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評論 >

瑞金這塊地方(黨旗禮讚)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21日 05: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中國共産黨建黨90週年

  瑞金是一個最易激發懷想和思考的地方。上世紀30年代,中國共産黨及其領導的紅軍,在這裡建立了政權,在一座座石山一個個鄉村一片片水田,留下抹不掉的印跡。

  瑞金是個吉祥的名字。唐朝時因境內象湖鎮淘金場置監,相傳“置監時有航浮于水面,色如黃金,人目為瑞”,又“其地嘗掘土得金”,遂以“瑞金”命名。它位於江西南端贛、閩、粵三省邊緣,向來有“豫章屏障,百越門戶”之稱,是氣候溫和、土壤肥沃、資源豐饒之區,也是有險可守、進退自如、便於遊擊的軍事之地。

  他們與祥瑞之地結合起來,就是人傑地靈;他們把雄心與智慧凝成巨大的力量,在這片紅土地上將燎原星火點燃成光照天宇和大地的熊熊烈焰,掀動翻江倒海、震驚中國和世界的洪濤巨瀾。如今,這裡保存的180多處遺址和紀念建築,1萬多件文物,就是烈火和洪濤逝去後閃耀熠熠光彩的留痕。

  葉坪革命舊址群,位於瑞金城東6公里的葉坪村。身穿紅軍服、頭戴八角帽的女講解員説,這裡最早為葉姓人擇坪定居,故稱葉坪,後為謝姓取代,村名未改,所修祠堂則叫謝氏宗祠。1931年9月28日,毛澤東、朱德、項英、任弼時等率紅一方面軍總部和中共蘇區中央局住進葉坪。1個多月後的11月7日,在謝氏宗祠召開了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宣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成立,並制訂了憲法大綱、土地法、勞動法、經濟政策等法律法令。由此,在中國大地上出現了與國民黨政權相抗衡的共産黨政權。

  走進會場即謝氏宗祠,還可以看到昔日容貌。這是一座磚木結構、兩進三間的建築,正面主席臺上,橫幅是“全世界無産者聯合起來”,下面懸挂一面旗幟,旗上是一枚五角星、交叉的鐮刀錘子,旗的兩邊是馬克思、列寧畫像,臺上是三張長條桌。當年就是在這臺上,項英致開幕詞,毛澤東作政治報告,朱德作軍事報告,大廳裏一排排相連的長凳上,坐著領導人和普通代表。如今的大廳兩邊,是15個小房間。講解員説,這是會後用木板隔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各部的辦公室兼部長臥室。各房間的門邊都挂著一塊木牌,有軍事、外交、勞動、司法,幾乎包括了一個國家政權的所有職能部門,現在國家和政府各部門,多能在這裡找到相應的機構,因此人們説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雛形。

  就是北京的天安門廣場,也能在瑞金找到相應的地方,即葉坪廣場,也稱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廣場。它的主席臺原為竹木結構,後改為磚木結構。左前方的公略亭,右前方的博生堡,分別為紀念第三次和第四次反“圍剿”戰爭中犧牲的黃公略、趙博生而修築的。亭、堡之間的紅軍烈士紀念塔,形如直立的炮彈,塔前綠色草坪上,用煤渣鋪成的“踏著先烈血跡前進”八個大字,從紀念塔延伸到主席臺前。我曾聽康克清、曾志老大姐説過,他們不是正式代表,和吳仲廉、彭儒、錢希鈞等大姐們作為工作人員參加會議,目睹了開幕式的盛況。她們説那天晴空萬里,陽光普照,帶著寒意的風也顯得暖和。在嘹亮的軍號和鞭炮聲中,一隊隊身穿灰軍衣、頭戴八角帽、打著灰綁腿的紅軍戰士,雄赳赳地走過主席臺前。王震將軍曾對我説,他率領的代表團沒能趕上開幕式,會議期間接受李伯釗大姐採訪及看她跳俄羅斯水兵舞的情景。可見其時的聲勢浩大,人們熱烈高漲的情緒。

  蔣介石實行的是一黨專政的獨裁統治,他絕不能容許共産黨政權存在。這次大會之後,他派出更多軍隊對江西根據地進行“圍剿”,不斷轟炸葉坪。如今的院中,還有幾棵老樟樹傷痕纍纍,據説就是當時轟炸留下的。因此,一年後的1933年4月,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中共蘇區中央局等領導機關,便不得不由葉坪村搬到了沙洲壩。

  沙洲壩位於瑞金西5公里處,是當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中央人民委員會的駐地,原先都是祠堂。緊鄰的中共中央局、少共中央局、總工會執行局等單位的駐地,此前均為私宅。這些灰瓦白墻、典型的南方建築,都被作為紀念地保存了下來。

  距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局及中央人民委員會舊址百米遠的地方,就是有名的“紅井”。1933年9月,毛澤東看到當地人民吃水困難,便帶領中央政府工作人員和群眾挖了這口井。它的故事曾編入小學的語文課本,為一代又一代人所熟悉。我們來到井邊,看到直徑1.7米的井口,卵石砌的井壁和旁邊豎立的石碑,碑上的字是“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井邊放有一個吊桶、兩把木勺,專供來人飲喝井中之水所用。

  沙洲壩西邊不遠的烏石垅村,是當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所在地。走近它,首先看到一棵高大的老樟樹,婆娑的枝葉如同巨大的綠色華蓋。注目老樟樹,我仿佛看到一個畫面:難得閒暇的一天,朱德坐在這樟樹下補軍帽,康克清要幫他補,他堅決不讓。正好紅軍大學的兩個學員經過這裡,要將自己的軍帽送給朱德,朱德婉言謝絕了。紅軍大學學員走後,康克清告訴朱德,她把他們結婚時的兩枚戒指捐獻了。朱德讚揚康克清做得對,説他還有一筆鉅款存在國民黨的銀行裏,那就是蔣介石懸賞他人頭的錢,大約已升到20多萬了。這是我曾聽康克清大姐講的故事。

  老樟樹半遮著的一棟二進三間土木結構主樓及左側披舍,別看十分窄小,當年可是共産黨軍隊的最高統帥部和指揮機關,負責籌劃、調動、指揮紅軍的作戰。

  總政治部在不遠處的一個獨立小院,總政治部主任王稼祥、代主任顧作霖、副主任賀昌、楊尚昆、袁國平、秘書長肖向榮、鄧小平以及組織部、宣傳部等,均各是一間小屋,既辦公又吃住。紅軍的機關報《紅星報》社也在這裡的一間小屋內。它是1931年12月11日創刊的,鄧小平、陸定一先後任主編。創刊號的“見面話”中説,它的使命是加強紅軍政治工作,提高紅軍政治文化水平,實現中共蘇區代表大會的決議,使紅軍成為鐵軍。它在此出版了近三年時間。在這個十余平方米的房間裏,有兩張很小的木桌,上面擺放著蠟板、油印機,墻邊的櫥櫃裏有幾張當時的《紅星報》,上面刊登著戰鬥、擴紅等消息,雖然紙張發黃,但字跡清晰。真的很難想象當時的編輯們是如何採訪、如何編輯、如何刻印的。看著它,讓人情不自禁地想到如今寬敞編輯部裏的現代設施、飛轉的印刷機。

  就是在這個地方,當年的中革軍委和所屬的總參、總政、總後的機關,組織、指揮部隊,反對國民黨軍的“圍剿”,進行著奪取政權的鬥爭。

  徜徉在葉坪、沙洲壩革命舊址群,我的思緒總是如潮水翻涌,從過去到現在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