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奇聞怪談 >

民俗學家:七夕更應叫女兒節 是未婚女性節日(圖)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17日 09: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首屆東莞望牛墩七夕風情文化節開幕式上人山人海過鵲橋。劉力勤攝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從李商隱到李清照,古代不少大詩人咏嘆過這一象徵著愛情與美好的節日。昨天是七夕節,由中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廣東省文明辦主辦的全國七夕風情文化節在東莞望牛墩鎮開幕,它也被列為中國民協“我們的節日”七夕系列活動之一。

  古老的七夕節因為愛情這一主題,借助新的形式在中國年輕一代中升溫。電影院、商場或者電視節目,出現了形形色色的以七夕為主題的活動。在東莞望牛墩,來自全國27個省市的52支參賽隊伍歷時數月精心準備的民間七夕文藝精品于昨晚同臺比拼,角逐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而昨晚,湖南衛視也錄製了七夕特別節目《今夜我們歌頌愛情》,似乎將延續了一整年的電視相親節目熱推向又一高潮。

  當人們以“中國的情人節”為主題來宣傳和包裝七夕節的時候,來自全國和廣東的民俗學家在東莞聚到一起,他們提出,七夕節絕不是情人節,它必須回歸本原———忠貞、純潔、專一,這樣的愛情觀恰恰是今天被世人所忽視的。

  乞巧節貢案同臺賽絕活

  昨天,在東莞望牛墩,有來自全國27個省份52支隊伍參加乞巧“女紅”(讀gong),最遠的如有西藏、新疆、雲南、寧夏、遼寧等地也送來了當地年輕女子的手工藝品,件件稱奇。

  記者看到,望牛墩此次參賽的作品是當地女子製作的貢案,主要是取材于百姓生活以及七夕神話故事。作品《農家樂》,展示的就是傳統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村生活。在一張將近4平方米的紅色四方木桌上,神奇地集合了所有農家生活場景的模型,儼然是個典型的小鄉村,全部是由東莞女子手工製作而成。在桌子一角,手工藝人們插上了已看不出原製作材料的樹木,不到30公分高的樹上枝葉繁茂,甚至樹葉的葉脈都清晰可見,神乎其技。

  新疆的參賽作品《葫蘆壁畫雕刻》,女子們將版畫、木雕、玉雕三種技藝結合,在小小的葫蘆上大展拳腳,有線雕、淺浮雕、半圓雕等效果,繁複至極。江西的作品《老鼠嫁女》則是一反傳統,不再以年畫、剪紙、刺繡、泥塑、窗花這些陳舊的創作形式,而大膽巧用現代元素,通過串珠的形式來演繹了這一傳統民間故事,也是當地女子的傑出智慧。

  此外,湖南的繡品、廣西的繡球,都是由當地的年輕女子親手完成,不少都是方圓幾百里難見的精湛絕活,不少纖如毫發的細節表現得栩栩如生,令人叫絕。

  “七夕節提倡的一個精神內涵就是,女子們在這一天應當向心愛之人展示自己的巧思和手藝,古代女子展示針線、織衣的手藝,今天的獨立女性可以展示茶飯、持家的能力。”趙魁夫説。

  七夕應是單身女子的節日

  今年,各地與七夕節有關的活動讓人眼花繚亂。在廬山西海,首屆尚水文化旅遊節啟動了一個“七夕水上情人節”的活動。來自全國各地的49對情侶將參加三項水上競賽,在水上見證他們的愛情。而在北戴河,則有“2010北戴河情侶狂歡節”。在活動上,來自全國各地的100對情侶山盟海誓、互贈愛情信物。除了這些浪漫的慶典,近日,為了爭取牛郎織女七夕故事發源地,山東、河南、山西甚至還展開了一場爭奪戰。

  七夕節是中國的情人節?還是一個提倡男女相親的節日?民俗學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七夕節首先是單身女子的節日。西北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趙魁夫認為,中國古代,七夕節應該是單身女子最快樂的一天,即使是春節,不少女子都未必可以穿著新衣服去串門,家中一般使喚男子走親訪友,只有在七夕節,古代的單身女子可以著盛裝,大大方方地走出去與姐妹們聚會、玩耍。

  “七夕節最早是在西漢的宮廷裏執行的,後來流散到民間。”趙魁夫説,在西漢宮廷,宮女們不可能被提倡任意戀愛,所以七夕節最早的內涵主要是乞巧,表彰女子巧慧,女人們在這一天展示刺繡、針線等手藝絕活。

  趙魁夫告訴記者,七夕節流傳到民間以後,被加入了諸如愛情、家庭美滿等願望,甚至還加上了提倡讀書、寫文章的內涵,比如劉義慶的《世説新語》中就提到七月七日人人曬書的片段。儘管七夕節各地風俗不同,從古至今一直沒有變的就是以“乞求女子巧慧”為主。

  從這個角度出發,趙魁夫認為,七夕節與西方的情人節有很大的不同。“中國古代絕對不允許婦女和丈夫之外的情人有曖昧之情,這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不可能放到臺面上來講。”趙魁夫説,因此有一種説法是,七夕節只應該是未婚女子的節日,望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意思。

  華南理工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民俗學博士儲冬愛也認為,七夕節更確切的説法應該是“未婚女性的節日”。在近代,珠三角地區確實存在著一批“單身女性”,而她們也確實是乞巧節的主體。但是,這批單身女性的性質有兩種,一種是結婚之後不滿安排的婚姻而回到娘家居住,並終生“不落夫家”;另一種則是所謂的“自梳女”,這類女性一般是在十五六歲適婚時卻不滿封建包辦婚姻,而對外宣告終生不嫁,並從此搬入“姑婆屋”居住。這些女性是近代珠三角獨有的一個群體,她們反抗封建婚姻,用自身的行動來追求獨立自主的婚姻。

  電視相親節目背離七夕內涵

  今年,伴隨七夕節在民間升溫,湖南衛視、湖北衛視等紛紛推出了與七夕有關的電視節目、專場晚會。在湖南衛視,昨晚特別策劃了《今夜,我們歌頌愛情》,首次啟用汪涵、楊樂樂夫妻檔主持,還請到眾多明星情侶、夫妻及偶像,慶祝七夕節。而這一整年的中國大陸電視相親節目熱,也由此推向了高潮。

  趙魁夫認為,一些電視節目中宣揚庸俗的愛情觀,與七夕節原本對愛情的定義和文化內涵背道而馳。“按傳説,織女是玉帝的外孫女,她和一介農夫牛郎相愛,歌頌的就是純粹的愛情,無論金錢、地位,都可以愛得終成。”趙魁夫説,反觀現在一些電視節目,一些女嘉賓在電視上宣揚“有車有房”的愛情觀,已經淡忘了愛情真正的意義。

  河北民協副主席楊國榮告訴記者,最開始的時候七夕節就跟情人無關。“七夕這一天允許女兒們跟男子接觸,不是為了婚配,更多的只是一個交友的機會。”他説,現在電視上流行的“相親速配”這一類活動,是在七夕節里加入了時代的元素,並不是七夕節的全部主題。

  “牛郎織女裏,其實訴説的就是傳統農耕社會女性半邊天的形象,牛郎和織女一個耕田、一個織衣,歌頌一種愛情和生活觀,不是靠金錢換來,而是靠勤勞和勤儉持家換來幸福生活。”趙魁夫説,在目前心態浮躁的社會裏,年輕人應該在七夕節這一天凈化自己的內心,表達對純真愛情的嚮往。

  民俗學家眾議七夕節:

  七夕是未婚女性的節日

  “七夕節”不等於情人節,更不只有相親、談戀愛這麼簡單,中國傳統七夕節包含了哪些文化內涵?昨天,南方日報記者採訪了民俗學家。

  儲冬愛(華南理工大學民俗學博士):

  七夕更應該叫“女兒節”

  七夕節不能叫做“情人節”,“情人節”是商家們炒作出來的。七夕節更應該叫“女兒節”,是給未婚女性過的節日。牛郎織女的故事裏表達的其實是古人對忠貞愛情的一種理想。

  最開始時,七夕節跟愛情是沒有關係的。最根源的內涵應該是人們對星辰的崇拜。在古人的世界裏,萬物是有靈的,所以,人間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對應到天上的星星。這在《天官書》裏有所記載。在將牛郎織女的故事對應到天上的星星之後,七夕節開始發生了變化,有了“乞巧”一稱。“乞巧”,也就是女兒們向織女乞求智慧和心靈手巧。擁有心靈手巧和智慧的女兒也就更有希望擁有美滿的愛情。有時候,女兒們也向織女乞求美貌。

  中國大部分地區都有乞巧節祭拜星辰的習俗。在廣東,乞巧節有更為獨特的風俗形式。除了“拜七娘”(廣東人將“七姐”稱為“七娘”),廣東的女兒們還要“擺七娘”、“看七娘”。在七月初六、初七、初八這3天,女兒們要把自己親手製作的手工藝品展示出來,以供他人評論,同時顯示自己的技藝。

  七夕節的主題是“女兒節”,不是“情人節”,我想這是一定要明確的。在當今的中國,男女分工還是有區別的,對於如何將女工發揚光大,我認為是一個很重要的命題。日本的七夕節現在還是以“巧”為核心,女兒們的“鬥巧”文化還存在著。女性能否做到心靈手巧,對於女性的社會性別、人格等方面都有非常重大的意義。所以,如果能將家政課引入學校,跟音樂、舞蹈一樣,從小培養女孩子們“手巧”的能力,對文化的傳承是非常有用的。

  曾應楓(廣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

  七夕融合很多浪漫元素

  七夕節其實融合了很多浪漫元素,像牛郎織女的故事、女兒間的“鬥巧”等,天上人間,神秘有趣。

  好比説貢案。在古時候,女子與男子的地位是很不平等的。平日裏,女子甚至連宗族裏的祠堂都不能進去。但是在七夕這一天,女子的地位得到了明顯的提高———貢案是由女兒們製作的手工藝品,七夕這一天會擺進祠堂以供他人觀賞,女兒們也就可以出入祠堂。雖然説男女授受不親,但在七夕這一天,女兒們可以不像平時那樣避諱男子。可以説,七夕給了女兒們一個接觸異性的機會。

  現在廣州的珠村、番禺等地還保留著貢案的習俗。古人並不如今人富足,但是從一開始貢案就是用五穀這種對人們生活而言最不可或缺的材料做成。這是因為七夕對於百姓來説是一種樸質的信仰,必須用最美好的東西來表達心中的崇敬之情。

  現在很多人把七夕節稱作“情人節”,這是不對的。七夕節跟情人節完全不同。七夕節雖然有牛郎織女故事的背景,但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包含的是古人對愛情、對婚姻的一種理想。而且,牛郎織女之間有分離、有團聚,不像現在人們所想的那樣只有愛情的甜蜜,更多的應該是對愛情的忠貞和堅持。

  譚運長(廣東省當代文藝研究所研究員):

  七夕還是看星星的節日

  七夕最傳統也是最浪漫的故事背景要算“牛郎織女鵲橋會”。現在七夕節時還流傳著這樣的習俗———七夕晚上要搭花架,如果女孩子能在花架下聽到牛郎織女的談話,便能得到至死不渝的愛情。這也是“瓜田李下”一詞的由來。

  古時候七夕節最重要的儀式是“乞巧”。在牛郎織女浪漫故事的大背景下,女孩子們在七夕這一晚上紛紛用自己手工製作的手絹、衣服等等祭拜織女,祈禱自己也能心靈手巧,從而獲得幸福的婚姻。現在我們所過的七夕節,其實也是保留著牛郎織女愛情故事的內核。

  古時候已婚女子是不可以參加七夕節的活動的。十四五歲待字閨中的女孩子才是七夕的主角。她們通過穿針乞巧、投針驗巧等各種各樣的儀式祈求美滿愛情和幸福婚姻,同時也通過七夕“鬥巧”展示自己的手工技藝,贏得美譽。

  古時候的七夕還是一個看星星的節日。七夕晚上,全家大小會團聚在花園裏或者花架下一起賞星星,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我認為,這對於現代人過七夕有一個很好的啟示。除了説情侶間出去看看電影、吃頓燭光晚餐,我們也可以家人之間、朋友之間一起去看星星,或者以其他形式去親近天空、親近大自然。

  專題采寫:南方日報記者李培

  實習生曾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