的第六次産業革命!中國人可以&&的!”的前瞻預見的科學性。(作者為中國科協原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