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阿曼概況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29日 21:1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國名】阿曼蘇丹國(The Sultanate of Oman)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約為3:2。由紅、白、綠三色組成。紅色部分在旗面上構成橫的“T”字形圖案,右側上方為白色,下方為綠色。旗面左上角繪有黃色的阿曼國徽。紅色象徵吉祥,是阿曼人民喜愛的傳統顏色;白色象徵和平與純潔;綠色代表大地。

  【國徽】圖案由一把阿拉伯飾刀,兩把彎刀和一條佩帶組成,表示阿曼人民保衛國家主權和獨立的決心與力量。

  【獨立日】12月20日(1951年)

  【國慶日】11月18日(1940年,蘇丹卡布斯誕辰,始自1970年)

  【國家政要】蘇丹卡布斯本賽義德 (Qabus Bin Said) ,1970年7月即位。

  【自然地理】面積30.95萬平方公里。位於阿拉伯半島東南部,西北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西連沙特阿拉伯,西南鄰也門共和國。東北與東南瀕臨阿曼灣和阿拉伯海。海岸線長1700公里。境內大部分是海拔200—500米的高原。東北部為哈賈爾山脈,其主峰沙姆山海拔3352米,為全國最高峰。中部是平原,多沙漠。西南部為佐法爾高原。除東北部山地外,均屬熱帶沙漠氣侯。全年分兩季,5月至10月為熱季,氣溫高達40℃以上;11月至翌年4月為涼季,氣溫約為24℃。年平均降水量130毫米。

  【人口】274萬(2007年)。絕大多數是阿拉伯人,在馬斯喀特及馬特拉赫,另有印度、巴基斯坦等外籍人。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本國居民絕大多數信奉伊斯蘭教,其中90%屬伊巴德教派。

  【首都】馬斯喀特(Muscat),人口78.6萬。馬斯喀特東南瀕阿拉伯海,東北臨阿曼灣,據守印度洋通往波斯灣的門戶,戰略位置重要。“馬斯喀特”一詞在阿拉伯語中意為“東西降落的地方”。該城在歷史上曾屢遭入侵。

馬斯喀特濱海大道

  【行政區劃】按行政區域劃分為4個省(馬斯喀特省、佐法爾省、穆桑達姆省、布萊米省)和5個地區(巴推奈地區、達希萊地區、內地地區、東部地區、中部地區),省區之下設有60個州(2006年3月,阿曼設立米茲尤奈州,是阿第60個州,位於佐法爾省)。

  【簡史】阿曼是阿拉伯半島最古老的國家之一。古代稱馬肯,意為“礦産之國”。公元前2000年已廣泛進行海上和陸路貿易活動,並成為阿拉伯半島的造船中心。公元7世紀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1624年,建立亞裏巴王朝,其勢力曾擴張到東非部分海岸和桑給巴爾島。1507-1649年曾被葡萄牙統治。1742年波斯人侵入。1749年,艾哈邁德伊本賽義德趕走波斯人,建立了賽義德王朝,定國名為“馬斯喀特蘇丹國”。

  19世紀初英迫使阿曼接受奴役性條約,控制阿貿易。20世紀初,山區部落起義,成立了阿曼伊斯蘭教長國,並向馬斯喀特進攻。1920年英國和馬斯喀特同阿曼教長國簽訂了“西卜條約”,承認教長國獨立。阿曼被分為“馬斯喀特蘇丹國”和“阿曼伊斯蘭教長國”兩部分。1949年英國控制了布賴米綠洲地區石油勘探和開採權,加利布教長髮動了反英武裝鬥爭。1967年前蘇丹泰木爾統一阿全境,建立“馬斯喀特和阿曼蘇丹國”。1970年7月23日卡布斯發動宮廷政變,廢父登基,同年8月9日宣佈改國名為“阿曼蘇丹國”並沿用至今。

  1973年,英國軍隊撤出阿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