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一半住房15年後拆除”令人心驚肉跳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07日 14: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羊城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國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住房在未來15年後得拆了重建。”在8月5日的中國地産金融年會“舊城改造與城市新規劃中的投資機會與眼光”對話裏,中國城鄉建設經濟研究所所長陳淮語出驚人。他認為,目前真正能夠在城市中保留下來的房子就是1979年到1999年建成的,但其管理格局以及配套設施都遠不能適應今天的城市發展需要,只能存在10-15年,到時也就是“拆”。以後城市能長期保存的,就是1999年到現在十年間建的房子。(《南方日報》8月6日報道)

  “一半以上住房15年後都要拆除重建”,此言不僅令人心驚,更讓人不得不品味其中的言外之意。我們假設,這位專家是站在公共立場上説這番話,不知他是否考慮過,“遠不能適應今天的城市發展需要”的這一大批建築,與高房價背景下的鉅額産權,存在着怎樣的矛盾。非常不幸,筆者所居之房,恰好就是“1979年到1999年建成”這一批,當然也是我花了很大價錢買下來的,要説“不能適應今天的城市發展需要”,這我承認,因為設計理念就很老。但是也有朝向很好、交通方便的優點,所以我寧願承受專家的“不能適應”説,也不願重新拆建。誰要是以這樣的理由來拆我的房子,毫不考慮我的業主權利,我肯定會全力抗爭。一個業主如此,推及全國,這哪又是一個簡單的“拆”字所能涵蓋呢?

  我們假設,如果這位專家是站在某些地方政府的立場上,此言倒確實有些道理。因為“不適應今天城市發展需要”總被拿來當做拆舊建新的萬能理由。只要拆拆建建不停,GDP就能快速增長。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為大拆大建提供了社會背景;急於通過城市建設彰顯政績,新官不買舊規劃的賬,是大拆大建最現實的人文背景;“土地財政”帶給地方政府的土地升值衝動,又成就了大拆大建的體制基礎。“一半以上住房15年後都要拆除重建”,“以後城市能長期保存的,就是1999年到現在十年間建的房子”。這話聽起來靠譜嗎?最近10年建造的房子,豆腐渣工程還少嗎?以時間給建築壽命劃線,如果不是別有用心,起碼也是糊塗得可以。

  馬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