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評論 >

著名港産民俗長洲太平清醮紅紅火火 非遺也可以很年輕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20日 05: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太平清醮活動中,小朋友在參加飄色巡遊。

  人民圖片

  核心提示

  一提到“非遺”,人們便自然將其與“瀕危”、“保護”等字眼聯絡在一起。但在香港這個現代大都市,一項源於清末、正在申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民俗活動——長洲太平清醮,不但運作良好,而且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參與。探究長洲太平清醮熱鬧背後的“門道”,或許能對正在苦覓出路的“非遺”們有所啟示。

  5月18日,香港長洲鄉事委員會主席翁志明拿到今年太平清醮的初步財務報告,扣除各項開支後,稍有盈餘。

  一年一度的長洲太平清醮近日落下帷幕,節日期間,雖然烈日高照、熱氣逼人,但據警方統計,共有6萬人次登臨長洲,參與這場盛會。

  “吸引的人一年比一年多,而且年輕人居多。”翁志明説。

  財政無虞,引力日增,又正在申請國家級“非遺”,紅火的太平清醮,已經成為香港保留傳統習俗的典範。這項活動是如何運作的?其背後有沒有不為人知的隱憂?本報記者到長洲進行了探訪。

  麵包變膠包、竹架變鋼架、鴿子變螃蟹

  靠變化延續文化

  長洲太平清醮源於清末,是每年農曆四月間,在香港離島長洲島舉行的一組傳統的民間祈福消災活動。搶包山是太平清醮的高潮,在農曆四月初八晚上舉行。看過動畫片《麥兜故事》的人一定熟悉這項運動。在片中,麥兜小朋友要求把這項活動列入亞運會比賽項目。

  比賽時,參加者需以最短時間爬上由竹子搭成、挂滿平安包的包山,搶得最多平安包者勝。

  不過,假如一個清末民初的長洲搶包山好手,“穿越”到現在的長洲北帝廟前,他可能對這項活動有些陌生——為了環保,包子已經由真的包子換成了塑料包;為了安全,包山加了鋼架加固;也是為了安全,選手身上多了安全繩,而且由原來不限參賽人數變為限制人數參加。此外,搶包山的選手,也已經不再限制于長洲居民,還在最後參加決賽的12名選手中,預留3位給在初賽時速度最快的女選手。

  安全方面的改變,是因為1978年發生的包山倒塌意外事故,造成多人受傷,政府下令活動停辦。直到2005年,在當地居民的要求下,特區政府康文署提出,由機電工程署檢驗、在有安全措施及配套的情況下再次舉辦搶包山。

  飄色巡遊是太平清醮的另一項重頭戲。由小孩裝扮成的古今人物,站在附有支架的手推花車上,每輛花車都有一個獨立的故事主題,巡遊隊伍穿梭長洲大小街道。與時俱進、內容常新是飄色巡遊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今年的飄色巡遊中,既有反映香港向市民派發6000元的“財神派錢”、諷刺日本核危機期間香港市民搶購食鹽的“盲搶鹽”,還有小朋友扮成日本娃娃,為日本祈福。

  其他一些活動也發生了改變。比如放生,以前用鴿子,因為禽流感,現在改為放生螃蟹了。以前為活動籌款僅限于長洲,現在範圍已經擴展到香港市區。以前活動要求齋戒三天,連島上的麥當勞也只賣素食,現在這一規矩也已打破。

  靠變化,太平清醮活了下來,還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今年飄色巡遊吸引了幾萬人涌入長洲,進入場地看搶包山的觀眾有1650人,在場外圍觀的更是不計其數。”翁志明説。

  政府支持、社團參與、居民捐款

  靠多方投入確保資金

  像太平清醮這樣的節慶類傳統習俗,要保留,首先要過財政關。不少地方的傳統節慶項目日漸式微,便是因為場地、人工費用高漲,而無力繼續舉辦。更有一些地方,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傳統項目成為發展經濟的手段,而失去其文化內涵。

  長洲太平清醮每年耗資110萬到120萬港幣,而且全部免費開放,不會有任何直接收入,那麼,它的資金如何解決呢?

  “政府支持、社團參與、居民捐款”是長洲太平清醮化解財政難題的辦法。整個搶包山活動,由康文署舉辦,長洲協辦,不需要花一分錢。太平清醮活動,離島區議會及賽馬會會捐助較大數額,此外,還有一些啤酒廠、輪船公司、酒店等商家提供的贊助。

  長洲太平清醮的組織機構——香港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也是募集資金的重要機構。加入值理會有捐款要求,聘請的名譽會長等,也都要捐款。而值理會的領袖——總理、副總理,也是在繳納800港幣成為委員後,通過在北帝廟前舉行的杯卜(一種抽籤形式)産生。

  長洲當地居民的捐款也是重要的資金來源,金額沒有限制,從幾百元到幾千元都有。翁志明説,“這是互利雙贏的,因為節日期間,長洲的旅遊也受惠,所以大家捐款很踴躍。”

  活動的開支主要包括搭建包山、請戲團唱戲、請道士祭祀、宣傳等。而參加巡遊的隊伍、社團自行籌措,值理會只給每個社團少量補貼。

  這種政府、社團、企業、居民多方支持的籌款方式,讓長洲太平清醮保持了財務獨立,既保證了延續性,擴大了影響力,又避免成為商業附庸。

  埋下情感種子,讓更多人了解民俗來源

  靠參與延續傳統

  不過,在收穫掌聲的同時,太平清醮也面臨不少批評。以革新後的“搶包山”為例,就有人認為,這已是一項競技體育,參加者都是職業選手,民眾由參與者變成觀望者,活動喪失了民間傳統的意義。

  翁志明在長洲長大,從小就給擅長扎包山的父親做幫手。他説,為了維護傳統,已經做出不少努力。比如,在北帝廟前的廣場上,還有3個用真包子做成的包山。但是不會安排搶,而是在搶包山舉行的同時,把包子拆下來,于翌日早上,由香港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派發給市民。

  “世界在變,香港在變,長洲也必須有改變。”翁志明説,基本的傳統要保留,但也要因應外界變化。“如果我們還不改變,當地居民收入不夠,人都出去了,這個傳統就會慢慢消失。”

  不過,“節慶味道淡了”是島上居民的普遍感受。翁志明回憶説,小時候感覺太平清醮比春節還重要。因為要吃素,全家會大掃除,把廚房洗乾淨,還把床板抬到海邊洗,每個人都非常投入,氣氛比現在高漲。

  “最熱鬧的時候,沙灘上都睡滿了人。那時候,來長洲的人,就不回香港了,直接在沙灘上睡覺。”現在有了度假屋、交通也方便了,已經不會有人在沙灘上睡覺,自然缺少了那份熱熱鬧鬧的感覺。

  以前長洲有不少扎包山的能手,但因為一年只有一次一顯身手的機會,還要靠另外的工作謀生,漸漸地,掌握這門手藝的人越來越少。現在,全長洲只有陳林、陳金源兩父子會扎包山。

  太平清醮帶給長洲人歸屬感。因為從小就參與,小時候都在飄色巡遊的支架上站過,對太平清醮有一份抹不去的感情。每逢太平清醮,外出打工的長洲人,都會推掉工作回來參加。

  翁志明説,要讓這項傳統延續下去,參與是最重要的。小朋友參加飄色巡遊,很辛苦,但這種付出能在他心中埋下了傳統的種子,會延續一生。

  以往,人們注重太平清醮中超度亡魂、拜祭神仙,帶著一顆虔誠的心來參加活動。現在更多的人只是來湊熱鬧,並不清楚太平清醮的歷史和文化底蘊。翁志明認為,這會損害這項傳統。

  現在,太平清醮已經被提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長洲居民希望申請成功能給活動帶來一些資助,並舉辦一些課程,讓更多的人知道它的來源,有興趣學習包山製作,喜歡飄色巡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