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評論 >

人民日報:“限塑”三年 為何塑料袋還在飛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07日 06: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限塑”三年,效果如何?國家發改委數據顯示,目前全國主要商品零售場所塑料購物袋的年使用量減少240億個以上,超市、商場的塑料購物袋使用量普遍減少2/3以上。

  從數字上看,“限塑”效果明顯。但這與人們的實際感觀有些差距:比如生産超薄塑料袋的小作坊,生意仍然紅紅火火;在農貿市場、早點攤位等,從業者仍然大大方方地免費提供超薄塑料袋;在大街上,隨處可見提著超薄塑料袋的消費者;在垃圾站、城郊野外,塑料袋仍然到處飄飛……

  為什麼會有如此反差?如何將“限塑”進行到底?

  ①禁薄:為什麼陷入冰火兩重天

  在我國,由於超薄塑料購物袋使用量最大,而且容易破損、不能重復利用,大多隨意丟棄,成為“白色污染”的主要來源。因此,從2008年6月1日起,我國禁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並要求有償使用塑料購物袋。

  然而,“禁薄”卻呈現出兩種不同的結果:在大型商場、連鎖超市等,“禁薄”效果較好;而在農貿市場等,超薄塑料袋卻屢禁不止。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反差?

  在河北省某縣——一個為北京提供超薄塑料袋的主要生産基地,一家塑料小作坊的營銷人員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企業生産一個5絲(1絲=0.01毫米)厚的合格塑料袋要5分錢,給批發商的出廠價是7分錢,而批發商賣給北京超市的價格是1毛多錢,那麼超市的零售商通常能賣到2毛錢。對於超市的零售商來説,賣一個合格的塑料袋可以獲得約1毛錢的利潤,當然願意有償提供,而且到超市購物的許多中高端消費者也能接受。然而,如果超市的零售商賣一個2絲厚的超薄塑料袋(造假),雖然生産成本只要約兩分錢,也只能賣1毛多錢,利潤同樣是1毛錢左右,但由於市場監管較嚴,因此要冒造假和違禁的雙重風險,有必要這樣幹嗎?如果提供免費的超薄塑料袋,自己不僅賺不到錢,還要冒違禁的風險,誰會幹這種傻事。“因此,超市的零售商有償提供合格塑料袋的綜合成本最低,獲利最高,這是首選。”

  “而在農貿市場,一個零售商同樣想賺取這1毛錢的利潤,但卻賺不了,為什麼?這是因為別的零售商和消費者都不讓他賺。”這位營銷人員説,比如農貿市場有3位零售商,由於市場監管不力,可以分別提供2毛錢一個的合格塑料袋、1毛多錢一個的超薄塑料袋、免費的超薄塑料袋,那麼為了5分錢也會討價還價的中低端消費者會如何選擇?無疑,肯定會選擇免費的超薄塑料袋,最後將所有有償塑料袋淘汰掉。

  因此,要杜絕超薄塑料袋,前提條件是要有嚴格的市場監管。然而,為什麼商場、超市的管理者能夠做到,而農貿市場的卻做不到,或者是不願意去做?“一般來説,商場、超市對所進商品的質量要求較高,檢查較嚴,本身有一套監管制度;而農貿市場等對商品的質量要求相對較低,幾乎沒有專職的檢查人員,也沒有形成相關的監管制度,如何與‘限塑’要求對接?”一位業內人士説,此外,生産超薄塑料袋的小作坊幾乎處於無人監管的狀態,源頭堵不住,自然也給農貿市場的零售商提供了免費供應塑料袋的有利條件。

  “從系統工程的角度看,禁用超薄塑料袋,要從生産、流通、消費三個環節入手。”中國塑協降解塑料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翁雲宣説,首先,要強化地方政府的職責意識,堅決取締生産超薄塑料袋的小作坊;其次,對於使用超薄塑料袋最為普遍的集貿市場,應該明確監管責任。此外,消費者也應自覺抵制超薄塑料袋,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

  ②替代:避免形成新的“灰色污染”

  “限塑令”實施後,普通塑料袋的使用量明顯減少。為彌補消費者對購物袋的需求,不少商家提供了無紡布袋、布袋、紙袋等替代品。如果能夠重復使用這些替代品,自然也就達到了環保的目的。

  但有關職能部門調查發現,在使用無紡布袋(其原料為聚丙烯,英文簡稱PP)等消耗原材料更多、價格更高的替代品時,不少消費者往往喜歡“即用即扔”。對此,人們擔心:如果為了防止“白色污染”,卻産生了“灰色污染”,豈不是得不償失?

  鼓勵使用替代品的初衷是好的,但執行起來為什麼有時會“走樣”?從表面上看,很容易得出這是消費者的觀念和習慣有問題等結論。但實際情況如何呢?

  “布袋、紙袋、無紡布袋等替代品體積大,也許對於退休的大爺大媽來説無所謂,但對於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來説,卻不方便攜帶。而塑料袋三折兩折就能放進衣兜或錢包裏,使用起來最方便,任何替代品都比不上。”家住北京市朝陽區的李女士告訴記者,比如無紡布袋,不夠結實,用不了幾次就穿底,不可靠;用布袋買菜,用一次洗一次,太麻煩;用紙袋購物,一怕見水,二怕“把手”脫扣,不耐用。實際上,和李女士一樣,許多消費者都有著同樣的經歷。

  “購物從使用菜籃子到使用塑料袋,是一種歷史進步。塑料袋具有獨特的自然屬性,自從1902年被人們發明以來,由於其價格低廉、方便易用、性能穩定,得以大量推廣應用,至今沒有任何其他産品能夠真正代替。”長三角循環經濟技術研究院院長杜歡政表示,過去,人們把塑料袋定性為“隨用隨扔”的易耗品,這是時代的局限性。現在應該轉變觀念,把塑料袋變成可以重復使用、循環使用的産品。他認為,“限塑”的著力點在於鼓勵人們反復使用塑料袋,以達到“減量化”目的;同時鼓勵生産廠家循環利用塑料袋,以達到“資源化”和“再利用”目的。

  ③降解:亟需堵住假冒偽劣的漏洞

  塑料袋最大缺點就是“難以降解”。例如,動物誤吃後被“撐死”,埋入土裏容易造成土壤板結,飄在空中會造成“視覺污染”等。為了解決降解難題,不少國家採用“變塑”的辦法,即要求企業在生産塑料袋的過程中添加澱粉、光分解劑等添加劑,使其變為可降解的塑料袋。例如印度、意大利、泰國、愛爾蘭等國家,從2011年起,規定消費者必須使用可降解塑料袋。

  可降解塑料袋採用合成樹脂、聚乙烯等為原料,有生物降解、光降解兩種,分別依靠微生物和太陽光的作用來分解。“一般的可降解塑料袋,生産成本比普通塑料袋高出不少。”位於北京市石景山區的一家正規塑料製品廠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國內已經研發出一種幾天之內就能夠完全降解的新型降解塑料袋,但成本比普通塑料袋高出好幾倍,消費者承受不了,廠家也不願意生産。

  根據國家GB/T21661—2008標準,環保塑料袋要求具有可降解等特性,包括再生料塑料袋和新料塑料袋。據了解,用新料製成的塑料袋,易於回收再利用;通過回收加工廠的邊角廢塑料,經過熔融處理後得到的再生料,也能製成較好的塑料袋。而使用後混雜在一起的各種塑料製品,經過熔融處理後獲得的再生料,一般用來製作凳子、臉盆等塑料製品。

  目前,國內有不少企業聲稱自己生産的是可降解的環保塑料袋,真實情況是怎樣的呢?據介紹,有一些小作坊為了降低成本,往往用再生料、甚至用廢雜料轉化而來的再生料,生産並不具備降解特性的普通塑料袋,以此假冒可降解的環保塑料袋來佔領市場。

  對此,一位業內人士表示,我國不僅要嚴禁超薄塑料袋,也要嚴禁假冒偽劣的可降解塑料袋,這就需要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擴大監管範圍,堵住這個漏洞。

  ④擴容:做好配套服務更重要

  目前,我國“限塑”範圍僅限于商場、超市、集貿市場等,一些醫院、酒店等雖然沒有入圍,也在自行實施“限塑”。前不久,國家有關部門提出將適時擴大執行“限塑令”的商品零售場所範圍,考慮將書店、藥店等納入“限塑”。

  “限塑”擴容計劃,引起人們廣泛關注。有業內人士建議,應該首先解決好現有“限塑”的諸多問題,然後再逐步擴大。在推廣的過程中,應針對不同的“限塑”對象,做好充分的試點工作,做到成熟一個,發展一個。

  家住北京市西城區某大學的李女士認為,“限塑”應該首先擴大到早點鋪、社區小賣部等超薄塑料袋的重災區,這樣既能解決環境問題,也能解決食品安全問題,讓老百姓明顯受益。為了早些上班,李女士經常到附近的早點鋪買早點,總會拎回幾個裝包子、油條的超薄塑料袋。“不知道這些超薄塑料袋是從哪來的,有毒沒毒,但是看到別人都在用,自己也跟著用。真的很擔心,希望有關部門能通過‘限塑’管一管、查一查。”

  家住北京市海淀區牡丹園小區的張先生感慨地説,如果擴容只是以簡單的方式推進,在某些場合就會給人們帶來不必要的困擾。“擴容應該注重人性化,充分考慮消費者需求,否則就會帶來較大的副作用。”前段時間,張先生上小學的女兒因感冒發燒,到小區附近的一家大醫院看病。在藥房拿藥時,止咳糖漿、消炎藥、抗生素、輸液藥堆了一大堆,卻被告知藥房不賣塑料袋,要到掛號大廳購買。張先生只好用廢報紙將藥品兜起,輕手輕腳地捧到掛號大廳。但在掛號大廳的塑料袋銷售櫃臺前,卻沒有看到賣塑料袋的人,據説是買的人不多,售貨員時常不在。由於害怕報紙不結實,張先生和女兒只好把小件藥品裝入衣兜,大件藥品用雙手捧著,小心翼翼地挪到輸液室。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限塑”擴容涉及千家萬戶,既要關注老百姓關心的問題,也要做好配套服務工作,解決好“限塑”帶來的次生問題,這樣才能引導人們積極地參與,收到良好的效果。

  鏈結

  塑料袋通常採用聚乙烯(英文簡稱PE)、聚氯乙烯(英文簡稱PVC)等原料。聚乙烯無毒、無味、無臭,可製成食品塑料袋;聚氯乙烯本身無毒,但加入的添加劑往往對人體有害,製成的塑料袋不適於盛裝食品。

責任編輯:王玉西

熱詞:

  • “限塑”三年
  • 塑料袋
  • 白色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