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評論 >

第二屆中德媒體論壇側記:在討論與交鋒中增進了解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21日 04: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第二屆中德媒體論壇5月17日至20日在德國首都柏林舉行。繼去年5月在中國上海舉行首次論壇後,20位中德主流媒體負責人再次聚首,圍繞本屆論壇的主題——“中歐關係的未來”進行了坦誠交流。

  論壇由環球時報社和德國博世基金會聯合主辦。本屆論壇的議題包括“數字化中國與世界”、“當前世界經濟危機及其影響”、“中東動蕩與世界能源安全”和“2020年的中國與歐洲”。人民日報社社長張研農就“數字化中國與世界”這一議題發表了主旨演講,強調公信力和社會責任感應該是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共同價值觀。

  德國《日報》總編輯因內斯普爾説,中國的發展並不意味著歐洲的衰落,中國的發展會給歐洲帶來新的機遇。北京日報社社長梅寧華認為,中國的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已經並將繼續惠及全世界。

  德國《世界報》出版人托馬斯史密德説,與中國相比,德國的決策過程慢,經常出現議而不決的現象。《中國青年報》總編輯陳小川則指出,決策能力是中國的優勢,但中國也應該向德國學習決策的謹慎性和科學性。他舉例説,中國有5000年曆史,但50年以上的建築不多,值得反思。

  在談到經濟危機時,北德廣播電視臺總編輯安德雷亞斯奇可維茲認為,中國是應對國際金融和經濟危機最成功的國家,中德兩國有很多可以相互學習的地方。新華社歐洲總分社社長劉江認為,德國在歐洲各國中擺脫危機的情況最好,中德雙方應聯合起來,爭取在國際大宗商品的定價和建立國際金融新秩序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與會代表既有熱烈的討論,也不乏激烈的交鋒。德國媒體人問及中國互聯網的開放性,並認為中國媒體對中東、北非局勢劇變的報道不充分。中方參會者用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了回應。《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介紹説,該報經常在頭版頭條報道中東、北非的動蕩,並就此次動蕩的性質發表各種不同觀點。他認為,這些年來,不僅中國社會在變化,中國媒體也在變化,在不斷推動中國社會進步,而一些歐美媒體缺乏對當今社會和世界變化趨勢的反思和思考,一味固守西方的既得利益,還不能客觀地看待中國媒體。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副總編輯馬為公指出,中東、北非局勢劇變有深刻的經濟、宗教、部族衝突等背景。

  中央電視臺主持人白岩松説,柏林的特殊歷史告訴人們,寬容和包容造就了這座城市的今天,但現在的柏林也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國還遠不完美,但她幾十年來一直行進在進步的大路上。

  陳小川説,在中國發表不同意見的渠道越來越多,而德方對中國的報道並非都符合新聞的專業標準。中國新聞社社長劉北憲認為,雙方應該學會相互尊重,不應該用既有的思維定勢看待對方。新浪網總編輯陳彤指出,一些西方媒體因報道不實,其公信力在中國網民心目中下降,是客觀事實。上海文廣傳媒集團總裁黎瑞剛以其在西方的工作經歷指出,一些西方媒體常常因為集團利益和商業利益不能真實客觀地報道中國。與會中德雙方代表均表示贊同,作為媒體人應該用新聞專業的尺子來衡量彼此的報道。

  雙方對媒體責任進行了探討,都認為自己的工作有需要改進的方面。德新社總編輯沃爾夫岡布什納表示,聽了中國媒體人的介紹後,了解到中國媒體也是很有批評精神的。

  博世基金會管理董事會成員漢姆女士表示,對於德中關係來説,最重要的是平等、坦誠和持續對話,其中,兩國媒體高層之間的定期對話尤為重要,“我堅信,中德媒體論壇是避免和消除誤會的良好途徑。”

  92歲的德國前總理、德高望重的政治家施密特作為特邀嘉賓與會。他讚賞中德媒體論壇發揮了增進兩國人民相互了解的作用,表示“論壇應定期舉行,至少一年一次”。

  德國總統武爾夫在會議結束時會晤了與會代表。他表示,中德媒體間的交流是“值得和有意義的”,希望雙方媒體採取開放的心態,不要傳播偏見,而是促進了解,促進能源、生態等世界性問題的共同解決。

  (本報柏林5月20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