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中秋"吃"掉6000多棵樹 學者稱奢侈流行成社會之痛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24日 12:3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晨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秋節,我們吃掉了整整一片森林。”

  年年中秋,今又中秋,但就在我們闔家團圓舉杯邀月的同時,地球上的6000多棵樹已徹底消失,它們變成了月餅的包裝盒,被扔在垃圾箱裏,據統計,僅香港一地,去年中秋後就丟棄了285萬個月餅盒,疊起來相當於270幢高420米的國際金融中心。

  一棵生長50年的樹,通過光合作用,每年可生産出價值31250美元的氧氣和價值2600美元的蛋白質,同時可以防止大氣污染(62500美元),涵養水源、促進水分再循環(37500美元),防止土壤侵蝕,增加土壤肥力(31250美元),還可以為鳥類等提供棲息環境(32150美元),將這些綜合價值計算到一起,它每年的價值是20萬美元。但,中秋節把它變成了只能使用一次的垃圾。這,還並沒計算每年生産過剩的月餅所帶來的浪費,以及為送出這份厚禮,交通為之擁堵所造成的污染。

  越來越漂亮的包裝,年年都吃不完的月餅,正拷問著商業時代人們的良知:這一切,真的是必需的嗎?如果我們的歡樂必須建立在對自然無休止的掠奪之上,那麼,中秋節還有存在的必要嗎?這究竟是我們的民俗呢,還只是一個享樂的藉口?在這條因過度奢侈而自我迷失的道路上,我們還要走多遠?

  為此,本報記者專訪了作家郝曉輝和民俗學者高巍。

  鋪張浪費是官俗不是民俗

  窮奢極欲源於傳統文化流失

  不僅是中秋節,在今天,幾乎所有傳統節日都存在鋪張浪費的現象,比如春節時豪華的宴飲、元宵節的燈會等。不僅公共節日如此,個人節日也如此,像婚禮、祝壽等,也存在著過度消費的問題。

  過節了,適當消費沒問題,但應以不浪費為度,可為什麼我們總也把握不好這個度呢?因為傳統文化流失,今天人們覺得過節“沒勁兒”,但失去了精神家園,靠物質刺激來彌補,這只能起到暫時的作用,且很容易走向惡性循環,即:越刺激,則對物質的需求越高,浪費也就越大。在物質不斷刺激下,心靈的感受力就會逐漸麻木下去,最終成了物質主義的附庸。當心靈被污染了,那麼我們就會自覺地去破壞這個世界。

  比如月餅,並非健康食品,很多人不愛吃,但大家都買,你自然也要買,別人買好的,你就要買更好的,別人送,你也要送,在這樣被綁架的消費不斷推漲下,中秋節本身已不重要了,它成了一個送禮和消費的時間標誌。

  在今天,多少人能説出為何要過中秋節?它的含義是什麼?我們已經不會從文化角度來消費中秋節了,窮奢極欲説明我們的內心對此充滿恐懼。

  奢侈創造的是畸形市場

  過度浪費確實能創造一些市場,增加就業機會,但這是畸形市場,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依靠這個市場來發展。中國宋代商業曾高度繁榮,但為什麼沒能走向現代化呢?美國歷史學家彭慕蘭提出了“高平衡陷阱”的問題,表面上看,市場應有盡有,服務發達,但每個企業都做不大,資本有限,到處都是低端競爭,當大家都無法實現升級時,中國就錯過了現代化的機遇。

  馬克斯韋伯在討論現代社會時,也提出過“新教徒的節儉”的觀點,認為正是因為大家克制消費,並將節儉下來的錢集中起來投入再生産,才最終把握了工業革命的機遇,實現了近代歐洲的崛起。

  當然,韋伯和彭慕蘭的觀點未必完全正確,但能給我們很多啟迪。國人有一種誤解,認為消費就是推動商業進步,而商業必然會自動均衡。這是一種幼稚病,因為我們嚮往自由,所以在面對自由時,往往失去審慎的態度,

  奢侈只是撒嬌,節儉才有未來,在今天,如何正確處理好這個矛盾,正考驗著我們這個民族的智慧。

  奢侈流行是社會之痛

  從歷史上看,我們文明的主流是提倡節儉的,但在實踐中卻往往相反,嘴上與行動上有很大落差。

  為什麼?因為權力對社會影響太大,奢侈源於官場不源於民間,民間不需要排場,只有在官場,才會鳴鑼開道、八抬大轎,那是身份的象徵。送禮也如此,月餅不層層包裝,簡直就不夠“面子”,奢侈是權力文化的産物,那麼僅靠權力去遏制它,就很難成功。

  月餅過度包裝問題一直受關注,比如國家有“月餅銷售包裝成本不得超過月餅出廠價格的25%”和“每千克月餅的銷售包裝容積應不超過9.00103立方厘米”等強制性規定,但以去年為例,月餅包裝已佔到了總成本的三分之一,達25億元。鐵盒、木盒等豪華包裝並不罕見。對此,僅僅指責國人“愛面子”就太片面了,關鍵是社會沒起到足夠的監督作用,還不能對權力文化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制約。事實是,當那些華而不實的地標建築都能蓋起來時,你很難期望月餅包裝能返璞歸真。

  社會無監督,則雖有主張,我們也只能默認奢侈的流行,甚至對它習慣起來,把它變成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融入我們的民族性格。應該説,這種腐敗文化的“民俗化”非常危險,因為它對世道人心的傷害,將是長遠的,將來再想把它剝離出來,幾乎不太可能。

  傳統中秋需要細節化的載體

  兔爺成形象大使是好事

  對於中秋節鋪張浪費的問題,個人感覺比前幾年還是好了一些,一方面國家有硬性規定,檢查也較嚴格;另一方面企業、消費者正逐步回歸理性。就我觀察,今年月餅以百元左右一盒的品種銷售最好,這還是相對合理的。

  要改變奢侈文化,需多方努力,我認為,今年推出“兔爺”做中秋形象大使就有積極意義,它轉移了人們關注的焦點,以後一到中秋,人們不單想到吃月餅,還能想到兔爺,這不僅可以使節日更有文化氣息,也能減少浪費的問題。我聽説,兔爺方案剛公佈,有單位一次就訂了200個做禮品,這説明,傳統文化還是有生命力的。

  遺憾的是,目前兔爺的設計造型有問題,缺乏民俗學常識,兔爺可以不騎虎,但應該騎東西出來,現在穿個官靴站著,有點不倫不類。兔爺是陰性象徵,騎在象徵陽性的虎上,這傳達了陰陽和合的寓意,中秋節與生育文化息息相關,兔爺騎虎體現了先人對生育的崇拜,這有很深的含義,不應隨便篡改。況且,兔爺是有名號的神仙,叫“長耳凈光仙”,沒坐騎不太合適。

  選擇目前兔爺的設計造型,據説有利於進一步商業開發,但為了商業需要就對傳統中秋文化進行不完整的傳達,容易造成曲解。

  中秋節尚缺具體內容

  為什麼中秋節存在奢侈之風?因為在傳統節日具體內容方面,我們開發得不夠。

  傳統節日誕生在農業社會的基礎之上,那時男的職業基本都是農民,女的工作基本都是在家紡織,物質不豐富,慾望也相對簡單,所以傳統節日大多存在內容單一的問題,對吃強調得比較多,這是經濟基礎決定的。

  那麼,如何讓傳統節日融入我們的現代生活,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話題,中秋的核心是團圓,但團圓不是口號,應體現在細節生活上,需要大家去實踐,這就要找到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結合點。

  比如,今天很多年輕人利用中秋節組織起來去遊玩,這也是某種意義上的團圓,此外自己做月餅送禮等,都展現出了新的節俗。但問題是,這些新的生活方式需要有一個平臺將其整合起來,我們目前缺乏這個平臺。

  我們很多事都是自上而下,上面搞個活動,到下面就變味,而基層組織又把中秋節看成是多了一個星期天,沒有組織群眾活動的願望與動力。相比之下,日本、韓國等中秋節就很熱鬧,因為他們社會力量發達,往往是企業、慈善機構出面組織,政府提供支持,形成了很多新的內容。這就比我們顯得健康、合理,與現代社會也能實現有機的鏈結,所以人家用不著一到中秋節就去查月餅包裝,因為他們已從根本上解決了畸形消費的問題。(陳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