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萬象 >

中華書局總廠舊址將變酒店 學者強烈反對(圖)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19日 07:3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舊時上海中華書局

書局變身産業園區

  上海澳門路477號,一座老工廠建築,眼下正在經歷它誕生70年以來第一次徹頭徹尾的迅速改造,從結構到功能。

  日前,記者造訪此處時,臨街的兩幢建築,較小的一幢基本完工,規模較大的另一幢建築還在急急趕工。後者一樓車間頂上裸露著粗大的管道組,工人正在加裝防雨遮陽篷,其臨街一面的樓頂已豎立著巨大的廣告牌,上書“中華1912創意園”的字樣,並有簡單的經營、招租項目介紹,宣告了這座建築的未來功用。按照介紹,這座創意産業園,包括了涉外辦公寫字樓、商鋪、商務酒店以及人才公寓。

  這裡,曾是在中國近代出版史上佔據重要一席的中華書局總廠舊址,已列入上海優秀歷史建築。由中華書局舊址,變成創意産業園和商務酒店,這一改造讓上海及文化出版界人士不安,也在歷史建築改造利用的專業人士中間引起議論。

  開發是否會割斷百年文脈

  “隔壁可能要開‘膠囊旅館’,主要是面對大學生創業者,在這個地段,又是老廠房,不可能經營高檔酒店。”與中華書局為鄰的一家商務酒店的服務人員説。

  長居北京、85歲的中華書局創始人陸費逵的女兒陸費銘琇聽聞書局舊址改建酒店、商鋪與公寓,十分驚訝地表示“太不可思議了!”“不能接受”,她擔心的是,原本大開間的建築,多了分隔墻,添了上下水道、空調等生活設施,會對原有結構造成破壞。

  轉變成酒店、寫字樓和商鋪後的澳門路477號收益如何,目前很難預期。上海各類創意産業園已達上百處,形成品牌效應、經營業績良好的只有莫幹山路50號、尚街LOFT等少數幾家,至於經濟型酒店,更是遍地開花,競爭慘烈。

  91歲的老出版家丁景唐則説,中華書局印刷廠的價值在於其內在傳承的無形文化財産。這是上海乃至全國僅存的大規模、高質量的近代出版文化遺存,70多年間儘管機構名稱、體制不斷變化,卻一直在印刷出版行業內部流轉,歷史發展脈絡十分清晰,再利用時,不應人為割斷。

  在現代文學研究者、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子善看來,一家連續運轉了70多年、曾領行業風騷的著名印刷企業,將它轉變成概念模糊的“創意産業園”,不是保護有文化價值的老建築的好選擇。陳子善教授認為眼下“創意園區”已成了一個什麼都能裝的“大籮筐”,只保留住建築外殼,不注重內在文化遺産的傳承,實際上不能算是對文化的尊重與妥善保存。

  “故宮裏開設星巴克,曾經惹來非議,就是因為兩種文化不能協調,很難兼容。中華書局舊址建築保留下來,改建的內容卻是與文化、出版類內容毫不相關的酒店、商鋪,這樣的利用是‘不換湯而換藥’,將本末倒置了。”陳子善説。

  但同濟大學阮儀三教授則認為,城市發展不可能樣樣不動,大多數工業遺産建築都會發生使用性質的改變。這類建築的歷史意義多依附於其外形和內部場景上。只要建築不被拆毀、破壞,歷史記憶就會得到留存,也可能恢復。

  要不要建成中國出版博物館

  事實上,上海出版及文化界早有人建議,將澳門路477號中華書局舊址的一部分,改造成中國出版博物館。

  建立上海出版博物館的建議,早在10年前已有人大聲呼籲。77歲的老出版人江曾培還記得,2001年,時任上海市出版協會主席的他曾組織調研,形成建立出版博物館的可行性報告。設立在上海新聞出版局下的出版博物館籌辦處在2003年11月成立,徵集文物史料和開展整理研究的工作隨之啟動。

  近10年時光飛逝,上海新聞出版局投入上千萬元文化專項基金及房産,出版博物館在藏品徵集、史料整理、口述歷史採訪拍攝、藏品庫建設等方面,都進展順利。由於積累的文物藏品過多,籌建中的出版博物館2009年已從出版局機關搬到市區西南角的欽州南路出版大樓內,空間有限,許多大型文物在接受捐贈後只能封存于捐贈方的倉庫內,不敢收入。收進的藏品只能入庫而很難陳列展示,檢索查閱等社會服務功能更未得到發揮。

  對於未來的上海出版博物館設在何處,“最早的建議就是找一家老廠房,用商務印書館或中華書局等能顯示上海中國出版源頭地位、具有標誌意味的建築。”江曾培回憶。

  2萬平方米、又一直伴隨著中國出版印刷業發展的澳門路477號中華書局舊址,幾乎成了改建出版博物館的最佳選址。於是,從2000年起,幾乎每一年上海市“兩會”,總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遞交提案議案,建議“利用中華書局舊址,抓緊建設出版博物館”。

  2009年6月12日,上海市人民政府還專門為此事致函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由韓正市長簽署的這份函件表示,希望“將上海籌建中的出版博物館列為國家出版博物館,由總署和上海方面共建”,並列為國家重點文化項目。

  對於博物館的選址,上海市政府方面明確表示,經過多次協調和比選,“傾向性意見是利用出版機構舊址進行改建。規模比較合適的是中華書局舊址和商務印書館第五印刷所舊址。”

  記者在採訪中得知,該處建築的“變性手術”,始於去年下半年,動工後“快馬加鞭”。從“中華1912創意産業園”網頁內容看,建設方曾希望趕在世博會期間,讓商務酒店開門迎客、園區招商。

  文化遺存的當代命運引人關注

  中華書局舊址這一組建築,于1999年9月列入“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地面文物處副處長李孔三介紹説,上海市現有632處“優秀歷史建築”,從2002年起即有了專門的保護條例。其中規定,嚴格控制在優秀歷史建築上設置戶外廣告、招牌等設施,改建衛生、排水、電梯等內部設施也須適合該建築的具體保護要求,並得到批准;改變建築的使用性質和內部設計使用功能,應將方案報市房屋土地管理部門審核批准,批准前須聽取專家委員會意見。

  記者向上海市房地局申請採訪,未獲答覆。阮儀三教授表示,近代工業建築遺産在上海數量很大,對他們的歷史價值鑒定和制定詳細保護方案,還有大量工作要做。何況,列入優秀歷史建築的仍是其中少數,更多只是登錄在冊的保留建築,它們更需要獲得人們的關注和研究。

  一位專家表示,像中華書局舊址這樣的優秀歷史建築,不應作為經營性資産,否則難逃拿文化當幌子、謀取集團利益的急功近利舉動的危害。

  出版博物館籌建處負責人林麗成認為,出版博物館未必要設在中華書局舊址,但作為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最重要代表,保護近代歷史建築遺産不受破壞、收集更多近代文獻資料,已是上海的當務之急——這座城市正從“老上海”迅速蛻變為“新上海”,“近代基因”若不重視恐怕會流失殆盡。

  其實,上海中華書局舊址如何利用的問題,很有代表性。中國是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一方面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僥倖留下了一些建築遺跡,這些遺跡是中國社會發展的見證;另一方面,隨著人口增加,我們不斷需要開疆拓地。這些或多或少承載著歷史信息的老建築歷經滄桑歲月,今天,他們的去留依然成問題。歷史總要走向未來,無論如何,但願今天的行為經得住後代子孫的評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