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萬象 >

湘西礦主花百萬買黑槍爭地盤 幾乎能武裝一個排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30日 04:2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警方正在整理331大案中繳獲的部分黑槍。湘西州公安局供圖

  這是一支黑槍,産自貴州松桃——中國第二大黑槍基地。

  槍管用的是外地“淘來”的7.62毫米鋼管,槍套、彈夾用油桶鐵皮經過磨砂、焊接“手工”製成……“除了膛線造不出來,其餘與真槍沒有什麼區別。”

  都算下來,這支黑槍的成本不到200元。可一進黑市,它的價格頓時扶搖直上,造槍者賣給上線是1000元,此後每次倒手都會加價500元-600元,到買家手裏已是4000元,質量好的長槍的價格能翻百餘倍。黑槍暴利帶來的“致富效應”,讓許多人鋌而走險……

  2008年3月,一封舉報信拉開了湖南湘西州“剿槍戰役”的大幕。2009年4月,警方調查一年多後收網,震驚全國的“湖南湘西州331制販槍支案”告破。警方抓獲了湖南、貴州、廣東、廣西4省區558名涉案人員,繳獲槍支201支。

  學槍

  貴州農民龍安銀無師自通,購買黑槍回家研究10天后,造出生平第一把槍。

  造槍難不難?

  個頭不高、皮膚黝黑的龍安銀用實際行動做出了回答:不難。

  1967年生人的龍安銀是貴州銅仁市松桃縣人。

  松桃縣是僅次於青海化隆縣的中國第二大黑槍基地,地處黔、湘、渝三省市接合部,歷史上屬三不管地帶。多山,地形險惡,交通不便。當地苗族老百姓從前以狩獵為生,當地歷史上就有造火藥槍的傳統。

  從上世紀80年代起,松桃縣部分貧困村民便開始以造槍、販槍牟利。據報道,1992年至1996年,松桃警方收繳各種非法槍支8772支,其中倣五四式481支,倣六四式492支,微衝6支,倣左輪12支,土炮18門。

  負責偵辦龍安銀案的湘西州鳳凰縣阿拉鎮派出所所長田世軍説,龍安銀家境貧寒,“窮得連老婆都娶不上”。

  為了學習造槍,龍安銀拜了個師傅。可師傅還沒教會他,便進了監獄。

  田世軍説,2007年年底,龍安銀回家過年時花1000多元買了一支黑槍。回到家裏,他把槍拆卸下來,琢磨每一個零部件如何模仿製造。10天后,他經過反復試驗,造出了第一把槍,賣了1200元。

  “一般造槍者都是向別人學習如何造槍,但是龍安銀完全是自己琢磨,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他能造出了一把槍,這讓我們也很驚訝。”田世軍説。

  造槍

  學習前輩,挖地三尺,在地窖內造槍。賣槍時到山裏試槍,一槍洞穿碗口粗的樹。

  從湘西州驅車前往相鄰的貴州松桃縣大興鎮,有近20公里的曲折山路。進入松桃縣境,隨處可見在半山腰上的木屋。

  龍安銀家就在一座山的半山腰處,記者踩著泥水,爬了近兩公里的山路才到達。

  這是一座非常破舊的木制平房,房頂的遮雨布已滿目瘡痍。屋內分臥室和廚房,臥室很簡陋,只有一張破舊的木頭床和一張桌子,廚房許久未開火,堆滿了物料。

  民警説,獲得“第一桶金”後,龍安銀便扔下農活,每天尋思如何造槍。對於造槍者而言,獲取槍支的零部件並不難,買不到就自己加工,困難的是選擇造槍窩點。通常來説,造槍窩點有兩個要求,第一要隱蔽,不易被人發現;第二要能銷聲匿跡,不能讓外面的人聽到造槍發出的噪聲。據民警介紹,當地常見的造槍窩點有地窖、蓄水池和山洞。為了掩人耳目,造槍者往往一人造槍,不找幫手,而且窩點上方都有“掩護”。

  與“前輩們”一樣,龍安銀選擇了在地窖造槍,而且一挖就是4個,一個在廚房,三個在木屋後山坡上。民警説,在地窖裏造槍,外界聽不到聲音。賣槍時,他們一般選擇在偏僻的山裏試槍,一槍洞穿碗口粗的樹,遠處有人聽見也只是以為放了個鞭炮。

  進入廚房,記者感覺到廚房的地面比臥室略高,顏色亦不同。民警説,為了不讓人發現挖地窖,龍安銀把挖出的土全部回填在廚房。地窖挖在廚房的角落,上方用木板和稻草覆蓋。打開圓形的地窖蓋子,可見整個地窖寬不足2米、高約1.5米,除去一張小桌子和一把小椅子,剩餘空間僅容一人轉身。

  民警説,地窖挖完後,龍安銀白天睡覺,晚上製造倣六四式手槍。廢舊油桶皮重新焊接拋光,變成槍套、彈夾,打磨槍支用砂輪……

  一支手槍最關鍵的部件是槍管。民警稱,龍安銀經人介紹,從外地買來7.62毫米口徑的鋼管充當槍管。由於槍管造不出膛線,龍安銀的黑槍子彈無法高速旋轉射向目標,但它的子彈射出後會翻著跟鬥射向目標,殺傷力在近距離內並不弱于真槍。

  2009年4月29日,警方搗毀了龍安銀的窩點,查獲長槍1支、倣六四式手槍子彈7發、半成品槍管24支、半成品彈夾4個,手槍模具、彈簧若干,繳獲制槍工具28種767件。

  販槍

  販槍案“一號人物”是“孝子”,兩年內販槍20余支。警方順藤摸瓜查出龐大的販槍網絡。

  龍安銀製造的黑槍,有一部分來到了楊必現的手中。

  楊必現,1970年生人,身高1.6米。身形矮小的他,在331專案名單上有一個“響亮”的代號——“一號人物”。

  “楊必現是個孝子。”專案組成員説,楊必現是個農民,因母親病重花銷大,楊必現便放下農活,去吉首看工地賺錢。2007年,一位老鄉找到楊必現,説能從廣東弄到短槍,讓他去找買家,掙提成。“我只想幫朋友忙,沒想要好處費。”後來,楊必現找到了買家,得到了第一筆好處費——100元。

  “100元對我來説不少了。”楊必現説,找人買槍比工地掙錢快,於是他開始給人介紹“槍活兒”。隨著“路數”越來越廣,楊必現的“吃價”也越來越高。一次,他販賣了兩支來福槍,從中獲利9000元。

  楊必現説,在販槍過程中,他與買家、賣家交流時用的都是黑話,短槍叫“豬腳短”,長槍叫“長的”,砍價時1萬叫“1個”。因為買家和賣家都希望通過熟人來交易,所以他們並不認識,也不會見面。每次,楊必現先到賣家那裏去看槍,再找一個偏僻的地方試槍,然後和賣家完成交易,交易地點一般選在大山裏或者隱蔽的隧道裏。

  儘管楊必現選擇的交易地點都很隱蔽,但他還是被警方盯上了。

  2008年3月31日,一封舉報信寄給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公安局局長周賽保,稱楊必現等人販賣槍支。當地警方隨即成立專案組。

  湘西州公安局副局長田儒平説,根據楊必現挖出的販槍網絡,和楊必現同一級的販槍人員有10多人,每名販槍者的下線又有10多人,槍支要經過5到6次轉手才賣給真正的買家。

  為了釣大魚,警方決定暫不抓捕楊必現。對其秘密偵查的同時,專案組5次派民警赴廣東、貴州等地,會同當地警方對疑犯實施偵控。

  警方將各地信息匯總後發現,楊必現等人自2007年底以來多次從佛山等地購買制式獵槍返回湘西進行販賣,從貴州銅仁、湘西花垣等地購買仿製手槍到廣東和湘西販賣,兩年間楊必現販槍20余支。

  通過楊必現,警方偵查出一個龐大的制販槍支網絡,發現涉槍犯罪線索437條,制槍窩點4處,涉案人員涉及湖南、貴州、廣東、廣西4省(區)195人次。

  2009年4月24日,公安部下達統一行動命令,湘西州將696名警力分為28個組,展開“迅雷”抓捕行動。

  田儒平説,抓捕楊必現是首要任務。當日,楊必現因母親過世回村料理後事。為確認其家庭具體地址,兩民警戴上斗笠,假扮夫妻,冒雨以找尋丟失的耕牛為由進入該村進行偵查。

  為了讓楊必現盡孝,警方在其給母親辦完喪事後,以外地朋友的身份將楊從家中引出,實施抓捕。

  此後,各地紛紛行動,該案的“一號人物”至“十號人物”在3天內悉數落網。截至2009年年底,331專案組抓獲涉案人員558人,繳獲槍支201支,搗毀制槍窩點11處。

  買槍

  湘西採礦業發展迅速催生黑槍氾濫,礦主買槍爭奪地盤。一礦主花近百萬買槍。

  “持續擴大的買方市場,增多了槍支的需求,無形之中開啟了槍支氾濫之門。”田儒平説。

  湘西地處湖南西北部,與貴州、湖北、重慶交界,特別是與貴州松桃縣接壤,成為槍支流入和中轉的地區。“因為近年來湘西礦山發展,利益爭奪激烈,一些礦主開始買槍護礦,爭奪地盤。”田儒平稱。

  古丈縣看守所審訊室裏,32歲的董飛始終低著頭,表情木然。

  民警管董飛叫“槍王”。在本案的涉案人員中,從董飛處繳獲的槍支最多,有30支。民警説,這30支槍都是質量最好的“正規槍”,包括一支“蘇制AK-47”,“差不多可以武裝一個排了。”

  董飛是花垣縣的一名礦老闆,“年景好的時候,礦上一年能掙幾千萬。”熱愛各種戶外運動的董飛,有個特別的愛好——收藏槍。董飛説,為了買槍,這些年花了近百萬元。董飛説,他從小喜歡打獵,並由此喜歡上了槍。1996年“禁槍令”頒布後,為了摸到槍,他曾報名當兵、考過警校,但均未如願。隨著財富的積累,董飛越來越想擁有一支屬於自己的槍。在一個名為“打獵論壇”的網站上,董飛買到了第一把短槍。

  2008年,網上聊天時,董飛得知一位湖北朋友有一把AK-47,於是他便開車趕到湖北,花5萬元買了下來。“買AK-47時,我已經有了很多槍。”董飛説,“我買槍沒想過要幹什麼壞事,覺得不幹壞事就不會出事。我把槍都藏在家裏,偶爾找個沒人的地方放兩槍過過癮,或者用來打獵。現在看來是我錯了。”

  辦案民警説,除了董飛嗜槍外,不排除他為了解決礦上紛爭買槍來震懾。

  本報記者 邢世偉 湖南報道  

  利益鏈

  黑槍“致富效應”讓許多人鋌而走險。警方稱解決經濟問題才能真正解決槍患。

  “販槍者多數是衝著暴利去的。”參與偵辦331大案的湘西州公安局刑偵支隊大隊長李博説。

  李博介紹,以331大案為例,大多數槍支都是個人製造的土槍,以倣六四式的居多。了解原理後,製造土槍並不難,只要有電焊機、電鑽、砂輪、鋼鋸、大小鋼銼、鐵皮、彈簧等工具就能開工,每支槍的成本在200元至400元之間,土槍的專業化程度越高,價格越貴。

  以龍安銀的“土槍”為例,成本不到200元,射出幾發子彈後就會啞火。但就是這種劣質土槍,第一個槍販買時1000元左右,此後每個槍販倒手時都會加價500元-600元,等到黑槍賣到廣東等沿海地區的終端市場上,價格至少是4000元,質量好的能超過萬元。而長槍的利潤更高,造價1000多元的一支獵槍最多能賣到4萬元。因為買槍者多是用來震懾,真正開火的並不多,所以在販槍的利益鏈中,二道販子的利潤是最大的。

  李博坦陳,近幾年,隨著警方對槍支打擊力度的加大,黑槍很難購買,這也無形中提高了黑槍的價格。

  據介紹,331槍案涉及的區域主要是湖南湘西的吉首、花垣、鳳凰三縣市,貴州的松桃縣。松桃、花垣、鳳凰都是國家級貧困縣。制槍賣槍已成為當地部分農民的致富生計,有的地方甚至出現了“農忙種田農閒賣槍”的現象。

  田世軍説,龍安銀務農收入每個月最多400元,如果蓋一座磚房需要幾萬元。以務農的收入而言,蓋磚房是很奢侈的。然而,他每半個月造一把槍,賣1200元到1500元,一個月造兩把就相當於半年的收入。

  公安部負責緝槍工作的一位官員對此深有感觸。他舉例説,中國最大的黑槍製造地是青海化隆縣,黑市中“化隆槍”因殺傷力大、質量好很受“追捧”。那裏同樣亦是國家級貧困縣。雖然化隆縣扶貧辦希望通過向每戶提供3500元的專項扶貧資金,讓農戶牧養牛羊、蓋蔬菜大棚或者外出開面館脫貧,但效果並不理想。

  “解決販槍問題,歸根到底要解決當地的經濟問題。”這位官員説。

  對話

  “有人買槍,才會有人造槍販槍”

  公安部人士談涉槍犯罪三大新特點:多為自製黑槍、從緬甸走私槍支增多、網絡交易打擊難度大

  近日,公安部治安局槍械管理處副處長何力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當前國內涉槍犯罪呈現三大新特點:絕大多數為私造槍支;中越邊境走私得到遏制,近期中緬邊境走私槍支數量大有超過中越邊境的趨勢;網絡販賣槍支逐漸增多,雙方不見面就可以通過物流和支付寶進行交易,打擊難度增大。

  五類人群對槍支有需求

  新京報:目前中國販槍的實際情況如何?

  何力:從總體來説,國內販槍形勢已呈現很大的下降趨勢。舉個例子,1996年以前,我國法律規定公民可以持有槍支,那時每年的涉槍案有4000多起,1996年頒布了“禁槍令”,除獵民、牧民外,其他公民不可以持有槍支,此後情況有了很大的好轉。2000年後,基本每年只有100多起。

  新京報:警方對販槍的打擊力度非常大,但仍屢禁不止,深層原因是什麼?

  何力:這説明槍支市場仍有很大需求,有人需要槍,才會有人去造槍販槍。目前,我國槍支市場的需求人群主要有五部分。

  一個是黑惡勢力,哪個黑惡勢力手中有槍,就會佔上風。第二個是地下賭場的看場保鏢,地下賭場是非法的,經營需要槍來威懾。第三個是藏區。藏區人民有打獵的習慣,身上有槍是他們的傳統喜好。第四個是礦老闆。礦區是比較複雜的,為了爭好的礦坑口,槍對他們來説也很具有威懾力。第五個是販毒團夥。

  八成黑槍係自製和走私

  新京報:現有的持槍犯罪案件中,所使用槍支的來源有哪些渠道?

  何力:根據統計,持槍犯罪案件中,國內非法制槍和境外走私進來的槍支佔到80%。另外,軍工廠和合法配槍部門丟失、被盜的槍支也是一個渠道。

  新京報:走私入境的槍支主要來源於哪些國家?

  何力:以前很大一部分槍支是從廣西的中越邊境進來,這主要是由於越南常年戰爭,流入到民間的槍支很多。在中國警方與越南聯手打擊槍支走私後,2005年後從越南的走私槍案開始下降。近期我們發現,從緬甸入境的槍支開始增多,目前我們正在與緬方溝通聯合打擊。

  新京報:境內非法制槍的區域主要位於哪些地區?

  何力:主要還是青海的化隆和貴州的松桃。近年,青海和貴州兩地打擊制槍案件的力度非常大,但由於歷史原因,槍患還不可能完全根除。

  化隆和松桃有一個共同特點,它們都是國家級貧困縣,經濟落後,當地人為了多賺錢不惜鋌而走險,制槍牟取暴利。以青海省化隆縣一名掌握制槍技術的“工匠”為例,製造一支槍只需要3天時間,成本約200元左右,賣到西寧價格到1000元至5000元,賣到沿海地區抬升到1萬多元甚至幾萬元。

  法律應界定“槍管”製造

  新京報:目前流落到民間的槍支仍不在少數。這個數字,公安部有過預期嗎?

  何力:從1996年到現在,警方收繳的槍支已達500多萬支。從槍支製造和收繳數量推測,現在可能仍有不少槍支流落在民間。

  新京報:目前警方在槍支管理上的難點是什麼?

  何力:一個是需求上如何控制。現在的槍支制販鏈條已經呈現出訂單式加工的新特點,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需求呈現增長態勢。第二個是在物流環節,我們發現很多槍支販運都是走物流公司快遞的渠道。不法分子把槍支偽裝成各種形狀的物品,物流公司在快遞時不會開箱驗貨,造成槍支很快捷地流通。警方也不可能對每一個快遞貨物進行檢查。第三個是在與槍管規格相同的産品的管理上。

  我舉個例子,短槍的其他零部件可以自製,但槍管一般都需要從外面購買,尤其是7.62毫米的槍管。7.62毫米、沒有膛線的無縫鋼管是不允許普通企業製造的,但有個別企業仍在製造,流入市場後很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加工成槍管。這個規格的鋼管在任何機械的部件都用不上,在查案中,我們發現個別企業專門製造它。由於這些管子沒有膛線,按照法律規定不能認定為槍管。我們明知道它可能是用於造槍,但卻無法查辦。

  新京報:這些難點如何解決?

  何力:我想槍支管理還是需要法律予以更大的支持,比如説在物流環節以及7.62毫米管子的管理上能否進行一定的界定,我們也會在這方面做更多的事情。

  本報記者 邢世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