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評論 >

內蒙古:讓“治沙”與“致富”雙贏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10日 05:2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防治荒漠化是一項系統工程,如何做到“治沙”與“致富”雙贏?在7月9日召開的“2011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上,內蒙古防治荒漠化的實踐和經驗,引起人們關注。

  內蒙古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也是我國荒漠化最集中的省區之一。多年來,內蒙古通過構建“政府引導、産業拉動、科技支撐、全民參與”的體制機制,採取一系列防沙治沙措施,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

  我國第四次荒漠化監測數據顯示,與2004年相比,如今內蒙古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減少了1253平方公里,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程度有所減輕,重點治沙區地表塵量明顯減少,沙漠擴展現象得到遏制,五大沙地的林草覆蓋率有所提高。據統計,2010年,內蒙古生産總值為11655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698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530元,經濟發展駛上了快車道。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巴特爾表示,從實施“十一五”規劃至今,內蒙古累計投入350億元,組織實施了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一系列重要生態建設工程,並在全國率先推出優惠政策,階段性對牧民給予補貼,使草原得以休養生息,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提高,生態環境得以明顯改善。

  “以企業為主體,通過發展沙産業來促進防沙治沙工作,這是內蒙古防治荒漠化的一個重要特色。”中國防治荒漠化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胡躍高表示,目前,內蒙古已有不少大型治沙企業,創造出各具特色的治沙模式。例如內蒙古億利資源集團,在長達20多年的時間裏,堅守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沙漠,共綠化沙漠5000多平方公里,控制沙化面積10000平方公里,構築了一條長240多公里的綠色生態屏障,並利用沙漠資源,大力發展中草藥産業、生態旅遊業等,這是一種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治沙模式。

  “但是應該清醒地看到,內蒙古防治荒漠化的局面並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在防沙治沙上應該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和實踐:一要深入推進科學治沙;二要努力實現治沙與致富相結合;三要科學開發利用沙漠資源。”巴特爾表示,內蒙古在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的基礎上,還要加快轉變生産方式。加大礦山整合力度,在全區煤礦總數由2005年1378處減少到2010年551處的基礎上,到2012年以前全部淘汰45萬噸以下的煤礦,2013年底將全區地方煤炭企業總數控制在80至100家內。

責任編輯:張冀文

熱詞:

  • 內蒙古
  • 治沙
  • 致富
  • 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