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五中全會前瞻之一:“十一五”傳給“十二五”什麼樣的接力棒?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13日 16:3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時政頻道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中國共産黨十七屆五中全會

  準確地判斷和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與改革的進程,及其可能的發展趨向,為國家宏觀決策提供必要的理論依據,始終是中國經濟學界最重要的任務。在十七屆五中全會即將召開之際,面對“十二五”的到來,為更好地把握未來,需要對包括“十一五”在內的迄今為止的經濟發展和改革進程,做出分析和判斷,探討我國在“十二五”期間,需要著力關注和解決的問題。人民網邀請中央黨校經濟學部政治經濟學教研室的教授們,就“十二五”規劃可能涉及的相關熱點問題,如,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農民市場化的出路、縮小收入分配差距、推進工業化面臨的挑戰,轉變發展方式、區域協調發展等專題,談談他們的看法,以供讀者參考。

  如果説,從“一五”計劃開始實施工業化戰略,我國的現代化進程就是一場拼體力、拼智力、拼耐力的接力賽,那麼“十二五”時期無疑是最關鍵的一段賽程。把握過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來。在討論“十二五”規劃建議的同時,我們也需要冷靜思考“十一五”取得的成績與存在的問題。

  “十一五”規劃是我國第一個國民經濟發展戰略規劃(之前是發展計劃),它順應中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進程,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績斐然,幾乎所有的指標和目標都順利實現,在22個主要定量指標中,“國內生産總值”、“人均國內生産總值”等15個指標屬於“超額完成”或“提前完成”。特別是黨和國家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自然災害、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大幅提升;我國成功舉辦了北京奧運會、新中國成立60週年慶典、上海世博會等重大活動;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民生,在社會保障建設、公共醫療事業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突破。但是在創造輝煌的同時,我們發現,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不僅成為“十二五”規劃的重要內容,更是完成“十二五”規劃面臨的巨大挑戰。

  2006年--2009年的年均經濟增長率達到10.7%,大大高於“十一五”規劃所要求的7.5%,到2009年中國已提前實現“十一五”規劃所要求的經濟增長目標。國際上熱議的“中國奇跡”、“中國模式”的核心內容不外乎是對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驚訝與讚嘆。正如美國著名學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所説的:“世界上還從未出現過如此大規模而又持久的經濟增長。”但是,正如一輛高速行進的列車,我們最大的隱憂和擔心是,它突然失去控制而戛然停止,甚至出現翻車的危險。而這種隱憂和擔心主要來自結構的失衡。首先是供給結構問題突出,特別是一、二、三産業比例不協調。 農業基礎較弱、工業大而不強、服務業發展滯後;其次,需求結構問題突出,投資消費關係不協調。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拉動,導致消費低迷,內需嚴重不足。同時,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發展失衡。經濟社會發展在空間上的不平衡,使邊疆穩定、社會和諧受到了嚴峻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