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評論 >

見證黨報紅色歷史——記伊莎白-柯魯克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08日 06: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伊莎白柯魯克

  前段時間我去了河北武安的石洞鄉,那裏有兩個村莊和人民日報的發展緊密相連。其中河西村是人民日報前身——晉冀魯豫人民日報編輯部駐地,還有一個村莊叫十里店,是本文主人公伊莎白柯魯克教授64年前生活過的地方。她作為中國革命的參加者,見證了人民日報的創建史。

  從武安回到北京,我和伊莎白的兒子柯馬凱先生通了電話。他告訴我,眼下,96歲的母親空前忙碌。作為親身經歷了解放戰爭炮火硝煙的老戰士,她要向不斷來到身邊的青年人講述中國共産黨走過的90年崢嶸歲月;今年還是她擔任教職的北京外國語大學建校70週年,作為建校元老之一,她要告訴大學生們她所親歷的新中國外語教學60年來的發展。

  歲月之舟行駛得迅疾如飛,如今,像伊莎白這樣有著如此豐富的中國革命經歷的人,已經很少了。她的見證之言因歲月的淘洗而分外可貴。

  熱血青年——

  嚮往革命 踏尋長征路

  1915年,伊莎白出生在成都,父親是早年來華的加拿大傳教士。少女時代,伊莎白被父母送回加拿大接受教育,上大學時主修社會學。大學畢業後她回到中國,打算在四川進行人類學研究,結果在成都認識了任教于金陵大學的英國共産黨員大衛柯魯克。相識不久,他們結伴考察川西,踏著六七年前紅軍長征的路線行走,曾在大渡河上的瀘定鐵鎖橋上,默默地體會紅軍勇士們是怎樣攀爬過去,向敵軍發起衝鋒的。

  紅軍長征路上,這對嚮往革命的年輕人定下了終身大事,于1942年夏天回倫敦成婚。當時,歐洲戰場烽火連天。婚後的柯魯剋夫婦相繼從軍,投身反法西斯戰爭。柯魯克當上情報軍官,主要做語言分析,伊莎白則成為加拿大作戰部隊醫療分隊的中尉。

  戰爭勝利後,柯魯克進入倫敦大學研究中國問題,伊莎白獲得了加拿大政府獎學金,打算回中國繼續從事人類學研究。這對英共黨員夫婦重讀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決心重返中國,見證中國革命的新發展,續寫新的篇章。

  重返中國——

  投身土改 出版《十里店》

  1947年夏天,柯魯剋夫婦來到香港,由中共香港工委負責人喬冠華、龔澎安排,經上海抵達天津,與設在那裏的聯合國救濟與建設總署中的中共代表韓敘接洽。當時,恰有一批援助物資要運往解放區卻缺乏司機,柯魯克自告奮勇駕駛汽車。

  他們越過兩軍交戰陣地、穿過一片“無人區”,于1947年11月來到武安縣十里店村。村前的磚砌過街拱門邊有一塊黑板,上面抄寫著摘自人民日報的新聞。這是他們第一次感受到人民日報在這片紅色土地上的存在。

  薄一波接待了他們,隨後又見到了葉劍英。柯魯克和伊莎白馬上選定十里店村展開社會調查。1948年初春,由晉冀魯豫中央局機關報人民日報的編輯、記者組成的12人土改工作隊進駐十里店,開展土改復查,柯魯剋夫婦加入了他們的行列。

  人民日報工作隊隊員在十里店過著簡樸的生活,和農民一樣睡土炕,吃玉米和紅薯,還和農民一起勞動。伊莎白為在社會調查中與他們相識而慶倖,他們中的不少人英語流暢,幫助柯魯剋夫婦與十里店農民熟悉起來,很快進入深談的程度。

  柯魯克、伊莎白詳盡記錄十里店農民的家史和經濟現狀,記錄土地改革和復查給他們帶來的變化,記錄了農民由於擁有土地而被激發的革命熱情。柯魯克拍攝了大量照片,記錄了土地改革和人民日報的早期發展。目前已發現的晉冀魯豫人民日報早期照片,大部分是柯魯克拍攝的。柯魯克和伊莎白專門採訪了人民日報的負責人張磐石、安崗,和他們結下了終生的友誼。當年他們長談的小院至今保存原樣。

  柯魯克、伊莎白後來合作撰寫了《十里店──中國一個村莊的群眾運動》一書,薄一波親自作序,稱讚作者是“我們同甘苦、共患難的老朋友,好同志”。如今,要了解中國土地改革,《十里店》是必讀書。

  紮根北京——

  教書育人 桃李滿天下

  1948年春天,人民日報土改工作隊完成任務,和柯魯克、伊莎白告別。他們要離開武安,向河北平山裏莊進發,創辦更重要的全國性“大黨報”人民日報。

  柯魯剋夫婦打算回國,儘快出版研究成果。辭行之時,華北局書記薄一波挽留他們到“石家莊外語訓練班”(今日北京外國語大學前身)工作,因為新中國就要誕生,急需英語人才。

  於是,他們留在了中國,他們的孩子都在中國出生。他們參與創建了北京外國語大學,60年來,桃李滿天下。2000年,大衛柯魯克逝世。伊莎白仍然生活在北京外國語大學校園裏,繼續進行西南地區人類學研究。

  幾年前,伊莎白重訪人民日報社,贈送了15張1948年初春在武安拍攝的人民日報歷史照片。她説,還有大量底片有待整理。看到全新的現代化編輯樓,伊莎白説,人民日報的變化太大了!

  中國革命從艱難走向勝利的歷史進程,充滿了東西方文明的碰撞與融合,許多外國人不遠萬里而來,目睹乃至親身經歷中國共産黨領導的革命戰爭。伊莎白是其中典型的一位。

  這些年,我始終和伊莎白保持聯絡,參與對人民日報早期歷史照片的辨認和整理,我和她的一家人漸漸熟悉起來。今天的伊莎白依然充滿了理想,對人類美好未來充滿堅定信念。她依然思維清晰,時而下樓散步,參加社會活動。河北武安十里店農民朋友們的後代,經常來北京看望她,帶給她噴香的小米。當年,正是從武安十里店的小米飯開始,伊莎白認識了中國農村和中國農民。

  人民日報的新聞工作者為有伊莎白這樣的老朋友而高興。

責任編輯:王玉西

熱詞:

  • 伊莎白
  • 柯魯克
  • 黨報
  • 歷史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