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電影票價佔月收比中美對照:中國1/20 美國1/400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24日 05:2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近日舉行的文化體制改革發佈會上,對於目前電影高票價的問題,國家廣電總局副局長趙實表示,今後政府將加大扶持力度,鼓勵國有院線多安排一些公益場次,培養一些校園院線、青少年院線、藝術院線等等以降低票價。

  飽受爭議的電影高票價現狀,有望儘快得以改變嗎?

  中國人平均每5年才進一次電影院

  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公映前,影片投資方向國內各大院線下發提價通知:A類城市(如北京、上海等)最低票價不得低於35元,此前國産大片最低票價一般都是30元,而豪華影院的正常票價一般都是最低票價的兩倍。

  “通知”一齣,熱議四起。很多人聯想到近年來一路看漲的電影票價,直呼高昂的票價把許多觀眾擋在了影院門外。有媒體甚至將電影票價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物價水平的豬肉價格作對比,現在的豬肉價格大約是15元/斤,按目前市場上比較普遍的60元一張的電影票價算,買一斤豬肉的錢只夠買1/4張電影票。

  近年來我國內地電影業發展迅速,自2002年起,中國內地電影市場票房每年均以兩位數字增長,成為全球電影票房增長最高的國家。2009年全年總票房達62億元,同比增長42%,而2010年總票房將突破100億元大關。然而,光鮮的數據背後,高票價卻一直困擾著中國電影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據了解,1985年至1995年10年之間,中國電影票價實現了“N級跳”,從兩三毛錢躍至三五十元;到了2010年年初,好萊塢大片《阿凡達》強勢登陸各大影院,其3D巨幕版的票價在北京一度賣到150元一張,上海、深圳等其他大城市則賣得更高。

  有統計數據顯示,去年中國電影平均票價為36.38元,城鎮居民支付的每張電影票的價格相當於月可支配收入的2.5%,與發達國家0.5%的數據相比明顯偏高。業內人士認為,按照北京城鎮居民目前的收入水平,已經到了警戒線。如果繼續上漲,進影院的觀眾將會進一步減少,也就變相支持了DVD盜版和非法網絡下載,這將是災難性的後果。

  “在美國,一張電影票相當於居民人均月收入的1/400,中國則相當於人均月收入的1/20,是前者的20倍。”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電影電視系主任、博士生導師李亦中認為,高票價正在讓人們失去去影院看電影的習慣。

  上世紀80年代初,全國每年有297億觀影人次,而今天,中國電影經過幾輪改革,觀影人次卻徘徊在7000萬左右。有數據顯示,美國年人均觀影次數達到5.7次,韓國也達到2.27次,但 中國人平均每5年才進一次電影院。

  看電影為啥成了“高消費”

  短短20多年裏,中國電影的票價緣何暴漲了數百倍?全世界最便宜的大眾娛樂方式應該是看電影,在中國內地怎麼成了高消費?

  “票價高,主要是因為發展不足。”趙實認為,目前我們的電影院和銀幕數量與發達國家相比嚴重不足,儘管近年來影院建設加快,但距一個13億人口大國的需要還有較大差距。

  有統計數字表明,美國平均每9000人就有一塊銀幕,中國內地卻是19萬人才有一塊銀幕!

  而除了影院和銀幕資源有限,近年來為居高不下的電影票價推波助瀾的,還有一路走高的商業地産租金。

  “中國的電影票價已經被地産綁架了”、“中國電影票價不是影院説了算,而是由房地産商定的。”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趙寧宇之前被網民屢屢拍磚的這一觀點,似乎正在成為現實。

  據一些影院經營者透露,前幾年房産商為了集聚人氣,給電影院開出的租金往往低於商鋪的報價,使得中國幾乎所有大影院均身處商業地産之中。但近些年來隨著商業地産升值,地租就漲價,地租漲價,票價就得跟著漲。1985年前後,所有影院都是國營的,不用支付房租,成本自然很低。最近10年來,影院房租佔票房的比例從10%已經漲到17%~20%,影院的運營成本在逐年提高。

  對於電影票價不僅能讓人“看得起”,更要能讓人“經常看得起”,票價應該降到人們“想看就看”的狀態才最合適的觀點,從事影院經營一線的業內人士並不認同,在他們看來,看電影既然是市場消費行為,就應該遵循市場規律,“隨行就市”。

  “市場經濟調控一切,連花店的老太太都知道,情人節當天的玫瑰花是要漲價的。”上海聯合院線副總經理吳鶴滬認為,從計劃經濟進入市場經濟之後,電影票價要靠市場調節:供低於求時,價格就會高一些;供過於求時,價格就會低一些。比如《阿凡達》那麼火爆,價格就要提高,以緩衝一票難求的局面。

  期盼新的“大眾電影”

  既然如此,電影票價還有沒有下調的空間?這種原本定位於大眾娛樂的藝術形式能否重新回歸大眾?

  為了降低電影票價,國家廣電總局在“十二五”期間將加快推進中小城市、縣城、鄉鎮的城市影院建設,農村群眾一個村一個月看一場免費公益電影的目標今年年底就可以實現。除了目前電影全行業推進公益放映,全國影院每週二實行半價制,政府還將繼續加大扶持力度,鼓勵國有院線能夠多安排一些公益場次,培養一些校園院線、青少年院線、藝術院線等等。

  對於國家廣電總局副局長趙實所提到的這些降低票價的措施,北京不少業內人士都表示認同,但擔憂這個過程會很漫長。北京新影聯院線發言人高軍認為,“等到中國人均銀幕數達到國際平均水平時,票價肯定有下調的空間。這種調整是一步一步的。”

  而眼下,我們目睹的卻是電影院的一次次華麗變身。在這場轟轟烈烈的影院投資熱中,“五星級影院”不但在京津滬等一線城市遍地開花,更爭相躋身二三線城市跑馬圈地,沒有最豪華,只有更豪華。前不久,投資6個億的亞洲最大影城將落戶縣級市江蘇江陰的消息傳來,業內外又是一片唏噓:難道看電影真的要成了“準貴族消費”?

  但也有人樂觀地認為,看電影的人多了,願意出錢拍電影和蓋電影院的老闆自然也多了,觀眾有了更多的選擇機會之餘,還能享受到附加福利——競爭激烈勢必會導致票價的下降。

  事實上,在一些豪華影城扎堆的一線城市中心地帶,電影票價格體系已經開始鬆動。不同影片在不同影院、不同的廳、不同時間,甚至面對不同觀眾,票價都是不一樣的。拿北京來説,現在按廣告牌上零售價買電影票的觀眾少之又少,80%的人買的票價實際上也就是三四十塊錢,他們來到影院買票時都拿著各種各樣打折卡、優惠券或者團體券,和那些一年看不了一兩部電影的人比,這些人才是構成電影觀眾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