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評論 >

服務能力就是執政能力——走進城市基層黨組織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20日 04:5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服務能力就是執政能力(人民觀察走進基層黨組織)

——走進城市基層黨組織

  越來越多的“單位人”轉為“社會人”進入社區;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住宅高樓雨後春筍般崛起,有的一棟樓的住戶比一個村還多,一個社區比一個鄉鎮的人口還多。

  面對新形勢新挑戰,城市基層黨組織如何增強滲透力與影響力,實現對新經濟組織、新的人口聚集區的有效覆蓋?如何轉變工作與管理方式,提高自身整合資源的能力、組織動員的能力,實現凝聚力全覆蓋?近日,本報記者在上海、天津、重慶、江蘇、廣東、廣西、江蘇、貴州等地進行了調研。

  無論社區怎樣變化,黨組織總是聚合各方力量與資源的旗幟

  “三緣”黨支部是重慶市巴南區魚洞街道化龍橋社區創新黨組織設置模式的代表。按照黨員興趣愛好相同相近、從事職業相同相似、居住地點相近相鄰的原則,化龍橋社區建立了“趣緣、業緣、地緣”黨組織,黨員以填寫意願表方式選擇黨組織,以無候選人直選方式選出“三緣”黨支部委員。社區黨委書記蔣惠介紹,社區共有382名黨員,目前已組建“三緣”黨支部15個,其中“趣緣”黨支部9個、“業緣”黨支部4個、“地緣”黨支部2個,實現了社區全覆蓋和黨員全包含。

  化龍橋社區黨委“太極拳趣緣”支部書記鄭孝元説,各“趣緣”支部不僅發揮特長組織群眾開展文體活動,還利用活動契機做群眾工作,了解群眾困難,幫助協調解決。“棋藝趣緣”黨支部張有寬在活動中了解到某小區沒有物管給群眾帶來不便,便&&成立了業主委員會,先後17次到有關部門辦手續,終於解決了居民反映的問題。

  “拓面提質”,這是各地“趕考”城市基層黨建中閃現的高頻詞。

  比起以前的火車頭式&&人,上海市寶山區友誼路街道寶林五村社區黨支部書記郭長春自喻“動車組”書記,“每個黨員、每個部門的能量都釋放出來,才能充分帶動群眾合力向前。”她利用小區共建單位多的特點,通過黨建聯建,有效整合社區資源,幫助居民解決了一些長期存在的難題。

  中山路是無錫市最繁華的中心路段,覆蓋10個社區,雲集520多家商場、酒店、公司。這裡飄揚著42面鮮艷的黨旗,42個黨組織分屬不同的條線。

  作為中山路所在的崇安寺街道黨工委書記,陳建平一度有力使不上:“要了解轄區企業經營狀況,常常是上門跑了好幾趟,人家還愛理不理的。”

  2004年9月7日,崇安寺街道召開了首次社區黨建聯席會會議,中山路區域性“大黨建”由此破題運作。最初僅有40多家單位參加的社區黨建聯席會議,如今已發展到120多個成員。

  “中山路‘大黨建’實現了四大轉變。”陳建平説,“黨建工作的體系由垂直型向縱橫交錯轉變,黨建工作的力量由單兵作戰向集團軍群轉變,黨建工作的資源由一家所有向資源共享轉變,黨建工作的方式由注重管理向突出服務轉變。”

  城市的基石在街道、在里弄,在廣大市民居住的社區。無論經濟社會發生怎樣廣泛而深刻的變化,黨組織總是高高飄揚的旗幟,聚合各方力量與資源,以熱情、理想和創造力,服務群眾、凝聚人心、優化管理、維護穩定。

  深圳市羅湖區戶籍人口僅41.5萬,流動人口則近80萬,多數聚居“城中村”形成“同鄉村”。如何引導流動人口有序融入羅湖城市化進程?

  “同鄉村”黨建成為羅湖流動人口管理新機制的切入點。以全區已建立的11個“同鄉村”外來務工人員流動黨員支部為紐帶,羅湖區積極引導老鄉參與到社區治安、計生、城管、調解、維穩、應急等各項工作中,使“同鄉村”黨組織成為社區治理結構的有機組成部分。

  “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5月13日早晨,廣西南寧市房地産項目最為集中的新興社區——鳳嶺北社區黨支部樓下又飄來了悠揚的歌聲。這是社區歌舞團正在排練大型舞蹈組歌《光輝的時代》。

  “這是我們社區為迎接建黨90週年準備的,是社區文藝晚會的主打節目。”社區歌舞團團長、有著57年黨齡的老黨員唐世蘇介紹説,到時候社區的農民工將會組成一支特別的“方塊隊”,與觀眾進行互動表演。

  鳳嶺北社區轄區內,陸續在建的房地産項目有近20個,流動人口近5000人。面對這樣一支隊伍,社區基層黨組織該如何發揮作用?

  鳳嶺北社區黨支部副書記王林亭説,主要是“宣傳+服務”,通過共同開展系列活動進行互動,拉近與農民工朋友們的距離。“比如每年至少2次的‘工地黨旗飄,關愛進工棚’活動,我們已經堅持了3年。”

  “看到這些年黨員幹部奔波辛勞,我們也應該為社區盡一份責任”——感動於黨員的先鋒模範行為,駐上海市嘉定區真新街道的企業曹安置業公司組建起一支50人的志願隊伍。定人定崗、定時定責,他們在11個主要道口和6個公交站點志願服務,一幹就是一年。感染力和凝聚力漣漪般擴大,目前街道大大小小志願者隊伍不下幾十支,常規力量達到3000人以上。

  做深做細服務群眾工作,讓“民得實惠,黨得民心”

  多年前的一場大火,燒掉了貴州省貴陽市小河區清浦社區居民馮琪的所有證件,為了補辦證件,他多次往返于派出所、街道、工作單位等部門,甚至還要在貴陽和武漢老家兩地奔波。最令他頭疼的是補辦獨生子女證,折騰了近5年也沒辦下來。

  2010年5月,新成立不久的清浦社區黨委獲悉情況後,主動上門服務,手續備齊上交後的第二天,獨子證就送到了老馮手上。

  感謝之餘,馮琪感慨地説:“原來還在擔心辦事處撤銷了,居委會也不蓋章了,我們要辦點事該找誰啊?如今社區黨委主動上門分憂解難,我們心裏可踏實了。”

  老馮所説的辦事處被撤銷,緣于去年初貴陽市試點城市基層管理體制改革,減少管理層級,變市、區、街道、社區四級管理為市、區、社區三級管理。

  街道黨工委和街道辦事處在改革中撤銷,社區黨委、社區委員會或居民議事會、社區服務中心應運而生。社區黨委“輕裝上陣”,直面群眾,服務群眾。

  新型社區將原街道辦事處經濟工作職責“還”給政府職能部門,只承擔民政、計生、衛生等各類事務性公共服務,居委會推行“居政分離”,行政職能全部“剝離”給新型社區,主要從事公益服務等活動。社區重點打造“15分鐘社區服務圈”,儘量讓群眾少跑路或不跑冤枉路,讓黨和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務“一竿子插到底”。

  改變,讓基層黨組織的工作思路愈發明確。貴陽市小河區瑞華社區黨委書記王世偉説,以前的街道辦事處,把精力用於抓經濟、抓稅收,有事就佈置給居委會,“衙門化”嚴重,現在改革以後,心裏只想著服務群眾,因為群眾滿不滿意是考核工作成績的硬指標。

  硬指標激發內生力,貴陽市黔江社區黨委書記曾軍感慨:“喊多少口號都是空的,只有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辦難辦的事,群眾才會認同你、主動依靠你,把你當成他們的脊梁柱。”

  走進廣西南寧西鄉塘區的大學東路社區“片區紅色之家”,這句話體現得尤為真切。

  “這裡設有黨員教育、黨員服務和文體活動三個功能區,為轄區黨員群眾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服務。”大學東路社區黨支部書記彭世華介紹,“片區紅色之家”服務範圍覆蓋了4個片區,涉及社區黨委下設的11個黨支部315名退休黨員、在職黨員和流動黨員。目前,這裡已受理黨員的求助、諮詢和關係轉接共1320多人次,解決退休老黨員、流動黨員實際困難53件。

  在有效破解“黨委管不到、社區管不了、業主沒權管、物業不想管”難題的同時,南寧市建立起“街道黨員服務中心—社區黨員服務站—樓宇黨員服務點”三級黨員服務體系,把勞動保障、創業就業、衛生計生等社會事務、服務事項統一納入三級黨員服務體系,實現“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

  老百姓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就是基層的頭等大事。城市基層黨組織的服務能力直接體現了執政能力。面對居民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瑣事難題,各地城市社區黨組織創新服務體制、載體,做深做細服務群眾工作,讓“民得實惠,黨得民心”。

  在天津市河北區江都路街如皋裏社區,每週六上午,78歲的黨員律師賈維義會準時為居民提供免費的法律諮詢,這是他向社區黨總支認領的黨員貢獻崗——政策法規宣傳崗。

  同賈維義一樣,如皋裏社區黨總支按需設崗、因人設崗,分別設定政策法規宣傳、專項工作防範、社區事務監督等九類黨員社區貢獻崗,由黨員結合自身特點認領,定諾、承諾、踐諾。  

  社區黨員議事會每天設專人在議事室接待群眾來訪,隨時了解群眾的所思所想、所望所盼,及時解決群眾反映的問題。社區黨總支承諾為群眾辦實事,先後解決了晾衣服、下雨積水、路燈不亮、路面不平、準物業管理等280多項問題。

  如皋裏社區黨總支還為轄區黨員群眾量身製作了“愛心免費卡”、“老年營養卡”、“康復健身卡”、“技能培訓卡”等便民服務卡,並通過打造“十分鐘服務圈”等措施,努力實現服務全覆蓋。

  在深圳市南山區,黨員、公職人員每月至少拿出半天業餘時間到社區開展活動,主動在所在社區“亮身份”、在八小時之外“樹旗幟”,為群眾辦實事好事。目前,全區有9300多名黨員公職人員到社區登記,200多個業委會中有760多名黨員幹部任職,661名居委會委員中黨員、公職人員佔76%,5000多個樓棟中有2700多名黨員幹部擔任樓棟長,8000多名黨員加入社區黨員志願者服務隊,在一線服務群眾、方便群眾、造福群眾。

  核心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

  社區是社情民意的“聚匯點”,也是各類矛盾的“聚焦點”。維護和諧穩定的根基在社區,社會管理的重心在社區。

  面對利益分化、主體多元的社會格局,城市基層黨組織如何健全社區管理體系,把黨的政治、組織優勢轉化為管理、服務優勢,成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

  重慶市合川區南津街街道東津沱社區由亂到治的變化,給人啟發。 

  地處城鄉結合部的東津沱,過去是合川有名的臟亂差地區,社會治安問題突出、群眾怨聲不斷。如今,這裡綠樹掩映,整潔文明,安寧和諧。

  “因為社區有了位好書記!”提起&&人,社區群眾交口稱讚。今年66歲的張年全在社區當了11年的黨委書記,面對的是17000多人的大社區,曾經難題一大堆:困難群眾和老上訪戶多,“兩勞”釋放人員多,偷盜鬥毆劣行多……

  張年全帶領社區黨委一班人,先從樹立社區黨組織和黨員形象威信入手,要求黨員&&整治環境,深入群眾了解困難、化解矛盾,每名黨員每月至少為群眾做3件好事。同時,社區組織了治安巡防隊、“兩勞”釋放人員幫教隊、文明勸導隊等8支隊伍,強化維穩功能,樹立文明新風。

  在社區黨委的教育、關心和幫助下,東津沱社區345名“兩勞”釋放人員全部實現了就業,無一人重新走上違法犯罪道路。去年7月,當地遭受洪災,社區緊急組建的搶險隊裏,多名“兩勞”釋放人員參加其中,奮力轉移群眾,贏得居民尊敬。

  街道、社區黨的建設工作,核心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

  重慶市推行了“三項制度”:社區黨組織書記每週一次接待群眾,社區黨組織班子成員每年兩次進家入戶走訪每戶群眾,對群眾反映的問題定期辦理答覆。“這種制度安排,目的是把聯絡服務群眾作為基層黨組織的核心任務、基層幹部的剛性職責,促使基層幹部人對人、面對面、手拉手、心連心地做好群眾工作。”重慶市委常委、組織部長陳存根説。

  貼近群眾,上海浦東新區航頭鎮有“三大法寶”:群眾工作聯絡員,領導與群眾手機短信交流,政府網站互動平臺。

  如今,航頭鎮幾乎所有黨員幹部都有一個以上的群眾工作聯絡點或聯絡戶,形成了全員聯絡的群眾工作網絡。對聯絡員,公佈手機、定期走訪、扶貧幫困、工作記錄等都有詳盡要求。群眾反映的急事、難事,一件件得到反饋和解決。

  去年9月21日起,航頭鎮、機關事業單位和村居委、社區領導的手機號碼,陸續在鎮政府網站公佈,並承諾24小時不關機,隨時接受群眾短信諮詢、提問、投訴、舉報,有信必復。去年底,十幾名農民工發短信稱“工資被拖欠”,領導馬上回復“高度關注”,兩天后問題得到解決。

  浦東新區司法局基層處負責人説,最初,幹部對“是否妥當”、“會否添麻煩”有些忐忑,但實施的效果卻讓他們解除了擔憂:公開手機效果好,哪怕幹部不能立即解決群眾反映的事項,群眾也通過溝通了解到黨和政府的誠意。

  (本報記者王漢超、禹偉良執筆,參與采寫記者胡謀、陳傑、龐革平、崔佳、汪志球、王偉健、包蹇、沈文敏、謝建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