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評論 >

“草根”醫療機構 如何贏得信任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08日 06:1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改革後,江蘇鎮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急診量增長35%,慢性病管理率達98%

“草根”醫療機構 如何贏得信任(傾聽行進中的基層回聲)

記者 王偉健

  閱讀提示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這樣的“草根”醫療機構,如何克服軟、硬體的劣勢贏得病人的信任,一直是個難題。

  江蘇鎮江,採取與大醫院“聯姻”的方式,把基層醫療機構的醫護人員送到大醫院去培訓,讓大醫院的醫生輪流下來坐診,並以集團化的管理模式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的配套設施和服務水平。更重要的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這個過程中找準了定位,把滿足居民的基本醫療保健作為首要任務,以差別化服務贏得了當地居民的認可。

  已到下午4時,江蘇省鎮江市健康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慢病門診室裏,依然有患者在等待就診。與其他地方的社區醫院相比,鎮江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可謂門庭若市。

  依託大醫院集團化管理

  “用社區衛生服務的費用,享受三甲醫院的服務”

  住在健康路社區的居民范秀章,女兒在鎮江市第一人民醫院當醫生,但他喜歡到社區醫院來看病,因為“這裡不僅便宜,而且醫生有足夠的耐心。”若在過去,他是不願意到社區醫療機構就診的,“就一兩個醫生,幾個聽診器,我們不信任。”

  健康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朱琛平承認,以前患者不願就近到社區醫療機構就診,主要是因為硬體配置有欠缺,基層醫務人員的業務水平不夠。

  2009年11月,鎮江以市第一人民醫院和江蘇大學附屬醫院為依託,組建了江蘇康復醫療集團和江蘇江濱醫療集團,將市區的3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劃歸兩大集團實行一體化管理。“這樣,社區衛生中心的醫療水平、服務質量、經營好壞都和集團相關。社區倒牌子,就等於大醫院倒牌子。”市第一人民醫院院長朱夫説。

  去年底加入江蘇康復醫療集團後,鎮江潤州工業園區衛生服務中心得到的改善顯而易見:新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用房建起來了,檢查設備更新了,每週一至週五的下午都有市第一人民醫院的專家到社區坐診,社區的醫護人員輪流到三甲醫院接受培訓,社區居民的健康檔案由集團統一管理,還有了數字化平臺,社區衛生中心的檢查結果,集團專家組可以隨時調閱。

  而在象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小小的社區診所不僅有數字X光機、監護儀、彩超等設備,而且能通過聯網直接把病患資料傳送到市第一人民醫院。

  “用社區衛生服務費用,享受三甲醫院服務。”這是當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宣傳口號。在鎮江,醫療保險投入也向社區就診者傾斜:不僅免掛號費、診療費,藥品也按招標價“裸售”,而且醫藥費起付線以上可以報銷90%。據統計,去年,僅健康路社區就免除患者掛號費73萬元,免除藥品差價531萬元;而全市社區共減輕患者醫療費用過億元。

  去年以來,鎮江市區3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普遍“吃飽喝足”,門急診量平均增長35%,社區居民健康檔案建檔率達到90.13%,預防保健服務率達到87.7%,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率達98%以上。

  像我這樣的高血壓患者,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看病,不僅藥費比大醫院低,而且藥費的報銷比例也高,再加上免費掛號和診療的錢,一年能省3000多元。

  ——患者 紀敏娣

  大病進醫院小病進社區

  社區醫療機構主要承擔居民的基本醫療保健

  潤州工業園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倪德宏説,近兩年來,政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減免優惠政策,引導市民“大病進醫院,小病進社區”,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群眾看病貴的問題。但對居民來説,降價是遠遠不夠的,他們需要優質的醫療服務。

  “社區最缺的就是全科醫生,居民最不放心的是醫生的水平。”朱夫説。為此,鎮江市要求將醫療集團的技術、人才和管理優勢嫁接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構建公立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科學合理的分工協作機制。“鼓勵大醫院的全科醫生輪流到社區坐診一年,去一個人,補助醫院5萬元;對個人而言,這是晉陞高級職稱的必備條件。”

  李玉勤是江蘇大學附屬醫院兒科的主治醫師,目前在集團下轄的健康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坐診。聽説是從三級醫院來的大夫,很多人前來找李玉勤看病。李玉勤説:“在社區,比在醫院還要忙,不僅要看病,還要給家長講解預防知識。”

  “普遍存在的看病難、看病貴其實是到大醫院看病難,而雙向轉診則能解決這個難題。”鎮江市衛生局局長林楓説,“因此,鎮江市明確:社區醫療機構主要承擔居民的基本醫療保健,重點是高血壓、糖尿病等十類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控制和管理,而像疑難雜症、手術、住院等‘技術活’,則交由二、三級大醫院承擔。”

  “建立一體化的醫療體制以來,社區醫院出現了可喜的一高一低。”朱琛平説,“去年門診量同比增加了22.7%,其中慢性病門診量增加了41.3%,而住院手術量下降了14.7%。”在他看來,大醫院就要發揮應有的功能,不是用來看常見病,而是看疑難雜症的。林楓説:“經過幾年的努力,合理就醫模式正在逐步實現。雖然只是幾個數字的變動,卻讓我感覺很興奮。當居民有這樣的就醫意識和習慣後,就能感覺到醫改的實際成效。”

  過去,我們一年要接生800個孩子,現在只有300個,那500個我們主動轉到大醫院産科了,少擔風險。

  ——健康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 朱琛平

  家庭醫生團隊做健康管理

  幫助居民選擇適宜的就醫路徑和向上級醫院預約等

  日前,家住潤州工業園區鲇魚套村的紀朝祥老人毫無徵兆地昏迷不醒。老伴陳素珍撥通了家庭醫生王春雨的手機。王春雨指導陳素珍不要搬動老人,很快聯絡車輛將紀朝祥送到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中心。經診斷,紀朝祥為腦溢血,醫院實施緊急止血搶救。陳素珍一家人感到很慶倖,“去年衛生服務中心的家庭醫生上門為一家人建立健康檔案,留下了聯絡方式。沒想到真的派上了用場。”

  “社區衛生機構雖然已經充實,但目前仍處於‘重醫輕防’,難以盡職為居民的健康進行管理。”林楓認為。為此,從去年開始,鎮江開始實施“3+X”家庭健康責任團隊服務。

  林楓解釋説,“3+X”是指在團隊建設上,“3”作為恒量,由全科醫生、社區護士和預防保健人員為基本構成,以居民健康管理為主要工作職責;“X”作為變量,由大醫院專家、護士、黨團員和志願者等人員為補充,根據自身工作和資源優勢,協助團隊提供個性化健康管理,幫助居民選擇適宜的就醫路徑和向上級醫院預約服務等。

  在鎮江市潤州工業園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共有7個家庭醫生團隊,肩負“前哨”責任的家庭醫生為社區居民建檔、隨訪,“管理”居民健康。陳長青就是其中一個家庭醫生。每天晚上6—8時,他都要上門去做慢性病病人的服務。“平常人們都要上班,所以利用晚上的時間去。”現在陳長青已經走了1500多戶人家了,像他這樣的社區醫生經常會“組團”上門服務。

  目前,鎮江市區已全面啟動家庭健康責任服務,組建了164支“3+X”家庭健康責任團隊,其中65歲以上老人、救助對象、慢病患者和0—7歲兒童等重點人群簽約率達到90%以上。

  要真正解決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除了加大投入外,“預防是花小錢辦大事的工程”。

  ——鎮江市衛生局局長 林 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