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專家稱我國養生市場監管存空白 10年數人被揭穿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26日 03: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法制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養生大師”頻頻“出事”,非但沒有影響生意,反而給養生市場做了廣告。現在,中醫養生、保健和食療成了最時髦的詞,養生館裏有些養生師原來都是修腳、按摩的,最近也改了稱呼。

  目前市場上打著養生旗號圈錢的人兜售的大多是應該倒掉的“洗澡水”,並非真正的傳統養生精華。

  更有一些借養生的名義詐騙錢財、危害群眾生命健康,從本質上來講就是借養生之名,行非法行醫之實。

  □ 視點關注

  法制日報記者 杜曉 法制日報實習生 胡月

  紅極一時的養生大師李一近日已被重慶警方調查,無論最終結果如何,又一個養生偶像的崩盤基本已成定局。

  與此前不少養生紅人頗具草根氣、江湖氣不同的是,李一頭頂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重慶道教協會副會長、縉雲山紹龍觀住持以及重慶市政協委員等諸多頭銜,堪稱國內養生文化的主流代表之一,其忠實信徒中也不乏來自社會精英階層的人士。

  正因為如此,李一被調查之後引發了社會對於養生文化的全面反思和清算。據《法制日報》記者了解,10年間,隨著社會對養生需求的急速膨脹,一個又一個“神醫”層出不窮,他們或著書立説,或上電視節目開講壇,乃至賣藥兜售保健品。但是,在製造了非凡影響力後,這些“神醫”輕則被趕下“神壇”,重則囫圇獄中,而“養生大師”的名頭幾乎成了江湖騙子的代名詞。

  是什麼讓原本積極健康的養生文化走到了今天這一步?近日,《法制日報》記者對各種原由進行探究。

  光怪陸離的養生“市場”

  “10月中旬買來4本某老師著的書,如饑似渴地吸吮,猶如甘露滋潤……如此這般看完,如獲珍寶。隨即買了很多套送給朋友家人,送禮不如送健康。我自己從調製固元膏開始做起。”一名養生愛好者郭嫣(化名)向記者描述了她的養生歷程。

  郭嫣告訴記者:“後來從網上買了一些當歸,送到藥房製成當歸膠囊,每天吃六粒,再加兩勺固元膏,基本做到天天泡腳,一禮拜兩次的艾葉水泡腳,飲食上改變以往以素食為主的錯誤局面,牛肉、黃鱔、瘦肉、海蝦……輪流登場。

  “就這樣又過了一個月,天氣開始轉冷,而我卻能在冷風襲襲中手不再冰冷。我摸索追尋養生保養近20年,身體沒有好轉,在這短短的一個月就讓我看到了希望,我欣喜若狂,遇到一個朋友或同事就介紹某老師,他們都説我著魔了。著魔就著魔,這樣的魔我覺得幸福。”郭嫣説。

  如此養生之道,外人覺得莫名其妙,但當局者卻樂此不疲。記者發現,在養生大軍中,除了受之於師外,更有自己悟道者。

  另一名養生愛好者對記者説:“10多年前,我30多歲,按説正是身強力壯的時候,可那時的我卻是個病秧子,整天抱著藥罐子難以松手。”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在一本介紹養生的書中看到一篇文章,文中簡單地點了一下自我鍛鍊、培補正氣、增強體質的方法。我就照著這個法子練了起來,這一練就是10餘年。現在,我練出了許多心得,練出了一副強壯的身體,藥罐子裏的苦水再也沒有沾過我的嘴邊。而且,我所經營的生意也非常的好。”這名養生愛好者説,他打算把自己的經歷出書,並已經初步定名為《某某療法》。

  《法制日報》記者發現,儘管一面又一面養生大旗相繼倒下,但似乎對公眾養生熱情影響不大。

  某大師“出事”後,北京一家養生館的服務員認為,“出事”,非但沒有影響生意,反而給養生市場做了廣告。“現在中醫養生、保健和食療成了最時髦的詞,店裏那些養生師原來都是修腳、按摩的,最近才改的稱呼,這樣能吸引更多顧客”。

  當前養生派別多為“洗澡水”

  《法制日報》記者注意到,被郭嫣信奉若神的某老師曾憑藉一本養生書長期蟬聯各大圖書排行榜榜首。但是,不久前,有媒體曝光稱某老師至今仍是初級護士。對於某老師的書,網友則戲稱其為“雜誌、報紙上中醫小方子的剪報集”,“可以説是將大眾雜誌上的科普文章、一些醫學雜誌文章、小報醫藥廣告、她自己的胡思亂想拼湊在一起的一個糊塗湯”。

  近年來,養生領域可謂人才輩出,在李一之前,江湖上叫得響字號的就有:

  “芒硝治百病”的胡萬林、“山藥薏米王子”中裏巴人、有“中醫養生界于丹”之稱的曲黎敏、推行“斷食排毒法”的林海峰、“京城太醫”劉弘章等等。

  在如此眾多的養生學説中,究竟有幾分真假?北京協和醫學院流行病學教授黃建始告訴《法制日報》記者,養生學説是農業社會經驗醫學的衍生物,精華和糟粕共存。目前市場上打著養生旗號圈錢的人兜售的大多是應該倒掉的“洗澡水”,並非真正的傳統養生精華。今天的科學證據給我們提供了合理搭配、平衡膳食的科學指南,我們如果不按照科學指南去做,只聽信某些人的花言巧語,這本身就形成了一個增加患病和死亡機會的健康危險因素。

  “養生專家”應擔哪些法律責任

  鋻於目前養生市場亂象頻出的現狀,《法制日報》記者進一步走訪了法律界人士。

  北京市律師協會政府法律顧問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張峻銘向記者分析了“養生大師”們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從法律責任上講,一些‘養生專家’雖然並未直接損害他人的健康,但如果有公眾因聽信‘專家’的言論,或者按‘專家’開出的方子養生而導致身體出現問題,這些‘養生專家’應承擔間接法律責任。”張峻銘説。

  “這些‘養生專家’以出書或專題欄目的形式將食療方法公布於眾,進行推廣,就應當對食療方法的安全性、效果性進行必要的驗證,也應意識到別人照書本推介的方法去做可能帶來的後果,比如生吃活泥鰍引發寄生蟲病等。”張峻銘分析説,同時,“養生專家”如果坐堂開方子,不管開的是食物、保健品還是藥物,只要面對的是患者而且是以治病為目的,就要為所開的方子承擔後果。此外,“養生專家”如使用虛假的身份、編造虛假的養生知識或借助“託兒”宣傳食療效果等行為,就構成了民事欺詐行為。

  張峻銘還認為,作為信息平臺的出版社、電視臺等媒體也應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因為只有媒體大肆向公眾推出和宣傳,才使公眾對‘養生專家’深信不疑,紛紛效倣,最終導致一些損害人身健康、延誤治療的事情發生”。

  對於這種養生亂象,醫療衛生法律專家卓小勤則表明,本質上屬於非法行醫。

  “無論是李一還是其他人的行為都算不上養生,都是借養生的名義詐騙錢財、危害群眾生命健康。本質上來講就是借養生之名,行非法行醫之實。”卓小勤説。

  《法制日報》記者了解到,確有一些“養生大師”辯稱,他們所提供給養生者的是食物,所進行的是“食療”,不屬於診療行為。

  張峻銘認為,不管某些“養生大師”怎樣説,其行為事實上屬於診療的範疇。“第一,對自己醫學背景進行宣傳;第二,被接待的大部分都患有疾病;第三,對於被接待者有一定的診斷行為,如把脈、問詢病情等;第四,開具食療處方。上述行為,表面上看似乎是養生,不是治病,但實質上就是一種診療行為。”

  “養生和醫療有一條明確的界線,從形式、行為、目的都可以認定這些行為是非法行醫行為,如果不嚴肅處理的話,今後市場會更加混亂。養生是一種文化現象,需要長期堅持,現在的問題是,以養生為名的非法行醫危害到群眾生命健康和就醫安全,這就需要有關部門加強監管,對於已經出現問題則要堅決打擊依法取締,制止這種行為的蔓延。”卓小勤説。

  “‘養生專家’的行為,關乎到人的生命與健康,應當由衛生部門統一進行管理,這樣更為安全、科學。”張峻銘説。

  張峻銘向記者坦言,“我國目前專門針對養生保健的監管確實存在著一定空白,衛生監督部門也曾表示,非法行醫是指沒有取得醫生執業資質的人擅自從事醫療活動,例如開具處方藥等。顯然,很多養生行為不在衛生部門的監管之列。從目前的情況看,對養生保健的監管應當由衛生部來負責&&和制定相關的管理規範更為合適,也可以通過與工商、公安等部門聯合發文的形式治理‘養生保健’市場,明確各自的審批或監管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