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南水北調工程移民:老人賤賣黃牛 摸牛背抹眼淚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21日 04:3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大洋網-廣州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首批移民搬遷本月底完成 明年將啟動移民後靠安置 2014年前漢江水將輸送到華北

  9月27日晚,70歲的王正發老漢在老家的土坯房中慢慢地品著本地土産的鄖縣黃酒。他喝得很慢,因為這是他在老屋吃的最後一頓晚飯。翌日,他將啟程前往移民安置點,開啟全新的生活。

  為配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湖北省需要移民18萬人。丹江口庫區移民搬遷已進入攻堅階段,10月是首批移民搬遷的最後期限。

  伴隨著7.4萬移民陸續從湖北省十堰市遷往周邊的8個市、178個安置點,丹江口庫區首批移民外遷工作將正式收官。明年,丹江口庫區將啟動10萬移民後靠安置。2014年前,奔騰的漢江好水將奔騰到千里之外的華北。

  在10月份短短的一個月時間內,十堰要完成移民搬遷3萬人,如此強度,堪稱中國移民史之最。或許,任何詞語都無法描繪當前正在秦楚大地徐徐鋪開的這張移民畫卷。

  這,是一段由移民書寫的史詩。

  文/本報記者肖歡歡發自湖北

  王正發老漢只是7.4萬移民大軍中的一員。“最後的晚餐”,已在且正在一個又一個丹江口庫區的家庭上演。

  宏大:

  三峽移民後的最大規模

  “這是繼三峽移民之後中國最大規模的移民搬遷。”對於南水北調移民搬遷,國務院南水北調辦主任張基堯如是評價。

  南水北調工程的搬遷強度,甚至超過了三峽工程。三峽移民總人數雖然逾百萬,但搬遷用了整整15年時間;而南水北調工程的移民搬遷,卻要在短短的兩年多內完成。首期移民的“最後通牒”時間,正是本月底。

  移民是公認的“天下第一難”。整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湖北兩省共需移民搬遷34.5萬人,而湖北18萬移民的遷出地全部在十堰市。

  據了解,丹江口水庫76.4%的庫岸線在十堰市;匯入丹江口水庫的12條河流均在十堰轄區。十堰市所轄區域均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和重點淹沒區,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保護及移民工作的關鍵所在。十堰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

  “3年動遷18萬人,日均動遷160人,遷移一戶人家需要一輛大卡車。移民的工作量,想一想就出冷汗”,早在去年6月的移民工作專題會議上,十堰市委書記陳天會就直陳移民任務的艱巨。

  陳天會説,移民是十堰市的天字一號工程,沒有退路,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只能不折不扣地完成。陳天會打了個比方:“外遷移民就像是我們嫁出去的姑娘,今天我們來相個親。我們要讓移民高高興興地走,不能有意見。”

  緊迫:

  本月搬離3萬人

  作為主管部門,十堰市移民開發局副局長李尚玉坦承,如此大規模的移民搬遷,壓力非同小可。十堰的移民搬遷已實行“一日一報”,每天各縣(市)都要將當天的移民搬遷人數匯總上報。

  他拿著一份移民搬遷日報表告訴記者,截至10月6日,丹江口庫區共完成搬遷7267戶,累計31236人,佔總人數的49%。而按照計劃,在本月底,全部7.4萬人將全部搬遷完畢。

  10月8日,李尚玉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不到1個月的時間裏,十堰將完成3萬人的搬遷量,這將創下中國移民史之最。”對此次移民的意義,他表示,河南首批移民外遷已于9月初完成,本月十堰完成移民外遷工作,將標誌著丹江口庫區首批移民外遷工作順利收官。這是決定南水北調工程能否順利輸水的關鍵一步。

  明年,移民內安工作將正式啟動,湖北另外的10萬移民和河南的4.5萬移民將陸續實現後靠安置。2014年前,滾滾漢江水將自南向北流向華北地區,年輸送優質淡水130億立方米。

  離歌:

  故土難捨終得舍

  南水北調的關鍵在中線,中線的成敗在移民。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庫2014年順利實現蓄水調水,是死命令。十堰的7.4萬移民需要被安置到20個縣(市、區)的178個移民安置點,工作量非常大。從本月開始,平均每天有500多輛貨車滿載著移民和他們的傢具、床舖,穿梭在庫區和安置點之間。

  水是故鄉美,月是故鄉圓。對於在故鄉生活了一輩子的移民們來説,背井離鄉,實在不情願。他鄉的一切都得重建,而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最受煎熬的,是農村的移民幹部。他們既是移民,要維護個人利益;又是移民政策的執行者和&&人,要服從大局。

  對於這場移民攻堅戰,十堰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王志林稱,為打消移民們的顧慮,市政府承諾“移民後收入高於現在、生活水平好于現在、生存環境優於現在”。

  從去年7月開始,該市組織750批、2萬多名幹部、移民代表赴武漢、襄樊等地的安置點考察,歷時4個多月。

  今年初,到武漢市黃陂區三里鎮救命寺村安置點考察的移民代表張發起初心裏很忐忑,但考察了安置點後,他懸著的心總算放了下來:安置點距離武漢市區僅15公里,還有公交車到市區,不算偏僻;江漢平原的土地平坦肥沃,種植黃瓜、青椒等農作物的種植方式跟老家相似。

  張發回老家後,對老家丹江口市浪河鎮的村民們説:“搬吧,那邊是福地,去晚了要後悔。”

  攻堅:

  柔情+補償

  移民沒有思想包袱是不可能的,靠什麼打動移民?李尚玉説:“柔情加"利誘"。”

  十堰市政府承諾:房屋拆遷實行“四個不拆”:宣傳不到位不拆,安置不妥當不拆,當事人思想不通不拆,矛盾隱患不排除不拆。

  搬遷之前做到“六清”:實物指標核查清,補償資金兌付清,債權債務化解清,建房資金收繳清,搬遷前矛盾化解清,檔案資料交接清。

  為確保移民到達當地後不“水土不服”。經過不斷協調,外遷移民安置點已由最初的510個減少為193個,讓村民們儘量集中。宏觀雜居,微觀聚居,既有利於移民融入安置地,又為“難捨故土”的他們形成“鄰居還是那些鄰居”的風俗人情。

  每個安置點都有工作組定點服務,大一些的安置點(1000人以上)有3名幹部,小一些的安置點(500人以下)也有2名幹部。工作組要和移民們同吃同住兩個月,待移民們完全融入當地生活後才撤。

  當然,最能打動移民的還是“利誘”。土地和房子是移民們最擔心的問題。李尚玉表示,早前國家已出臺移民待遇:提高徵地移民補償標準,由被徵耕地之前三年平均年産值的10倍提高到16倍;原住房人均不足24平方米的貧困移民戶,按照每人24平方米的標準進行建房補助。

  湖北還出臺了更優惠的補償標準:移民人均1.5畝責任田,0.1畝菜園;外遷移民發放生産安置費2.3萬元及基礎設施費人均1.5萬元。並對農村移民的房屋進行補償:框架結構735元/㎡、磚混結構530元/㎡……

  對於移民最關心的住房問題,實行雙委託。移民與移民遷安理事會簽訂委託建房合同,移民遷安理事會與安置區政府簽訂委託建房合同。整個建房過程,移民遷出地概不參與,由移民代表對房屋質量進行全程監督。

  柔情加“利誘”,“天下第一難”逐漸在溫馨中化解。

  鄉愁:

  老黃牛和最後的午餐

  9月27日,十堰市鄖縣安陽鎮大橋村6個小組的1000多位村民們接到通知,次日將起程前往襄樊市襄北農場四分場四中隊安置點。

  臨行前的大橋村格外忙碌。70歲的村民王正發趕緊將家中飼養的4頭豬送到親家家裏,4頭黃牛也被他以4700元的價格“賤賣”了。“要走了,不賣不行”,對於陪伴自己多年的“老夥計”,王正發格外心疼。他專門給4頭黃牛喂了一頓好吃的草料,邊喂邊摸索著牛背,並對它們説:“以後要聽話,否則要挨打。”4頭牛被新主人帶走時,老王背過身去抹了抹眼淚。

  更多的村民選擇和無需搬遷的親戚吃告別餐。村民王菊香的舅舅家住隔壁村,不用搬,她的弟弟到安置點後也離她較遠,這讓她格外失落。中午的午餐很豐盛,8個熱氣騰騰的菜擺滿了一桌子,炒火腿、燜雞,還有“壓軸”的紅燒漢江鳊魚。她知道,以後恐怕很難再吃到這麼好的魚了。

  但王菊香絲毫沒有胃口,光顧著和親戚説話了。“菊香,換手機號碼了記著告訴我,地方不好就回來”,舅舅的一番話,讓王菊香鼻子一酸。“沒事的,去了又不是不回來了。”其實她知道,這一去,可能真的回不來了。

  無眠:

  再道一聲“再見,故鄉”

  晚上8時,村外的集結地燈火通明,花花綠綠的帳篷在山腳下散落開了幾百米,黃色的燈光照亮了幽僻的村道——村子已經好多年沒有這麼熱鬧了。

  村民們三三兩兩聚在一起有説有笑。不少村民在帳篷中喝著當地特産的鄖縣黃酒;還有不少村民在帳篷中邊抽煙邊打撲克。這一夜,他們註定無眠。

  清晨5時許,人們陸續醒來。6時許,30多輛客車和貨車組成的搬遷車隊在村口集結完畢。“襄樊,我來了”的大紅標語迎著朝陽挂在車身上。伴著先頭部隊的引擎聲響,車隊緩緩駛出村莊。有人隔著車窗玻璃向送行的親人揮了揮手,年長的再也忍不住了,淚水在眼裏直打轉。

  再道一聲:“再見,故鄉。”

  經過4個半小時的顛簸,上午10時30分,車隊終於到達襄樊車站。現場鑼鼓喧天,歡迎移民的標語和彩旗讓帶著大包小包的村民們覺得這個城市並不是那麼陌生,還有大量學生志願者在現場“迎客”,指引他們上車。午飯時分,316戶、1323人終於抵達了新家安陽鎮。

  適應:

  生活升級但水土不服

  10月9日,記者跟隨王正發的三個子女從安陽鎮顛簸450公里,再度來到襄北農場。其間需更換3次交通工具,總耗時近5個小時,車費共計90元。

  在襄北農場四分場四中隊安置點,嶄新的移民新村讓人眼前一亮。房屋外墻全部刷成黃色,家家戶戶屋頂都裝著一台太陽能熱水器,4米寬的水泥路向遠處延伸。

  隨著移民的入住,幾家簡易超市已經開張,還有人在路邊擺起了小攤。王正發家在安陽口村發展路28號,見3個子女和記者來了,老兩口連忙張羅飯菜。

  王正發家的兩層小洋樓,面積約200平方米,兩層各有一個衛生間。“比老家的土坯房好多了,過去可想都不敢想”,老人家的臉上泛起了皺紋。房前還有一小片菜園,每戶0.1畝。老人説,安陽鎮2000多人都集中居住在那一帶。“來的當天,就有人給我送來一袋米、一壺油。”

  讓記者感到驚訝的是,不少移民的家中都放著一口棺材。王正發的兒子王學慶解釋説:“這是老家的風俗,老人家過了50歲後都會做一副棺材放在家中。這次移民過來,就一起帶過來了。入土為安,將來老人家過世了,要拉回老家去土葬。”

  王正發老兩口坦言,初來乍到還有些不習慣。一是生活方式:“以前到菜園子裏拔棵白菜就有菜吃了,現在要買菜吃,白菜還2元一斤。”他笑著説:“以前在農村上茅坑,現在換成了蹲廁,上完廁所還要沖水,哪會習慣?”

  二是人際關係:“到安置點抓鬮選房,以前的親戚、鄰居全都打散了,要重新熟悉生活環境。”

  王學慶説他想把安置點的土地租給當地人耕種,過兩年再把房子賣了,接父母回十堰老家住。“父母搬過來主要是佔個地方,你也看得到,這裡住的主要是老人和婦女。”他説。記者走訪多戶村民發現,移民新村的入住率並不高,不少新居都是“空巢”。不少居民都是搬家當天到新居看看,此後又回到老家打工,並未在新家居住。

  命運:

  50年,二度奉獻

  在這次的18萬移民大軍中,還有一個特殊的群體——二次移民,且為數不少。

  位於丹江口水庫上遊的鄖縣是“庫區第一縣”。對於鄖縣不少上歲數的老人來説,這已是半個世紀來的第二次移民了。

  早在1958年,丹江口水庫興建時鄖縣就舉城搬遷,20萬人在廢墟上重建家園。現在南水北調工程要求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鄖縣縣城的四分之一將被大水淹沒。於是,出現了“二次移民”。

  鄖縣柳陂鎮李家溝村村民李勝利回憶説,上次移民時自己只有8歲,沒想到過了半個多世紀,自己將第二次遷徙。“我這輩子和龍王有緣”,他開玩笑説。

  柳陂鎮號稱十堰的“後花園”,是十堰市重要的蔬菜基地。隨著丹江口水庫大壩的加高,柳陂鎮約有2萬畝良田將永沉水底。李勝利説,自己種植5畝蔬菜,年收入可達3萬元,當前正是黃瓜和茄子上市的季節。看著5畝即將收穫的菜田,他心如刀割,但“以大局為重”。

  “為服務國家水利工程建設,半個世紀以來,丹江口庫區第二次被淹。庫區人民做出了巨大犧牲”,王志林説。

  據十堰市移民開發局介紹,1958年動工、1973年建成的丹江口水利樞紐初期工程,淹沒了十堰兩座縣城,動遷移民28.7萬人。此次的18萬移民中,有不少家庭經歷過1958年至1975年期間的移民。

  他們,做出了50年內的“二次奉獻”。

  鏈結:

  “南水北調”是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也是中國繼三峽工程後最大的移民遷安工程。丹江口庫區共需搬遷34.5萬人,其中湖北省十堰市所轄丹江口市、鄖縣、鄖西縣和武當山特區4個縣市區21個鄉鎮、150個村約18萬移民需要動遷。河南淅川縣需搬遷安置農村移民16.2萬人,涉及11個鄉鎮185個村。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