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萬象 >

調查稱半數受訪者曾遭遇就業歧視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02日 03: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正義網-檢察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我們問卷調查的2000多人中,有1020位受訪者曾經在應聘過程中受到各種歧視。”7月26日下午,中國政法大學憲政研究所研究員劉小楠博士告訴記者,通過對全國6個城市11所高校的畢業生作問卷調查,他們發現,目前我國就業領域所存在的各種歧視現象令人擔憂。

  劉小楠説,該調查是通過委託調查員進入各個大學畢業生宿舍進行的“入室調查”。調查共發放問卷2200份,實際回收有效問卷2086份,“接受調查對象,主要是研三、大四的畢業生,被調查對象的男女比例接近”。

  據悉,被調查的大學為北京師範大學、對外經貿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南開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四川大學等11所高校。

  96.55%被訪者認為存在就業歧視

  劉小楠透露,1887位被訪者回答了有關“在應聘過程中是否遭受過歧視”的問題,有1020人明確表示曾遭受過歧視,佔答題者總數的54.05%。其中受1 次歧視的有402人,佔21.30%;受到2次歧視的有260人,佔13.78%;受到3次歧視的有118人,佔6.25%;受到4至6次歧視的有118 人,佔6.25%;受到7至10次歧視的有66人,佔3.50%;受到10次以上歧視的有56人,佔2.97%。

  “認為不存在就業歧視的被訪者只佔3.45%。”劉小楠表示,此次調查中,認為就業歧視程度很嚴重的被訪者佔樣本總數的11.31%,認為就業歧視程度嚴重的佔 33.54%。認為就業歧視程度一般的佔45.92%,認為較輕微的佔5.78%,累計認為存在就業歧視者佔到96.55%。

  60.70%的被訪者認為企業有歧視

  “誰在歧視?哪種類型的招聘單位歧視比較嚴重?”劉小楠説,通過調查發現,企業的就業歧視情況最為嚴重,60.70%的畢業生遭遇的就業歧視來自企業。“我們也發現,不同性質的企業,歧視程度也有所不同。國有企業佔48.54%;民營企業佔42.12%;合資企業和外資企業在所有的單位中歧視相對較輕,分別是 22.55%和21.28%。”

  “這是否和被調查者應聘國企的比例較大有關呢?”劉小楠告訴記者,有這個可能,畢竟國企福利待遇較好,受高校畢業生歡迎,在設置問卷時沒有設置“你曾應聘哪些單位”的項目。

  性別、戶籍、身高、長相等歧視比重大

  “68.98% 的用人單位對高校畢業生求職者的性別有明確要求,這項歧視主要針對女性。”劉小楠解釋説,43.27%的高校畢業生被訪者遇到用人單位明確要求是男性,6.16%的高校畢業生被訪者遇到用人單位明確要求性別為女性,而這種要求背後最主要的考慮是——用人單位考慮到女性在生育期間可能給單位增加經營成本。

  劉小楠透露,調查中還發現,戶籍地域、身高、長相、未婚或生育方面、非傳染病病原攜帶者等要求,也是用人單位對高校畢業生求職者的明顯歧視。

  “用人單位對於應聘高校畢業生具體身高要求,一般是女性160厘米以上,男性170厘米以上。”中國政法大學憲政研究所所長蔡定劍表示,之所以認為這些因素都是歧視,是因為身高等因素和工作能力本身無關,並不是基於職業本身的需要而設立的標準。

  年齡要求,在調查報告中也視為一種就業歧視。“青春飯會給每個人帶來損害,會造成大量的人力資源浪費。”蔡定劍告訴記者,青春飯讓“空姐”只能幹到30歲左右,而實際上,大齡“空嫂”也一樣能勝任工作,“當然,這背後也有深刻的文化因素”。

  70.45%被訪者認同“供過於求”導致歧視

  調查顯示:大學生被訪者比較認同的就業歧視産生的原因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勞動力市場供過於求、用人單位效益優先考慮和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在有效個案中所佔比重分別達到了70.45%、57.05%和43.20%。

  “勞動力過剩並不是就業歧視産生的原因,可見當前大學生們對就業歧視産生的原因認識比較模糊。”蔡定劍和劉小楠都認為,企業應該承擔更多社會責任,不該僅僅考慮用人成本,應儘量給所有的應聘者提供平等的競爭機會,“不能僅僅依據性別、身高等就將應聘者拒之門外”。

  “我們期待將來能有專門的‘反就業歧視法’來界定就業歧視,來保護勞動者平等就業的權利。”蔡定劍表示,將來即便有了立法,訴訟也不是解決就業歧視爭端的主要途徑,而應該寄希望於“平等就業機會委員會”之類的獨立第三方調解機構等。“期待更多的人來關注反就業歧視。”蔡定劍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