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視頻 >

[視頻][長沙]五一廣場古井驚現上萬枚東漢簡牘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04日 10:2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進入[整點新聞]>>


    中國網絡電視臺綜合消息:6月22日,長沙五一廣場發現萬枚東漢簡牘,這一消息立刻引起國內外專家的關注。昨天,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王素特別來到長沙,認真考證已經出土的54枚簡牘。除了進一步確認此前的紀年外,王素認為,這批簡牘中有一部分應是東漢時期的“公安”文書。

    工作人員在對簡牘清理分類。長沙豐富的簡牘已在地下鑄就了一座規模浩大的“公共檔案館”。圖/記者秦樓

    經初步清理的部分東漢簡牘。 (資料圖)

    簡牘字體雋美勝三國吳簡

    此次發現的古井位於長沙市五一路與走馬樓巷交界處東南角,距當年吳簡出土點僅百米之遙。已暴露的簡牘層距地表約6米,橫截面長1.4米,厚0.4米,估計埋藏有簡牘萬餘枚。

    據市文物部門有關負責人介紹,初步清理的54枚簡牘中有木牘和簽牌兩種。其中,木牘長22-23厘米,寬3厘米;簽牌長13厘米,寬5.3厘米。其紀年有“永元十年”(公元98年)、“永元十五年”(公元103年)及“永初元年”(公元107年)等,專家據此確認該批簡牘為東漢和帝時期(公元89年-105年)和安帝時期(公元106年-125年)長沙地方政府的官方檔案文書。

    目前,這54枚簡牘已被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保管,正在進行脫色、脫水處理。根據目前觀察到的情況,“這批簡牘上的文字十分清晰,且字體的雋美要勝過此前出土的三國吳簡。”

    簡牘將以“整體揭取”方式取出

    據介紹,東漢簡牘被發現後,長沙市文物考古部門當即採取了臨時保護措施:一是停止了該地段的地下施工,並由專人守護;二是在管道出口處樹立警示牌、設立警戒標誌;三是對暴露的簡牘實施了現場遮蓋保濕處理,對散落的簡牘進行了提取保護。

    6月24日,省文物局組織市文物部門有關負責人及考古專家,就此古井的考古發掘及簡牘的保護工作進行了專題研究;6月25日,省文物局又組織召開了簡牘考古發掘工作方案專家論證會,論證並肯定了簡牘的考古發掘方案。

    昨天,一位參加論證會的專家告訴記者,針對簡牘的發掘,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應採取“整體揭取”的方式,即在古井旁筆直向下打出探方,採取特殊工具從下而上將簡牘整體挖出地面後運往室內清理。“目前,簡牘處於飽水狀態,質地非常軟,如果就地揭取,難度相當大,稍不留意就會被破壞。整體揭取,可以最大限度降低簡牘被破壞的可能。”專家稱,目前該方案具體內容已完成,並已上報國家文物局待批。

    簡牘或被官府遺棄于井內

    按常理,井內陰暗潮濕,不適合存放簡牘,但這批簡牘為何偏被放于井內呢?對此,市簡牘博物館原館長宋少華推測,這些簡牘應是被當時官府遺棄在井內的。

    宋少華認為,古人之所以將簡牘置於井中,可能有兩種原因。其一,當時的官府將簡牘作為過期檔案而遺棄。“當時沒有紙張,加之存放有限,只能將過期的檔案丟掉。”宋少華説,唐代就有類似制度,“不重要的文獻,三年之後予以減除。由此推測,三國時期也極有可能存在這樣的制度。”另外,還有可能是當時發生戰亂或政權更迭等重大事件,當權者忙亂之中將文書檔案遺棄。有關這一點,簡牘被發現時的擺放順序似乎能夠證明。“因為簡牘都是亂七八糟地堆著的,而且年代較晚的放在下面,説明這些簡牘是被人為一次性堆積在古井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