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評論 >

《瞭望》評論:日本對東亞合作的矛盾心態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21日 04:0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瞭望新聞週刊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文/霍建崗

  5月21日,中日韓首腦定於日本東京舉行為期兩天的峰會。據悉,峰會議題將主要集中在防災對策,中日韓三方將就災害發生時派遣緊急救援隊及提供支援物資系統的建立、加強信息共享機制等問題進行討論。

  本次峰會的召開是在日本“311”大地震兩個多月之後,防災議題理所當然成為峰會的重要內容。以此次福島核危機為例,災害的影響早已超出日本國界,不僅核泄漏會影響周邊的生態環境安全,地震與核危機的後續效應也會對地區乃至世界經濟造成不小的震動。構建防災救災體系,以盡最大可能減少災害損失,同時在發生災害後也可在最短時間內作出最佳反應。

  中國一直強調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同時著力幫助其他國家與地區共同抵禦災害的威脅。日本也鼓吹“亞洲防災體系”,2007年就職的福田康夫與2009年上臺的鳩山由紀夫都將此設為主打政策之一。不過日本的意圖是利用自身在技術、防災能力方面的“優勢”,擴大在亞洲的影響力,説到與中韓等鄰國合作,有點意興闌珊。

  “311”地震、海嘯、核泄漏三合一災難,暴露出日本在防災救災方面的諸多弱點。特別是在核危機的防範與處理上,日本的做法可謂與其“防災救災大國”的身份完全不符。防海嘯措施失靈,對外信息發佈不透明,應對核泄漏屢屢“慢半拍”。而且,日本還拒絕韓國、俄羅斯等國核問題專家介入核危機,拒絕信息共享,這不僅導致外界猜疑增加,也錯過了解決危機的重要時機。

  日本似乎認識到了地區合作的重要性,據日本媒體報道,三國首腦會議有望發表聯合聲明,內容包括:構築信息共享系統,若中日韓三國中任何一國發生核電事故,該國應把事故情況和相關應對措施立即通報給其他國家;定期召開專家會議,就核電站安全管理以及有關放射性物質的食品安全標準等進行討論,等等。

  災後,中日韓在諸多方面實現了合作救災,中國向日本無償提供汽油與柴油,韓國援助液化天然氣;為平息核泄漏事故,韓國還向日方援助了50多噸硼酸。在地震後的一小段時間內,東北亞關係也確乎出現了“小陽春”局面,無論是中日還是日韓關係,矛盾與衝突一下子都偃旗息鼓了。有評論樂觀認為,此次震災可能促成東亞合作新局面的形成。

  然而,3月底,日本文部科學省在教科書問題上“不合時宜”地強調對釣魚島、竹島(韓國稱獨島)的所謂主權,致使領土之爭再起。在救災過程中,美國深度介入,航母、海軍陸戰隊直接進入災區,對日開展“朋友作戰”,美國軍方認為,這是日美同盟聯合行動的一次卓有成效的演習。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日本拒絕中國軍方醫療船參與救災;4月6日日本防衛研究所發佈《中國軍事動向報告》,強調中國威脅;最近《産經新聞》又爆出日本軍方已擬定“中國奪取釣魚島”時日方的應對方案。

  很明顯,災後東北亞並未出現多方所希望的“合作共贏”局面,日本文部科學省、防衛省與自衛隊在領土、安全問題上,屢屢對外釋放不友好的信息。但同時菅直人在各國媒體發佈廣告感謝對日本震災的支援,還一再表示重視日中與日韓關係。日本對外發出的信息顯得非常混亂,甚至可以説是“精神分裂”,讓外界無法知曉日方的真正意圖是什麼,到底是要對抗還是要合作?

  之所以如此,問題還是出在菅政權本身,前首相福田康夫曾提出“日美同盟與亞洲外交共鳴”、鳩山由紀夫則有“東亞共同體”外交,言簡意賅,有利於內外充分了解日本最高層的意圖,從而對其行為作出相對準確的判斷。而菅直人上臺將近一年,對亞洲根本沒有一個成形的方案,尤其是對中國政策,一直是“走走看看”,投機的成分較重,關係好的時候不用心珍惜,關係不好的時候又急著想改善。日本的中央省廳(各部委)歷來有很大的權限,當最高層在政策方向上無法提供指導時,他們當然更願意“自行其是”,從而使日本政府的言行出現錯位。

  同時,菅直人對政權的控制力出了問題。文部科學省與防衛省有自己的部門利益,在首相相對較“弱”時,他們就會極力主張自己的利益,蠶食本來應由首相掌控的部分權力。比如防衛省和自衛隊渲染中國威脅,不僅可以獲得國內強硬輿論的喝彩,也能為其增加預算提供藉口,同時又可借輿論來要挾首相,迫使首相支持,至少是不反對其行為。

  因此,就東北亞局勢而言,日本似乎總是一個“主動者”,當它表現出非理性的強硬時,就成為“麻煩的製造者”,如小泉時期及去年的9月至11月;而當它表現出願意合作的態度時,則能促進東北亞中日韓合作。

  在對華問題上,現在日本國內多數人似乎認為,經濟等所謂的“軟議題”不得不依靠中國,與中國合作。但是在安全上,必須要防備中國,要強化與美國的同盟。或許這次中日韓峰會將討論放在救災議題上,日本很有一部分人説不定打的就是這個主意。

  東亞要合作互利,這是大勢所趨。日本政府,無論是民主黨政權還是自民黨政權,應拋棄經濟與救災等合作可以與安全上的矛盾相分離的幻想。救災、核危機處理上的合作當然是可行的項目,但是如果沒有政治與安全的互信,合作能否順利進行值得懷疑,“左右逢源”只能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空想。□

  (作者單位: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日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