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評論 >

鑽賒銷模式的空子 "洋騙子"橫行中國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23日 10:5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瞭望東方週刊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洋騙子"成為義烏這個全球最大小商品市場的頑疾,久治不愈,制度建設年年喊,洋騙子卻愈演愈烈

  《瞭望東方週刊》記者姜智鵬 特約撰稿呂爽 浙江義烏、上海報道

  2011年3月1日,浙江義烏小商品市場經營戶反映MI公司拖欠貨款。義烏警方調查發現,該公司印度籍老闆Zahid Shaikh ,已于2010年10月23日自杭州蕭山機場離境。此時,被該公司拖欠貨款的經營戶已有70家。

  3月9日,優凱國際公司拖欠貨款4個多月未支付,公司業務員失去聯絡。義烏警方發現該公司辦公室大門關閉,空無一人。此時,該公司還在市場上訂貨,很多經營戶仍未發現異常。

  3月16日,國際先鋒公司拖欠大量貨款,無法聯絡。

  3月23日,艾尼斯科公司以各種理由延遲付款,最終失去聯絡。

  3月30日,旺豐進出口有限公司拖欠貨款,失去聯絡。

  4月6日,B.R GLOBLE TRADING CO公司在貨款到期後失去聯絡。

  4月8日,AM C.AL-MINAR.S.I公司拖欠貨款,失去聯絡。

  4月11日,義烏警方調查頂端貿易公司時發現,該公司已拖欠房東數千元水電費,兩名外籍工作人員都持旅遊簽證,分別於5月3日和5月9日到期,公司老闆開始只承認自己是世界之窗貿易公司的老闆。

  開設A公司騙貨,過段時間再改頭換面成B公司的手法,在義烏已屢見不鮮。

  4月19日,義烏經偵調查鑫源進出口有限公司時發現,該公司提供的地址實際上是另一家名為蘇誼的進出口公司。消息公佈後,一些經營戶才取消了與鑫源的訂單。

  這只是義烏小商品市場的小老闆們辛酸故事的一小部分。

  從2003年開始,"洋騙子"開始橫行義烏,成為義烏這個全球最大小商品市場的頑疾,制度建設年年喊,洋騙子卻愈演愈烈。

  2009年,僅被市場經營戶報案,涉嫌詐騙或拖欠貨款老闆逃匿的外貿公司就達159家,涉及貨物價值達4億多人民幣,受害經營戶達3000余家。

  義烏經偵部門向《瞭望東方週刊》提供的數據顯示:近幾年,義烏警方每年受理的涉嫌合同詐騙、外貿詐騙的案件多達100多起,涉及金額在五六千萬元以上,並在以每年30%左右的幅度遞增。

  衝著賒銷模式來的洋騙子

  義烏公安局經偵大隊二中隊指導員龔衛東告訴《瞭望東方週刊》,"洋騙子"增多最直接的原因,是賒賬經營愈演愈烈,買賣雙方信息嚴重不對稱,採購主體不規範,準入門檻過低,案件發生後司法機關調查取證、案件定性、追贓、處置困難,損失很難挽回。

  最重要的就是賒銷模式,即客戶支付少量定金甚至無定金,讓義烏商戶先將貨送到客戶的倉庫,半個月到1個月之後再付款。

  "很多洋騙子是聽説了義烏的賒銷模式,才專門來行騙的,就是看到了這個時間差。"龔衛東説,在他接觸到的案件中,很多"洋騙子"都是在本國身無分文,專門來義烏"淘金"的,而一夜暴富的"成功案例"又吸引了更多的洋騙子。

  浙江澤大律師事務所律師胡鳳林告訴《瞭望東方週刊》,以前的案件中,洋騙子大多是"專業"的,即來義烏就是為了行騙,撈一票就走。最近幾年,"金融危機衝擊下,有些在義烏經營多年的公司也難以為繼,就在最後撤離的時候狠騙一把,更難防備。"

  "2005年之前,我們就呼籲義烏經營戶堅持'30%原則'——商戶至少要向外貿公司收取貨物總價30%的定金。"龔衛東説。

  這就是"洋騙子"的7寸,因為"洋騙子"在騙到貨物之後,只有兩種處理方式,要麼當作倉庫尾貨就地低價銷售,要麼運回本國,但如果支付了30%的定金,"洋騙子"就獲利有限了。

  防不勝防、疲於應付

  看起來,30%原則百利而無一害,但就是無法通行。

  "義烏市場裏,充斥著勞動力密集型産品。産品相似度極高,基本沒有特色。"胡鳳林説,這樣的市場環境導致義烏小商品經營戶間長期處於低級競爭中,要麼降價,要麼就給予客商更長的賬期。

  義烏的小商品經營早已是薄利,價格競爭的空間有限。龔衛東説,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為了爭搶生意,義烏經營戶就在賬期上競爭,"賒賬的金額越來越大,賬期越來越久,隔壁給你1個月賬期是嗎?我給你2個月。"

  金融危機之後,在義烏的外貿公司逃匿事件不斷增多,經偵大隊作為打擊合同詐騙犯罪的主力軍,"防不勝防、疲於應付。"

  義烏公安局經偵大隊大隊長朱金弟對《瞭望東方週刊》説:"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大量的精力都被用來安撫被騙商戶了。

  經常就有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商戶來報案,鬧鬨哄地站在門口。"但大部分情況下,騙子早已離境了,經偵部門此時立案、受理,已經太遲了。

  不少在義烏詐騙後卷貨、卷款外逃的外商,涉及的涉外機構並未到省工商局登記,警方很難收集到證據,無法對案件明確定性。而外商在交易中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等行為的相關證據很難查找,特別是貨物資金的去向很難查清,一旦外商逃到境外,偵破難度更大。

  最好的防騙手法—— 收取30%定金始終無法施行,朱金弟只得退而求其次,建立一個能讓經營戶摸清對方底細的系統。

  預警平臺遇冷

  2009年9月,義烏中國小商品城經濟案件預警及貿易信息採集系統(下簡稱:預警平臺)建立。義烏經營戶只要對合作的公司有懷疑,就可以在這個平臺上申報,由警方對這家公司分析和調查,並在3天內反饋。

  預警平臺負責人、義烏經偵大隊二中隊指導員龔衛東告訴《瞭望東方週刊》,預警平臺最主要的作用是信息匯總和調查,在大量線索中發現蛛絲馬跡。匯總的內容包括外商採購的商品種類、數量、金額;涉及經營戶數量;付款方式、時間和交貨時間。調查則包括採購商的身份、住址、身份證件的核實、簽證有效期、租房信息、出入境信息、貨代公司信息、違法犯罪記錄信息、公司工作人員信息。

  截至2011年1月,義烏經偵通過預警平臺,偵破了16起特大市場合同詐騙案件,刑事拘留了10名犯罪嫌疑人,上網追逃6名,直接為市場經營戶避免和挽回經濟損失達4000多萬元。

  預警平臺並沒有迎來經營戶熱情參與。

  2009年,義烏經偵接到經營戶報案反映騙貨逃匿的公司有62家,但其中有25家,是已經在預警平臺上預警過的。2011年1月5日至24日,不到20天的時間裏,7家外貿公司騙貨逃跑,其中4家公司,是預警平臺很早之前就發佈過預警的。

  龔衛東做了很多貼紙,印上預警平臺網址,挨家挨戶地貼在商戶們的電腦顯示屏上。

  過些日子再去一圈,龔衛東差點氣炸了肺,絕大部分經營戶還是沒有上過預警平臺,"有的説,生意太忙了,沒空。我當時火就上來了,沒空你怎麼還在電腦上打遊戲,看電影呢?"

  "幾個月前,一個洋騙子逃跑了,受騙的商戶有160多家。當時只有1個商戶填報了信息,看到了我們的預警,把貨拉回去了。其實,預警信息就在首頁,上去就能看到,這100多家經營戶就是不看。"龔衛東説。

  "經偵大隊總共31名幹警,實際辦案的只有18個人,2010年,填報的信息有6500多條,光核實過沒有問題,輸入數據庫的就有1600家企業。"龔衛東説。

  為了在短時間內反饋信息,經偵大隊借用了派出所的力量。

  "外國客商有沒有在派出所如實登記備案,有沒有超期居留、非法居留、證件真假等等問題,都委託給派出所。但人家本來就是超負荷運行,有時候,我們著急要核實,又不好意思催得太緊,那種心情外人很難體會。"龔衛東説。

  2010年,龔衛東將預警平臺的日點擊量從2009年的幾百次,提高到了1.7萬次,但和義烏6.2萬商戶的總數相比,無疑還是太少了。

  賭徒心態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還有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義烏營銷服務部總經理金暉。

  2010年,這個設在國際商貿城一期市場東輔樓4樓兩個房間裏的服務部,承保金額為3億元左右,賠付了300萬元,賠付率達100%。

  "經營場地是政府免費提供的,不然,我們都堅持不下去。"金暉告訴《瞭望東方週刊》,儘管2年來賠付了100%,政府還提供一定比例的保費補貼,但義烏的小商戶依然不買賬。

  "2010年,承保金額同比增長了40%,但整個2010年,願意走幾步,來諮詢一下的人,只有1000人次。"

  金暉説,投保的成本平均在投保金額的1%左右,但大部分義烏經營戶的利潤也就在2%到3%左右。"除非生意很大,被騙的風險到了無法承受的程度,不然大部分商戶,還是抱著賭徒心態,就為了這1%的利潤博一把。"

  "小農思想再加上無序的競爭,導致義烏的'前店後廠'完全沒有抱團意識,接到訂單的小心翼翼、遮遮掩掩,搶訂單的完全不講規矩,不講人情。"金暉説,多年的無序經營,導致義烏的小商品市場至今沒有形成現代化的經營理念,科學管理、法律維權的觀念也難普及。

  惡化的市場環境,也給希望建立自有品牌,採用現代經營方式的嘗試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大學畢業後子承父業的王皓告訴《瞭望東方週刊》,産業水平低下和市場無序競爭已形成了惡性循環,這是義烏賒銷模式難以改變的根源。

  再無人追債

  跨國追債,對義烏經營戶來説,更早已是個日漸遙遠的歷史。

  過去幾年,胡鳳林還接受過幾次跨國追債的委託,但基本都沒有成功過,"現在基本沒人再想去追債了。"胡鳳林説,這其中原因複雜。

  "案件普遍都是受騙商戶人數多,單人的金額少,人一多,意見就難統一,有些人就怕到國外追債,錢沒追回來,又扔進去一筆;有的經營戶自己和外商聯絡上了,外商一旦承諾給錢,經營戶反而不敢逼急了,結果一拖再拖,時間一旦超過2年,再採取別的措施也沒用了。"

  另外,目前的"洋騙子"主要來自於第三世界國家。"這些國家本身的法制也不健全,即使找過去,也很難得到該國很好的配合,中國的領事館,也不方便直接干預經濟糾紛。"

  義烏經營戶自身也有很大的責任。

  早幾年,國外還有專門的商賬追討公司,專門替義烏的經營戶提供追債服務。"他們在各個國家都有合作機構,成功之後再按總金額的20%到50%收費。"問題是,"幾乎所有來諮詢的小商戶,都沒有正規合同。有的訂貨單上,都沒有對方的簽名。即便通過法律維權,證據上也不規範齊全。"

  洋騙子不是義烏"特産"。

  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教授沈國兵告訴《瞭望東方週刊》,洋騙子已經滲透到中國各地、各個行業,"只是被詐騙的方式和手段不同而已。"

  沈國兵説,目前,除了針對小商品出口行業外,洋騙子在中國最常採用的方式還包括利用信息不對稱以及中國企業對銀行信譽的輕易信任心理,利用假信用證、假銀行匯票、假資信證明詐騙;利用中資企業急於出口創匯的心理,以放長線釣大魚式進行詐騙。

  還有洋騙子甚至會利用中國地方政府吸引FDI的急切心理,進行合資前期費用的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