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評論 >

創新社會管理如何“用網”?(網連中國)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24日 05: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插畫:人民圖片

  2011年是“社會管理創新年”——繼年初為期5天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後,社會管理創新又寫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和“十二五”規劃。

  在互聯網大發展、大繁榮的今天,在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過程中,網絡扮演了一種怎樣的角色?如何善用網絡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用網”時有哪些要注意和警惕的問題?

  日前,100多位海內外專家學者、官員嘉賓齊聚廣東惠州首屆華人網絡論壇,縱論“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社會管理創新”。

  開放心態

  形成“官民互信、互助、平等、合作”

  論壇上,香港鳳凰衛視評論員邱震海拋出一個尖銳的問題:要搞好社會管理,到底是要先收緊互聯網,還是開放互聯網?

  事實上,一些先行城市早就用行動給出了答案。2008年7月7日,一個擬在惠州市紅花湖景區建酒店的紅花湖閱湖山莊項目,公開發佈投資建設招標公告,一時間引發熱議,出於對其破壞生態環境和景區公共性的擔心,95%的人投了“不贊成”票,讓有關部門有了一種“被架在火上烤”的感覺。

  網絡民意滾滾而來,政府如何對待?“給大家一個承諾:沒有經過大多數網友的同意,無限期緩建。”市委書記黃業斌的批示,給市民吃了一顆定心丸。

  憶起三年前這件“網事”,黃業斌至今印象深刻,“網絡不是‘洪水猛獸’,它是民意的‘集散地’、‘風向標’。”隨後,惠州市開通了“惠民在線”等一系列網上傾聽群眾呼聲的新渠道,並據此解決了一大批社會焦點問題。

  搞好社會管理,政府首先要對網絡抱有開放包容的胸襟,這一點,是所有與會者的一致共識。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任劍濤認為有三個理由:首先,互聯網的信息是沒有經過任何修剪的保真信息,因而非常寶貴;第二,開放互聯網有利於集中民智,使社會管理的思路更新穎多元;第三,網絡空間是社會自我管理的真實空間。

  國家行政學院科研部主任許耀桐分析認為,社會管理涉及兩種參與力量:政府和公民。互聯網在兩者之間起到一個互動作用,形成官民互信、互助、平等、合作的關係。越來越多的網民通過網絡表達意見和訴求,以達到參與社會管理的目的。這些變化促使政府社會管理模式的變化,比如黨務、政務、社務公開;同時,政府利用網絡平臺在吸納民意、知曉民情、體現民智方面都有了新的技術手段;很多地方的官員已經接收並逐漸熟悉使用網絡語言和網民進行互動,通過網絡平臺了解民意。

  制度保障

  確保“問了不白問,説了不白説”

  2010年3月25日,廣東河源一網友致信河源“公僕信箱”,反映位於市區沿江東路邁豪國際酒店和河源市農業發展銀行門前的路段,過往行人只能在馬路的機動車道上行走,存在交通隱患。此後不到一週,河源城管部門就出面調查解決,敦促相關單位拆除了綠化帶,恢復了人行通道。

  “我們涵蓋所有地區、部門的1020個‘公僕信箱’,不僅能收信看信,還有一套轉批、辦理、反饋、監督的健全機制。超過7個工作日不處理,亮黃燈;超過60個工作日才辦結,亮紅燈。亮燈數和網友年終打分列入官員考核體系。”河源市委書記陳建華解釋道,“有制度擺在這,誰也不敢把網民反映的問題晾在一邊。”

  “如果説開放考驗的是政府利用網絡創新社會管理的誠心,那麼制度建設考驗的就是政府的能力和水平”,任劍濤説,“這兩年,政府與網民開始‘制度化交流’、‘制度化互動’”。

  怎樣確保政府與網民之間,長期穩定的有效溝通和互動;怎樣確保網絡在社會管理中的作用發揮,不會因領導幹部個人好惡而有所折扣,解決這些問題,政府需要有搭建長效機制的“一對巧手”。

  在網民數量國內居首的廣東,一套“網友反映問題定期集中交辦”的制度模式正在成熟和完善。這始於2009年5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汪洋在廣東省委辦公廳報送的網友留言上批示:建立與網友良性互動機制,通過組織交辦會與有關部門處理網友集中反映的問題。“到目前,我們已經辦了5次交辦會,每年兩次,半年各辦一次,辦結了近百件信訪件。”廣東省委副秘書長王衍詩介紹説。

  “中央在部署加強社會管理的時候,特別強調了創新,利用網絡進行社會管理和協調正是適應時代的一種創新”,人民網前總裁、中國新傳媒聯盟主席何加正表示。

  理性甄別

  防止“頭腦發熱,聽風就是雨”

  2010年8月初,一則名為《女嬰因食用配方奶粉致性早熟》的網帖在各大論壇瘋狂轉載,回帖建起“高樓”,點擊率超過萬餘次,網民紛紛驚呼“太可怕”、“太恐怖”,聖元“早熟門”事件爆發。直到2010年8月15日,衛生部公佈對聖元奶粉的調查結果顯示,湖北3例嬰幼兒單純性乳房早發育與食用聖元優博嬰幼兒乳粉沒有關聯。但這起事件不僅讓聖元損失慘重,而且讓整個國內乳業在三聚氰胺事件後再次遭受重創。

  網絡上眾聲喧嘩,海量的信息中,混雜了大量的無效信息、錯誤信息以及謠言。近年來甚囂塵上的“網絡水軍”、“網絡推手”,更降低了網絡信息的可靠性。正因為如此,政府在利用網絡創新社會管理時,對網絡信息的甄別就顯得格外重要。

  “網民60%多是39歲以下的年輕人,而其他年齡段的人較少,70%在城鎮,鄉村較少;因此目前還不能簡單把‘網意’等同為‘民意’。”王衍詩表示,作為政府來講,一方面要全面準確把握網絡信息,既要認真對待,但也不能“聽風就是雨”。政府如果不上網就會閉目塞聽,如果完全相信網絡意見就會“偏聽則暗”。而網站和網絡社會自身,要公平對待每一位網民。

  惠州市市長李汝求提醒,政府在用網時,一定要採取既開放又理性的態度。“開放也就是通過互聯網,所有的網民意見我們都能聽得到;理性就是對廣大人民群眾或者大多數人能夠接受的意見,我們才去處理,特別是對我們工作中的意見、建議和民生的熱點、難點問題,我們要馬上整改,這樣才會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

  李汝求的觀點,得到了眾多專家的認同。“不能夠片面管制,但也不能聽之任之”,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蔡瑋認為,政府對互聯網上的信息,不僅要有“一雙慧眼”,以理性為標準來細緻甄別;某些時候,還要有對網絡社會的適度管理,引導網民加強責任,實現有序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