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評論 >

平抑物價需要“民生杠桿”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11日 05:1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要讓民生杠桿在高企的CPI上保持平衡,穩物價之外,應有一套完善的社會保障措施,幫助中低收入者緩解壓力

  8月9日,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7月CPI同比上漲6.5%,創下3年來新高。在CPI不斷上揚的今天,類似的“創歷史紀錄”消息不算新聞了,更多人關心的是,CPI高企之下,民眾的生活水平如何保障?在保增長與物價上漲、通脹預期增強之間,民生該如何安放?

  CPI數據的上漲曲線在百姓日常生活賬本中看得最清楚明白。數據表明,7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城市上漲6.2%,農村上漲7.1%;食品價格上漲14.8%,非食品價格上漲2.9%.可見,在物價漲幅上,農村高於城市,食品高於非食品。這意味着,在收入普遍偏低的農村,人們所承受的物價上漲壓力要大過城市;意味着,在恩格爾系數還停留在40%左右這一高點的中國,將有大部分中低收入家庭日常生活因此捉襟見肘。

  物價“冷暖”,中低收入人群先知。從媒體晾曬的百姓日常支出賬本裏,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高企的CPI給中低收入者日常生活帶來的影響--收入在增長,可“當家卻越來越難”.上海媒體報道的小區保安老顏一家的生活賬本就顯示,從2010年2月到2011年6月,這個家庭的月支出平均多了1200余元,去掉一些客觀因素,比如給女兒請家教等每月多支出三四百元外,其餘增長的開支全在柴米油鹽上,對於月收入在3000元的老顏一家而言,生活的壓力可想而知。

  穩定物價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在保增長、控通脹、穩民生之間尋找一條平衡道路,其背後是經濟結構調整和科學發展的大命題,需要政府的智慧、耐心和持久的努力。但是,穩民生卻不只是穩定物價。在物價漲跌成為常態的今天,要讓民生杠桿在高企的CPI上保持平衡,穩物價之外,應該有一套完善的社會保障措施,幫助中低收入者緩解壓力。

  中低收入人群最先感知CPI的波動,也應最先得到社會保障的護佑。今年以來,各地紛紛給出租車司機及種糧、生産農副産品的農民以補貼,全國有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啟動了“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挂鉤的聯動機制”,這些短期、長期的財政政策既保障了中低收入者的利益,也起到了平抑物價的作用。

  但是,這些政策還只是一小步,如何在穩定發展速度的同時,讓群眾分享到發展的紅利,而不是成為高物價的受困者,仍然需要更多實質性舉措。

  今年以來,為了應對物價上漲,香港、澳門地區出臺了一系列寬減賦稅、扶助弱勢的措施,比如補貼電費、派發津貼、提高個人繳稅起徵點、降低標準稅率、寬免個人和企業的所得稅等。這些做法未必完全適合內地,但也反映出一種共識,即通過加大財政對社會保障投入、構建完善福利體系來分擔民眾通脹壓力,讓全民都享受到經濟發展成果。惟如此,高企的CPI才不會成為高空鋼絲,物價上漲的不利因素才會降到最低,其傳導效應也會大大減小。

責任編輯:張毅

熱詞:

  • 物價上漲
  • CPI
  • 平抑
  • 物價漲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