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評論 >

支部,從“樓”上建到“心”上(深度關注)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17日 06: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中國共産黨建黨90週年

  在職黨員主動聯絡社區參與社區服務,居民區黨總支書記蓋上社區行護照專用章。

  人民圖片

靜安區社區行護照。

  人民圖片

  從地圖上看上海,從縱橫交錯的路網中,能看出一個清晰的“申”字,而在大上海中,陸地面積最小的靜安區,就位於“申”字的交叉點上。靜安,是上海歷史的起點,也是黨的二大會址所在地,中國共産黨的第一部黨章就誕生在這裡……而今,在7.62平方公里的靜安區正演繹著一段新時期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新傳奇。

  曾經,這裡密集的高檔商務樓與閒適的老式里弄毗鄰而居,彼此之間卻罕有“交集”。如今,不斷創新的區域化黨建工作,通過黨組織的凝聚力,讓“熟悉的陌生人”拉起了手。“黨委領導、區域統籌、多方參與、共促和諧”,在“共同行動”中,支部從建在“樓”上,到建在“心”上,黨員和黨組織真正和社區百姓融為一體、榮辱與共——這就是上海靜安區基層黨組織建設著力推動的“共同行動”。

  “樓上支部”如何服務“樓下百姓”——

  觀念創新 化解困惑

  作為中心城區,靜安區涉外機構、中外企業和知名人文組織眾多,經濟形態多樣,居民構成複雜。曾經有過“白領”黨員找不到黨組織,黨員身份只存在於檔案裏,成了遊蕩的“口袋黨員”。為此,靜安區開闢“兩新”組織黨建新途徑——“支部建在樓上”,成立社區黨員服務中心,讓“兩新”黨員有了自己的家。

  然而,新的困惑又出現了。

  這邊是樓宇“兩新”組織黨建,那邊是社區街道黨組織,兩邊地域相融相連,卻各自發展,互不相干。樓宇擁有豐富的資源,卻找不到奉獻的路徑;社區面臨無數的難題和矛盾,卻鮮有化解的手段和人力物力。一時間,黨員雖然有了組織生活,卻與身邊的百姓咫尺天涯。

  面對挑戰,靜安區黨委認為,解惑的路徑是破除黨建中條塊分割的陳舊觀念;而各街道也頻出新招,推出“樓上”黨員與“樓下”居民的搭橋之舉。

  為了實現區域內黨建互聯互動,2007年,靜安寺社區(街道)黨工委率先嘗試讓樓宇黨建與樓組黨建“聯動齊飛”,推出了“兩樓聯建”黨建新舉措(2008年後改名為“同心家園”區域化黨建)。此後,江寧路街道的“社區聯盟”、石門二路街道的“鄰里石二”、南京西路街道的“黨建零距離”、曹家渡街道的“紅色鏈結在行動”……多個街道紛紛創設了自己的區域化黨建品牌,用各種方式打破黨組織“條塊分割”的森嚴壁壘。此後,只要是在靜安區居住和工作的黨員,不管戶口是不是在靜安,都被納入了靜安基層黨組織建設溫暖的大家庭。

  甚至不少外企員工也為這份情誼所吸引,經由黨組織的搭橋,積極投身社區服務或志願者工作。

  今年春節,上海兒童醫院的白血病患兒們結識了一批讓他們驚喜的夥伴:精靈兔小弟、奧特曼、芭比娃娃,邊玩還可以邊享用美味的點心……病房裏孩子們笑聲不斷,這是歐萊雅(中國)有限公司近30名青年黨團員志願者在公司黨支部的組織下,給孩子們送來的玩具、食品和祝福。

  “少睡了一個懶覺,就能讓不幸的孩子多一分笑容,太值得了!”歐萊雅的一位年輕員工感慨。

  各路“神仙”定期召開聯席會議——

  制度創新 一呼百應

  曾經有社區幹部擔心,沒有行政隸屬關係,駐區單位能積極參加社區黨建活動嗎?

  事實證明,他們“多慮”了。上海世博會期間,像公交站點的定點服務等工作,駐區單位就承擔了六七成,一些中央在滬單位的碩士、博士甚至教授們,紛紛要求報名上崗執勤。

  有著26年黨齡的傅毅,是醫藥工業研究院的研究員。世博期間,她風雨無阻,和同事們輪流在昌化路68路車站值守,“每次服務3小時,要從早上六點開始一直到早高峰結束”,傅毅覺得,“參加社區活動,為大家服務,很新鮮,也很有意義。”

  而華山醫院黨委書記顧曉萍經常琢磨的不光是醫院內部的黨建,還要想著如何組織華山醫院的黨員服務周邊的社區。

  把傅毅、顧曉萍們凝聚在一起的,正是靜安黨建的“聯席會議”制度。

  在總結各個街道黨建成果的基礎上,靜安區摸索著基層黨建區域化的制度創新路徑。他們借世博效應,去年10月推出了“共同行動”區域化黨建主題實踐活動新載體,突破了傳統的單位黨組織隸屬關係的界限,構建起區、社區(街道)、居民區三個層面的聯席會議平臺,區域內不相隸屬的黨組織和黨員可以借由聯席會議制度及時溝通,黨建工作開始由“區屬”、“體制內”、“單位”向“區域”、“體制外”、“社會”延伸。

  “共同行動”還採用了“項目化管理”方式,按照“共同服務社會”、“共同推動發展”、“共同創先爭優”三個板塊,在全區範圍制定出15個重點工作項目:“慈善公益節”立足助學、助老、助醫、助殘、助崗、助優撫對象;“資源共享工作機制”推動了駐區單位、社區街道公共服務資源雙向開放……在街道層面,通過“同心家園”、“社區聯盟”、“鄰里石二”等二級平臺,廣泛徵集意見建議,也設計了300余個共同行動子項目。黨建工作的創新活力,潛力巨大的服務功能,盡在其中。

  靜安的實踐證明,制度創新,保障了區域化黨建的高效與持久。

  從“愛心e家人”到“黨員社區行護照”——

  形式創新 與時俱進

  有一天,上海兒童醫院的黨員們,從靜安“共同行動黨務通”手機報上的“愛心e家人”短信欄目中,看到有個叫童童的孩子,全家正陷入困頓之中——童童一家在曹家渡街道四和居民區,父母在外打工,上幼兒園的兒子童童患先天性的尿道下裂,需定期手術,費用高昂家裏難以承擔,更雪上加霜的是,童童父親不幸遭遇車禍,也需要大筆醫藥費。兒童醫院黨委經過商議決定,組織專家對童童提供有針對性的義務醫療救助。4月10日,該院已為童童進行了第一次手術,獲得成功。

  “愛心e家人”欄目借助手機報形式,經常刊登來自基層黨員群眾反映的幫困信息,為各樓上樓下的黨支部和黨員提供奉獻和服務的機會。

  在信息時代,黨建信息發佈與活動組織的創新,讓黨建工作與時俱進,充滿活力。除了創建“共同行動區域黨建網”,推出黨員幫困手機報等信息發佈平臺,還有一個新鮮事兒,正成為靜安區黨員熱議的話題。

  “黨員社區行護照”,時下在靜安也頗受歡迎。全區在職黨員都領到這本“護照”。採訪中,靜安區黨委組織部副部長姜冬冬拿出自己的“在職黨員社區行護照”,隨意翻開一頁,上面有手寫的“4月15日參加達安居民業主委員會換屆選舉工作任務”,下方則是達安居委會敲上的一枚精美的“地圖印章”。

  借鑒“世博護照”的經驗,靜安全區5個街道,72個居民區黨組織都精心設計了富有社區特色的個性化紀念印章,黨員們參加一次活動,就收集一個印章,珍貴的記憶中不乏時尚氣息。華山醫院、市政協、上海市兒童醫院、匯銀集團等100多家駐區單位的黨組織紛紛要求領取這本“黨員社區行護照”,積極投身服務社區群眾活動“潮流”。

  “靜安區開展‘共同行動’區域化黨建主題實踐活動,找到了區域化黨建工作的有效載體,創新了區域化黨建工作的內容和領域。”在中國浦東幹部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劉靖北教授看來,這種有效聯絡機制打破了隸屬關係壁壘,盤活了區域內黨的組織資源,增強了黨組織的活力,是建設活力型黨組織的探索和創新;同時,這種方式充分發揮了黨的組織優勢,整合資源服務社會、服務群眾,也是建設服務型黨組織的探索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