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西方相親節目也不敢造次 娛樂至上必定走向歧途

發佈時間:2010年06月24日 09:0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報記者 姜泓冰 劉 陽

    陳虹,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廣播電視系主任,著有《真人秀節目:理論、形態和創新》等。

    李嵐,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信息研究所副所長,著有《中國電視産業評估體系和方法》等。

    二人對電視相親節目均有過專門研究。她們認為,半年內國內電視相親節目一哄而上,又迅速頻觸底線並被要求整改,顯示出中國廣播電視業缺少本土創意、缺少獨立思考、不夠成熟的現狀。

    相親節目並非創新

    這一輪的“電視相親節目大戰”,被很多人認為是創新。而在陳虹與李嵐看來,它們都不同程度地模倣了西方的電視相親遊戲節目。

    李嵐介紹説,在美國,相親節目是真人秀節目的一種。真人秀節目從上世紀90年代末發展到現在,經歷了多種形式,前幾年開始轉向婚戀節目發展,如美國的《貧民百萬富翁》、英國的《Take Me Out》等。“在任何國家,婚戀問題上了電視,就會變成一種秀,很大程度是為了滿足公眾的心理需求,比如從灰姑娘變成公主的思想寄託。”

    當然,中西方的“流行”走勢也明顯不同。陳虹介紹説,《非誠勿擾》、《為愛向前衝》、《我們約會吧》等都是現場速配,而美國相親節目大多是週期較長、連續劇一般的“真人秀”,更注重嘉賓的真實情感。

    陳虹認為,西方的相親“真人秀”是建立在西方道德倫理及文化觀念之上的,“如何凸顯自己的文化內涵、價值理念,兼顧節目的娛樂性、戲劇性和社會性,對中國電視人是一種挑戰。”

    西方也不敢“造次”

    在美國相親節目中,也有過不少問題。節目《貧民百萬富翁》就因為涉嫌鼓勵了“拜金”理念,最終在輿論壓力下進行了改版。而另一檔《單身漢》節目製作過程中,曾被發現一名女嘉賓違反規則與節目組成員有染,很快被要求退出。“對於相親、選秀這一類‘真人秀’節目,身份、情感等的真實性至為可貴,一旦失去,節目絕不可能有生命力。”陳虹説。

    李嵐也指出,美國娛樂節目也會有低俗、拜金甚至大打出手的情況出現,但主要是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末,現在越來越少,因為多了觀眾會反對。即使在美國,節目也不會任由嘉賓發言,更不會依靠嘉賓的語出驚人來製造收視率,而是在節目的環節設計、話題引導上下功夫,並體現出一些主流的價值觀,比如堅強、勇氣等。

    在陳虹看來,美國的電視節目不敢輕易挑戰社會倫理道德的底線,還得益於他們的管理制度。美國廣播電視業有清晰的分級制度,有詳細的電視、通訊法規,也有全國廣播電視聯盟、有線電視聯盟等行業協會。專業調查公司提供的報告,則從專業、市場等方面給出評判。多方力量作用之下,電視臺很難“造次”。

    創意匱乏亟需改變

    陳虹認為,新派相親交友類節目頗受歡迎,雖有其社會背景,但主要還是因為在普遍缺乏創意的情況下,電視人慣於相互模倣:你的語言極端,我的更甚;你的表演“火爆”,我的更“出位”。某些淺薄另類表達的負面影響也由此被過分放大,漸行漸偏。

    她認為,相親節目“出位”,是當前省級衛視同質化競爭愈演愈烈的結果。早些年湖南衛視走娛樂化路線,一馬當先獲得成功。這幾年,江蘇、浙江、安徽等省級衛視紛紛把 “娛樂化”作為靈丹妙藥,收視率成了惟一追求,加上投入有限,缺少創意團隊和研發機制,“克隆”是必然,也是成本、風險最小化的選擇。

    “節目同質化,必然無法實現理想化的‘適度娛樂’,也必然是‘娛樂至死’。”她説,國內的相親交友類節目“有點像孩子”,“沒有在與市場的撞擊過程中,把握住自己的底線,做到適度娛樂,還要靠‘家長’去教導和管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