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萬象 >

北京老字號小吃敗走前門 多因為經營不景氣撤出

發佈時間:2010年06月28日 06:3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6月25日,位於大柵欄西街的青雲閣內的二樓正重新裝修,將作為賓館重張,店內堆滿椅子。

前門大街南端的美食百老匯,多數老字號小吃店都已退出。本報記者 孫純霞 攝

  去年10月,小腸陳、爆肚馮、年糕錢、豆腐腦白、奶酪魏、茶湯李、羊頭馬、瑞賓樓褡褳火燒……這些令老北京人備感親切的老字號小吃高調回到大柵欄;大半年後,他們各奔東西。

  日前,由於老字號小吃陸續撤出,前門大街尚存的兩家經營傳統老字號小吃的美食城,一家改弦更張,一家20多個檔口還剩一個老字號在苦苦支撐。

  美食百老匯

  僅剩一家慘澹經營

  昨日中午,本該是就餐時間,前門美食百老匯近90張飯桌,卻空空如也,僅有三桌有人,都是“借座”的,“我們在這兒等朋友。”偌大的美食廣場內23家小吃檔口,包括中間的兩個水吧,除了惟一的“老北京炸醬面”還在經營外,其餘全部歇業。

  “15元一碗,收您30元。歡迎您下次再來。”送走了這桌客人,老闆看看空蕩蕩的餐廳,一臉憂鬱。

  對此,前門大街管委會相關人員稱,美食百老匯開業之初有20多家小吃攤位,目前僅剩一家在經營,也有可能面臨停業。管委會目前計劃重新規劃商城攤位的經營模式。至於原因,相關人員表示,由於美食百老匯位於前門大街南端,人氣相比較低。

  青雲閣小吃城

  不到一年人去樓空

  同時,位於大柵欄西街的青雲閣小吃城也已關門停業。

  昨日下午,青雲閣門口,燈籠形狀的五個“青雲閣小吃”大字仍高高懸挂,小吃宣傳畫已被撕破。小吃城裏空空蕩蕩,一片昏暗。一樓只有一位負責看門的員工。

  據他介紹,這幾個月來,小吃城的爆肚馮、茶湯李、年糕錢、羊頭馬、豆腐腦白等十余家相繼撤出,小吃城也開始裝修,一樓估計還是做小吃,但肯定會有些變化。

  一名住在前門附近的老顧客撲了一個空。據他回憶,去年10月中旬,大柵欄西街開街後,10多家老字號小吃陸續入駐青雲閣,開起檔口。許多老北京人都趕來嘗個鮮兒,不到一年,就已人去樓空,真沒想到。

  小吃城員工稱,大柵欄西街位置較偏,交通不便,相關配套設施跟不上,導致人流量太小,沒有客源。“附近沒有停車場,前幾天下了雨,滿條街都是積水,顧客進不來,生意沒法做。”

  傳統小吃協會

  經營定位不明確

  北京老字號傳統小吃協會會長侯嘉分析認為,目前老字號傳統小吃有近100家,而在前門大柵欄的不足10家,沒有形成氣候;遊客多為外地人,且常居的北京人很少,老字號小吃缺乏人脈;青雲閣採用倒扣流水30%的收租方式,比例仍有調整空間,其他地段有的按5元每天每平米,還是過高,一些老字號不得不找尋低租金地段開新店,承受著來自産品和租金的雙重壓力。

  但他同時認為,還有小吃城經營者經營管理的問題。像青雲閣小吃城,在經營傳統小吃的同時也經營魚翅這樣高檔的食品,經營定位很不明確。

  “不過,肯定會回來。”侯嘉説,老字號小吃不能丟棄前門大柵欄這塊黃金寶地,但不能單打獨鬥,需形成聚合力,打造成“街”的概念,既充分利用了老字號資源,也使“街”更加多元化,增強聚客能力。

  爆肚馮第三代傳人:

  老字號小吃應抱團

  【進展】

  現在,馮老爺子和幾家老字號傳人仍在考察,觀望,等待,“只希望老字號小吃有個固定的地方,大夥聚在一起,讓想吃的人很容易就找到。”

  “我們還會再來的。”昨日,爆肚馮第三代傳人、78歲馮廣聚老爺子説。

  儘管從青雲閣撤出,馮老爺子流露出一絲沮喪,卻並未失去鬥志。他説:傳統小吃費時、費力、費工,利潤還薄,承受不起太高的租金,所以應抱團發展。

  “羊頭馬、年糕錢、豆腐腦白、瑞賓樓褡褳火燒等這些傳人,都是當年我邀請出山的。”馮老爺子説,1956年公私合營後,老字號小吃傳人很多改了行。1985年,馮廣聚三兒子在親戚朋友一再攛掇下,在廊房二條率先開店,打出“爆肚馮”的招牌。30多平米的破舊小屋,不僅吸引了老北京,連美國、英國等老外也紛至沓來。那時起,老爺子看到老北京小吃的巨大市場,開始一家家尋找老北京小吃傳人,在他的帶動下,一批老字號小吃傳人重新撿起祖傳手藝。

  現在,爆肚馮在廊房二條、菜市口、什剎海九門小吃開有三家門店。從青雲閣撤出後,他和另幾家老字號小吃一起,準備再開新店。

  此前,馮老爺子曾收到鮮魚口民俗餐飲街邀請,開出5元/平方米/天的租金價格,“租金還是高了。”原本説好和年糕錢、羊頭馬、豆腐腦白三家老字號小吃共同承租400平方米的店舖,因另三家家底較薄、承擔不起高租金現已撤出。

  

  青雲閣小吃城:

  可設老字號“低保”

  【進展】

  青雲閣小吃城張經理稱,小吃城目前正處於裝修階段,一樓仍做飲食,但是否跟老字號相關還不完全確定。二樓和三樓主要是做客房和休閒。

  對於老北京小吃撤離,他表示遺憾。對於這些老字號商戶反映的租金貴問題,張經理表示,租金是按這個地段的平均價定的。但由於老北京小吃利潤低,比如油條,你不能賣到幾塊錢一根。往往是一桌客人,吃下來不超過50塊錢,根本沒法跟其他餐飲單位相比。

  張經理稱,現在吃老北京小吃的多是一些老人,不被年輕人接受也是他們陷入困境的一個原因。年輕人都吃肯德基、麥當勞。而老年人沒有消費力,價格稍微高點,就不吃了。店員的許多精力要用來照顧老年顧客。所以,老字號經常一天熙熙攘攘,晚上一算利潤,少得可憐。因此,老字號小吃也要考慮時代因素,讓年輕人也喜歡。

  “政府沒有支持,老字號很難做。”張經理稱,老字號小吃的特點是投入低,利潤低。在現在租金、地價昂貴的情況下,如沒有政府支持,他們很難存活下去。“政府可考慮設一個老字號最低收入保障,對達不到的,進行補貼。”

  “以前,許多老字號都是家庭作坊,他們能通過吆喝來招引顧客,但現在你一喊,城管就來了。”張經理稱,許多老字號反映政府管理過嚴,但要放開也不現實,這些老字號的文化如何與現代管理取得平衡,也值得探索。

  本報記者 李毅哲 朱開雲

  實習生 涂婷婷

  講述

  80歲老北京馮振海:

  找不到那味兒了

  80歲的馮振海,住在前門大街附近的施家衚同,他説他是呆在前門一輩子的老北京人。“老北京小吃原來吃的人挺多的,現在吃的人越來越少了。”説起前門老字號小吃的撤離,老人似乎並沒有多少惋惜,“人不是那人,味兒也不是那味兒了。”

  解放前

  中産階級吃爆肚

  馮振海小時候家窮,路過小吃店時只能嗅嗅那味兒,“那叫一個饞啊!”

  解放前,他12歲開始到前門打雜,做衛生保潔。“那時,前門這邊絕大部分住的是富貴人家。像我這樣幹苦力的、蹬三輪的,都住在前門外的龍須溝、永定門、廣安門等外圍地方。”

  馮振海説,當時,前門小吃並不是每人都吃得起。當時就是“中産階級吃爆肚,勞苦大眾喝豆汁。”

  解放後

  老百姓買得起

  剛解放那會,家裏條件有所改善,但還是很拮據,“偶爾能吃一塊艾窩窩。裝小吃的盤子我都舔得乾乾淨淨的。”

  那時北京小吃都是真材實料,老百姓買得起,吃得香。當時有工商聯“打擊資本家”,按政府規定,不能超過30%利潤。

  “有錢的吃幹的,沒錢的喝稀的。”廣安門、永定門的蒸窩窩頭,就著豆汁和焦圈,5分錢一桶,2分錢一碗,鹹菜白吃。“豆汁那味兒像餿了的洗抹布水,又酸又熱。一頓喝五六碗沒問題。”

  隨著社會主義改造完成,由於做小吃的都是個體戶,政府不提倡,慢慢地少了,文革期間,幾乎見不到了。

  改革後

  正宗小吃沒幾人能做

  做老北京小吃是門手藝活,不是一般人能做出那正宗味兒的。老一批的小吃師傅相繼去世了,年輕一代繼承的很少,也很少有人按傳統做法做了。“大柵欄西街,一個北京人沒有。你去聽聽,沒幾個口音像我這樣的,沒幾個人能做真正的老北京小吃。”

  “現在還能吃到豆汁,兩塊錢一碗。盛過來,擱一會就有沉澱了。底下稠的,上面"稀湯寡水",過去的豆汁不這樣。”老人偶爾帶孫輩們去磁器口豆汁店喝上幾碗,其他的老北京小吃,馮振海已經多年不碰了。

  觀察

  “老北京小吃”仍紅火

  儘管“老字號”小吃敗走前門,但在前門大柵欄西街,多家鋪面房都打著北京傳統小吃的旗號經營,食客眾多。

  緊鄰青雲閣西側十幾米有一家北京小吃店,門口擺著一架老式相機。這家小店倣古式裝潢,店裏放著樣板戲錄音,墻上挂著老北京照片,食客中不乏外國人。

  店內小吃的價格,僅豆汁一套是6塊錢,而老磁器口豆汁店一碗豆汁的價格是1.5元。店裏負責人宋女士説小店顧客很多,很多外國人都拿著地圖專程趕來。

  “我們老闆就是北京人,懂小吃,而且現在也不光是吃的問題,環境也得給人一種北京文化的感覺”,宋女士坦言到大柵欄來的遊客大部分人並不了解“老字號”:“他們就是來吃北京小吃,也未必非要吃老字號”。

  宋女士説,在大柵欄經營小吃不僅有北京的、“桂林米粉”,“湘菜”及“手捍麵”等地方小吃的生意也挺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