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評論 >

教授也自殺 韓國"清華"連環自殺事件幕後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23日 10: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瞭望東方週刊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有媒體直言不諱地批評説,徐校長為了他的"世界第一"的目標,把學生當成了學習機器,"過分重視學業一邊倒的'精英教育'",而在人性教育方面明顯不足

  不久前,韓國最著名的理工科大學、地位相當於韓國"清華大學"的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接連發生四名大學生和一名教授自殺事件,震動了整個韓國。

  儘管死因各不相同,但韓國輿論普遍將此歸咎於該校校長徐南杓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指出過度競爭和學業壓力是導致連環自殺事件的根本原因。

  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韓國經濟發展很快,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但韓國教育卻沒有取得與經濟成就相匹配的地位:無人問津諾貝爾獎,大學鮮少進入國際大學排名前100位。

  KAIST是韓國最著名的研究型大學,幾乎囊括了韓國各地每年高考的理工科狀元,國家也不惜投入重金,考入該校的學生都可享受全額獎學金。在韓國,KAIST就是"天之驕子"的同義詞。

  但即使是這樣的頂尖大學,在國際大學排名中仍默默無聞,這一點讓驕傲的韓國人一直耿耿於懷,決心推行改革。而故事正要從這裡説起。

  徐氏教育改革之五帖"猛藥"

  為提升KAIST在國際大學排名中的地位,藉以給韓國大學改革提供一個範本,韓國政府積極支持KAIST朝國際化、先進化方向改革。早在2003年前後,就曾聘請過一位接近於獲諾貝爾獎水平的美國學者出任校長,但因為"水土不服",效果並不好。

  2006年7月起,KAIST聘請了自高中就在美國留學、在麻省理工大學(MIT)獲得博士學位的韓國人徐南杓回國出任校長。徐南杓本人曾任MIT機械系主任及美國科學財團副總裁,不但有學術專長,對教學和管理也很有經驗。

  徐南杓決心以美國MIT作為韓國KAIST的改革藍本。他認為,如果與世界一流大學相比,韓國人引人為豪的KAIST的教育科研環境只能説是慘不忍睹--- KAIST學生總人數為MIT的70%,但教授人數和預算分別只有後者40%和20%。

  於是,他一上任,就制訂了"將KAIST辦成世界頂級大學"的目標,提出"學習的學生、研究的教授"這一口號,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首先,強化學生英語水平。除了韓國歷史和韓國語外,所有課程實行全英語授課。

  其次,不拘一格選錄人才。以前KAIST都是從全國重點理科高中招收高考高分學生。徐南杓決定,從2010年起,要求招生人員從全國注意選拔雖非重點高中畢業、但確有專長個性的人才入校。

  第三,學費等級繳納制。KAIST是國立大學,由國家財政全額撥款,學生在校四年可以享受全額獎學金,不用交學費。對此徐南杓認為,"無償教育"並不可取,會導致學生怠慢學業。他規定,如果學生的平均學分達不到3.0分(滿分為4.3)或者未能按時完成學業、在校期間超過9學期,必須繳納部分學費。

  如此一來,每年有大約10%~20%的學生達不到目標學分,被迫繳納學費。在最壞的情況下,成績不達標的學生每學期最多要支付750萬韓元(約合人民幣4.5萬元)的高額學費。

  第四,嚴進嚴出。韓國大學與中國情況非常類似:即"嚴進寬出",學生為考入名牌大學競爭異常激烈,但只要進去了,極少有畢不了業的。

  徐南杓任校長後,規定KAIST學生考試不及格再經補考後仍有三門課未過關的,就要令其退學。

  第五,加強教授任期審查,旨在打破教授鐵飯碗和終身制。在韓國大學,只要當上了教授,基本上就是終身的。KAIST此舉一下子破除了"教授=退休保障"的社會共識。在2007年9月的任期審查中,35名教授申請者有15名被淘汰。

  巨大壓力導致"愛迪生型人才"隕落

  應該承認,徐南杓改革推行以來,確實為KAIST帶來了新氣象和數據上的明顯進步。KAIST在英國《泰晤士報》和大學評價機構QS2009年10月公佈的世界大學排名中,名列工學和信息技術領域(IT)世界第21名,這是韓國大學在國際排名的最好成績。在2010年英國《泰晤士報》發表的全球前100所理工大學中,KAIST列第37位。KAIST的專利申請件數也達733件,在韓國大學中位列最多。

  但與此同時,改革措施帶來的副作用也是巨大的。

  8年前,筆者曾在韓國某大學講學一年,知道韓國大學生的英語讀寫水平並不低,但聽説能力比較差。即使在頂尖大學,全英語授課對學生和老師都是很難辦到的。

  今年KAIST剛剛有學生自殺,就有人在校內公告欄上寫道:"英語授課只是在單方面傳達,教授與學生無法溝通。"還有學生説:"難道徐校長真的認為MIT用英語授課,我們因此也要用英語授課嗎?"

  KAIST以前招收的都是理科重點高中的優才生,近年"不拘一格選人才"後,有一個畢業于文科高中但對研製機器人有特殊偏好的學生被特招進去。但他數理化基礎知識差,微積分課挂科,更無法適應全英語授課,在重視"面子"的韓國社會,他覺得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來,於是選擇了自殺的不歸路。韓國媒體悲嘆:一個"愛迪生型人才"隕落了!

  此外,不少學生還強烈要求廢除懲罰性的"學費等級交納制度"---三科補考不及格就要退學,是這些天之驕子想來就頭痛的噩夢。

  "終身教授"審批難度增加,也被指加重了教授的心理負擔。繼四位大學生自殺後不久,還是在KAIST,一名教授也于重重壓力下自殺了。

  校長的錯,還是學生的錯

  其實,大學生自殺在韓國並不算新鮮事。一份統計數據顯示,不只是KAIST,韓國最著名的綜合性大學國立首爾大學平均每年也有1~5名學生死於自殺,僅在2010年就有5名學生自殺身亡。

  而整個韓國已成為一個"高自殺率國家"。韓國是富國俱樂部經合組織(OECD)30個成員國中自殺率最高的國家,近年來,上至前總統盧武鉉這樣的政要,再到演藝圈明星、學術科技名流、商界巨子等紛紛走向了自殺的不歸路。

  但KAIST由於久負盛名而更受關注,校長徐南杓因為連環自殺事件也被推上了風口浪尖。有媒體直言不諱地批評説,徐校長為了他的"世界第一"的目標,把學生當成了學習機器,"過分重視學業一邊倒的'精英教育'",而在人性教育方面明顯不足。

  更多的輿論則大力抨擊"學費等級繳納制度",認為有必要進行公開討論---把成績和學費相聯絡的制度究竟是否妥當?

  當然,也有輿論指出,學生和教授本身心理的脆弱也是重要原因。現在的學生因為富裕的成長環境和父母過多的保護,缺乏堅韌的毅力。而同樣作為科學領域精英的KAIST教授稍微遭受挫折就走上不歸路,恐怕也不能全怪在校長頭上。

  面對連環自殺,徐南杓校長的改革是否應該繼續下去?韓國國內還在爭論不休。但減輕改革力度的措施已經在討論中了:把需要繳納學費的最低學分標準從3.0分降至2.5分;考慮增加學生的選課權、縮減英語授課範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