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調查 >

[新聞調查]遠離故土的人們(2010.10.09)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09日 23:0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遠離故土的人們

解説:中秋時節,正逢北方農村的秋收秋種,不過,即使再忙,劉德香也要在中秋節,這一天親手做些糍粑,因為在老家重慶有著中秋節吃糍粑的風俗;另一間屋裏,男主人熊德國也在忙,他忙著給逝去的先人寫符上香。中秋節的團圓飯一定要讓祖宗先吃,這也是重慶老家的規矩,他們是2001年落戶山東的三峽移民。

記者:當時是有選擇的是吧?或者是報名來山東,或者是就地?

熊德國(山東省壽光市化龍鎮鮑家莊村):或者可以就地往後移。

記者:後靠那種方式?

熊德國:對。

記者:就是在你們村子裏邊,哪種人更多?要外遷的還是要後靠的?

熊德國:在我們村的一般是不出來,當時是不出來的多,就比方説我哥哥,我都勸了他我説我們一塊走山東吧,他當時由於他的丈母娘在那裏,她的姊妹有幾個,他捨不得離開他們。

記者:你連北方來都沒來過,怎麼就這麼堅定地還勸別人要來山東?

熊德國:我就是想到外面去闖闖,畢竟這是兩個兒子,把他們帶到另外一個地方去的話,看有沒有新的發展。

解説:熊德國夫婦原本只是重慶市忠縣東溪鎮的普通農民,歷史賦予了他一家五口和一群龐大的遷徙人群新的名字:三峽移民。這就註定了他們的人生將不只是會寫進宗族的族譜,更與國家的史冊有了一瞬的重疊。2001年8月3日,熊德國一家作為忠縣首批外遷三峽移民,和815名鄉親一起揖別祖祖輩輩居住的故園,路上走了三天,來到兩千多公里外的山東新家。

記者:德國,你們是2001年過來的是吧?

熊德國:對,2001年8月6日過來的。

記者:這個日子記這麼清楚?

熊德國:這個時間是我一輩子也忘不了的。

解説:按照三峽工程175米正常蓄水水位三峽工程水庫淹沒,涉及重慶和湖北的20個區縣市,淹沒陸地面積632平方公里、耕地30多萬畝,移民總數接近140萬人,這意味著每一千個中國人中便有一個三峽移民。

記者:今年7月,三峽大壩發揮了它強大的蓄洪功能,頂住了它建成之後也是1998年以來最大的一次洪水的挑戰,就在這個大壩經受洪水考驗的同時,為這個大壩奉獻了自己家園的三峽移民也正在經受另外一種考驗。1993年以來,三峽移民超過了百萬,他們在他鄉有了自己的新家,然而有了自己新家,其實只是第一步,對他們來説更難的是要住下來,還要住下去,立足了還要立得穩,在三峽大壩已然矗立的所謂後三峽時代,三峽移民們的努力才開始。

解説:生活在深山處的壩子裏,出去見過世面的人不多,初中畢業,十六歲就出門去貴州、安徽做裁縫生意的熊德國算是一個十幾年外出闖蕩積累的經驗,為他來到千里之外安家立業帶來了很大的幫助。

記者:有沒有什麼想法和打算?就是到底我到山東我能幹什麼?

熊德國:我都問了當地的特別是那房子修得比較好的這些家庭,我問問你是靠什麼致富的?有一些人是靠種大棚,我問村委説,你們這裡買拖拉機的人多不多?他説不多,我們村裏就一輛,當時我就已經定下這個決心了,説實在我還害怕別人去買這個,搶我的生意,對吧?

解説:熊德國經過一番觀察,發現山東農村都是大平原很適合機械化耕作,而村裏只有一台收割機,農忙時經常有很多人家排起隊來等,外村還有人找上門來預約,精明的熊德國當即決定籌錢買臺聯合收割機,而這時,他才來壽光不到一個月。

熊德國:我是8月6號來的,我是9月3號買的。

記者:不到一個月?

熊德國:不到一個月就買了,(一起來的移民)他們這些都在玩,我就想著先買,我們重慶有一句古話是什麼呢,先下手為強。

記者:就是你過去,做服裝做的時間最長了,其實那是你最熟悉的一個行當了,為什麼當初沒有想到繼續做這個服裝呢?

熊德國:過來也是考察了的,因為這裡做服裝的價格太低,5塊錢一條褲子。

記者:5塊錢手工做一條褲子,是嗎?

熊德國:對,和上海不能比,上海做一條褲子20多塊錢,所以説,算算這個,我就沒有多大發展,一年估計掙的錢很稀少。

解説:九月份正是山東的農忙季節,加上熊德國獨特的生意經,收割機的生意相當不錯。

熊德國:我有一個特別的竅門,我耕過這個地,我就知道你這個地有多少(畝),因為車子這個輪,車的前輪一轉是3米4,3米4我都量過了,我在裏面係了一個紅帶子,在那個輪上,一轉、兩轉、三轉、四轉,一直轉就頂到地頭多少轉,都算好了。

記者:這是熟手教你的呢,還是你自己?

熊德國:不是,這個完全是自個兒琢磨的。

記者:你説係那個小紅繩,也是你自己琢磨的?

熊德國:完全是自個兒琢磨的,他們(當地人)都是量,量很麻煩,很費事。

記者:自己沒有掌握這個竅門的時候,你問人家多少地?

熊德國:對。你一問他為什麼呢?他只能説少,他不能説多,對吧,他有8畝地,他説7畝半,但是他説了7畝半的地,你再去説8畝,那就顯得很尷尬了。

記者:所以你主動地先把這個畝數先説出來。

熊德國:我一耕完地,我説老闆你這8畝地多少錢。

記者:這是刻意的,先不問,特意不問説你這地到底有多少?

熊德國:對,我耕完地我就知道。

解説:熊德國雇了兩個司機開收割機,雖然生意很不錯,但他還是撥起了小算盤,如果自己親自來開車豈不是更省錢嗎?以前從來沒有開過車的熊德國,第一次上車就把旁邊人家種的胡蘿蔔,給壓壞了幾十米。

熊德國:拖拉機前輪往前走,那個後輪比前輪寬,寬了20公分,耕地的時候,只是看那個拖拉機的前方,沒有看後方,你沒有留下這20公分,就給人家的地全打了。

解説:蘿蔔地的主人是同村農民郭海泉,當時他正在地裏打農藥眼瞅著即將收成的蘿蔔被壓壞,他立刻跑過來攔下了熊德國。

郭明泉(山東省壽光市化龍鎮鮑家莊村):過去就攔住他了,我跟他説,你不能耕我的蘿蔔地。

熊德國:我説你急啥急?有什麼事説什麼事,對吧?他當時也聽不懂,我當時真是生氣了。

郭明泉:當時根本就聽不懂他説話,語言不通,交流不起來,要是個本地人就沒有事了。

解説:雙方都很著急,可又聽不懂彼此説話,便各説各的爭執起來,最後還是請來了村支書才平息了這場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