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評論 >

中藥是“藥”不是“草”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19日 05: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貴得離譜”,讓人吃不起;“低得驚人”,藥賤又傷農。價格大起大落,關鍵在於中藥材管理無序

  最近,中藥材價格一路飆升,往日的“一把草”成了“貴族藥”。從去年至今,全國市場537種中藥材中有84%漲價。其中,麥冬漲價近10倍,金銀花的價格趕上了金銀價。以前一服六七元的感冒藥,現在漲到20多元。網友説,中藥材從“藥你苦”變成“藥你命”。

  中藥材價格暴漲,有中藥減産、種植面積減少、遊資炒作等多方面的原因。歸為一點,就是供不應求。價格上漲,是對前幾年虛低價格的“糾偏”,是一種“報復性反彈”。

  “貴得離譜”,讓人吃不起;“低得驚人”,藥賤又傷農。價格大起大落,關鍵在於中藥材管理無序。改革開放後,中藥材被明確定為農副産品,實行開放經營。隨著全國藥材系統解體,至今沒有一個部門管理中藥材生産和初加工。國家加大對糧食作物的補貼力度後,被列為農副産品的中藥材並未獲得相應的補貼。農民認為,“種藥材還不如種甘蔗”、“種少了是藥,種多了就是草”。由於農民缺乏種植積極性,藥材自然供不應求。

  “簡、便、驗、廉”不僅是中醫藥的特色,也是中醫藥相對於西醫藥的顯著優勢。中藥價格飛漲,必然影響中醫藥的生存和發展。因此,如何打通資源短缺瓶頸,成為中醫藥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目前,臨床常用的102種中成藥已進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基本藥物由國家發改委制定最高零售價,這意味著原料漲價,但中成藥價格不能漲,中成藥企業夾雜其中很受傷。集中採購,各地容易出現“低價取向”。以2毫升/支的清開靈注射液為例,國家發改委最高限價為0.63元,地方中標價僅有0.36元。藥材原料價格“虛高”與成藥價格“虛低”的矛盾進一步激化,中藥行業面臨生存危機。

  有人認為,中藥材漲點價問題不大。因為它的生産具有一定的季節性、週期性,一旦市場供給恢復充足,價格會自然回落。其實,相當一部分中藥材是不可再生的資源。據統計,中藥年需求量高達70萬噸,而栽培藥材僅佔常用藥材品種的20%—30%。因無序採獵、生態環境變化、資源利用粗放等因素的綜合影響,有相當一部分野生藥用動植物資源已趨於衰退或處於瀕危滅絕狀態,被列入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的藥用植物已達168種。中醫藥的發展,可能陷入“無藥可醫”的尷尬局面。到那時,中藥才真正變成“要你命”。

  中藥資源的短缺和瀕危,還與中藥材被大量出口賤賣有關。近年來,我國中藥出口呈現“一增一降”的態勢,即提取物的比例連年增長、中成藥份額逐年縮小。國外大量從我國進口中藥提取物,用來開發植物藥。哪種藥材價格越貴,破壞就越嚴重,如此惡性循環,直至滅絕。在出口的中藥材資源中,多數屬於我國獨有的稀缺資源。由於缺乏有效保護,藥材資源日漸枯竭。長此下去,無疑是自掘墳墓。

  中藥材價格回歸理性,不能光靠市場調節,還需要政府從産業政策上給予扶持。只有從戰略上加強中藥材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中醫藥事業才能可持續發展。關於中藥材短缺問題,周恩來同志當年曾提出了“先飲片,後成藥;先治療,後滋補;先國內,後國外”的“三先三後”原則。鋻於此,我國的中藥出口不能再走“把中藥當草賣”的老路了。當務之急是轉變中藥的發展方式,提高産品附加值,降低資源消耗,走一條從“賣草”轉向“賣藥”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