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時期雷鋒傳人郭明義20年獻血6萬毫升(圖)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19日 07:4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軍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時代先鋒_雷鋒傳人郭明義

郭明義近照。本報記者 柳 軍攝

  一本從軍營帶回的《雷鋒的故事》,伴隨著他簡單而飽滿的人生路。

  儘管已退伍28年,他卻一直把這本書珍藏在身邊,時不時拿出來翻閱。

  如今這本1973年出版的小冊子,封面雖已脫落,但書裏的主人公——雷鋒,卻深深紮根在他的心裏,成為他人生路上的價值坐標。

  28年來,他的日子過得簡潔明快:雷鋒以前怎麼做,他就怎麼做;當年在部隊裏為他引路的人怎麼做,他就怎麼做。

  面對環境的改變、事業的起伏、人言的紛繁,他選擇的始終是堅持,保持的一直是本色。

  就這樣,在綿延起伏的礦山深處,工友們有了一個無懼風雨的主心骨;就這樣,6萬毫升的鮮血從他的身體涌出,去靜靜守候其他生命的呼喚;就這樣,180多名貧困學生和300多個生活陷於困境的家庭,多了一雙溫暖他們的大手……

  風雨兼程中,他溫暖感動別人,也被別人溫暖感動。他的不懈堅持與一腔赤誠,得到了社會廣泛的認可、真誠的回應、熱烈的共鳴,5800多人自發加入到他所倡導成立的無償獻血、捐資助學、遺體器官捐獻等愛心聯隊中來。

  在這5800多人裏,有幹部、工人、學生,有企業家、農民工、街頭小販……雖然身份、年齡各不相同,卻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志願者。更令人振奮鼓舞的是,這支隊伍的人數,幾乎每天都在被刷新。

  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扛旗引路,與越來越多的志同道合者攜手同行。他的風範義舉,成為千千萬萬普通人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無私奉獻、真誠付出的生動寫照。

  這個不一般的退伍老兵,預備役少校軍官,名叫郭明義。

  15年完成20年的工作量,工友們把他看作是採場的“活地圖”,這就是郭明義的執著——

  “我腳下踩得實,眼睛看得準,大家才能把車開得穩”

  淩晨5時,薄霧掩映下的黑土地,依然還在靜靜沉睡中。

  吃完妻子孫秀英精心準備的早飯,郭明義步履匆匆,踏上了前往礦山的道路。

  擔任鞍鋼齊大山鐵礦採場公路管理員15年來,郭明義一直保持著每天提前兩小時上班的習慣。自從他把自行車送給一個家境困難的中學生後,就一直是步行上班,路上大約要40多分鐘。面色黝黑、身材瘦削的他,總是笑呵呵地説:“看我這身板就知道,走路的健身效果真不錯。”

  齊大山鐵礦,是目前亞洲最大的露天鐵礦。長達40多公里的採場公路,如同礦山的血管,每年要轉運輸出5000多萬噸礦石。一旦發生阻塞或斷裂,將會給礦山生産帶來難以估量的影響。而這裡每一個生産數字的變化,都可能牽動全國乃至國際鋼材市場的神經。

  守好護好這條路,要目光銳利、心細如發,最關鍵的是要有非同一般的責任心。15年前,礦領導千挑萬選後拍板:就是郭明義了。從此,他像一顆釘子一樣,牢牢紮在了這片茫茫大山之中。

  天色漸亮,礦區的機械聲打破大山的平靜,載重自重相加近300噸、輪胎直徑近4米的電動輪汽車,來往穿梭。站在它跟前,別説是人,就連30噸的翻鬥車,都沒有它的車轱轆高。

  在礦區採場駕駛這種重型車輛,對道路要求極高。路況稍有不好,就有可能發生傾覆。然而在齊大山鐵礦採場,駕駛員們卻把心放得特別寬,把車開得特別穩。多年的默契,讓他們形成這樣一種思維習慣:只要在採場看到郭明義的身影,就等於看到了公路“OK”的通行證。

  臉上總是笑呵呵的郭明義,眼裏卻從來揉不得一點沙子。他曾對一名因道路返工而心生埋怨的工友説:“你打我罵我都可以,但是路必須按標準修好!”在郭明義全身心的呵護下,齊大山鐵礦採場公路達標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還連年名列全國冶金礦山企業電鏟、生産汽車效率第一名。

  在偌大的採場徒步行走,每天上百次穿行在鋼鐵洪流之中,危險不言自明。事實上,除了郭明義,整個採場也很難看到行人。有同事好心勸他:“老郭,你是技術幹部,用不著天天來。即使到採場,也不用每天和工人攪在一起。坐車轉兩圈,下達個修路計劃,等著驗收就行了。”郭明義卻回答説:“我腳下踩得實,眼睛看得準,大家才能把車開得穩。”

  如果不到採場,一般人很難理解,為了這份踏實,郭明義付出了多少心血。

  在露天採場,作業平臺都是邊形成、邊生産、邊消失,因此無法修建固定的休息室。一旦風雨襲來,連個躲避的地方也沒有。由於地處深山,採場裏的氣溫,冬天通常要比外面低5攝氏度,夏天則要高10攝氏度左右。修路工人操作各種維修車輛,駕駛室裏還能吹個冷熱風,而郭明義只能在毫無遮擋的採場上奔走,有時一呆就是10多個小時。有一次,郭明義中暑暈倒,缺乏醫療設備的工友們,只有忍痛用灑水車將郭明義澆醒。

  在採場,天氣越惡劣,公路維修任務就越迫切。工人們説,越是這種時候,就越能看見郭明義的身影。

  2006年8月的一天深夜,採場突降暴雨,部分山體滑坡,道路損毀。面對層出不窮的險情,值班工人們説:“要是郭大哥在就好了。”

  時近午夜時分,眼尖的工友高森山突然興奮地喊道:“郭大哥來了!”只見如織的雨幕裏,郭明義正跌跌撞撞向他們跑來。

  其實,一聽到大雨聲,郭明義在家就坐不住了。一心惦記著採場的他,立刻抄近路,翻越一座落差近百米的山頭趕來。 那一刻,渾身泥水、手腳滿是劃傷的郭明義,只説了一句話:“抓緊時間修路!”工友們緊緊握著郭明義的手,一句話也説不出來。這些平日裏乾大活、出大力的粗獷漢子,眼淚一下就涌了出來:“跟著郭大哥上呀!”

  也許有人會問,郭明義怎麼那麼神,大半夜的,沒人通知就知道哪個路段出情況?工友們説,郭明義天天在採場量啊、測啊、算啊,就是採場的“活地圖”,所有路況都爛熟於心。

  郭明義的工友們做過這樣一個統計:郭明義穿梭于全長40多公里、落差200多米的作業平臺之間,每天至少步行10多公里。在採場工作的15年裏,他走過的路程長達6萬公里。而且,他每天提前兩小時上班,節假日、雙休日從不休息,僅義務奉獻的工作日,就達1900多天,相當於多幹了5年的活。

  幹什麼都要幹到最好,人稱他是“一眼就能看出來的共産黨員”,這就是郭明義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