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評論 >

樓宇白領之死 如何保衛職場白領的"幸福感"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09日 10:5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瞭望新聞週刊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國法律在保護勞工的休息權、加班權、報酬權和勞動條件等方面還需進一步細化、完善

  普華永道上海公司的女員工潘潔因為急性病症,于4月10日不幸過世。她是上海交大剛畢業不久的女碩士,年僅25歲。許多人都認為潘潔是"過勞死",雖然普華永道予以否認。

  4月1日,潘潔發送最後兩條微博:"白細胞一千八是神馬概念"、"各個都説,別幹了"。此前,她的微博也時常有淩晨兩三點的發帖記錄:"有個空檔就發燒"、"又加班了"、"生生餓醒"、"滿地打滾,我要睡覺"這樣的字眼在潘潔進入普華永道工作後的幾個月內屢次出現。

  2006年4月,普華永道一位年僅24歲、剛從上海外國語大學畢業的員工跳樓身亡,曾引起媒體熱議,有媒體報道其自殺跟"壓力過大"有關。今年1月4日潘潔的一篇微博寫道:"加班我可以接受,出差我可以接受,peak(忙季)我可以接受,但是有個KP(畢馬威)的娃元旦過勞死,我覺得有些東西已經觸碰到我的bottomline(底線)了。"

  普華永道是世界著名的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其餘三家是德勤、畢馬威和安永。潘潔之死,引起輿論熱議:一面,是外企白領,進出甲級寫字樓,職業令人艷羨,薪水豐厚體面;另一面,是長期"重度"加班,超負荷的身心壓力,導致"過勞傷",甚至"過勞死"。因這類問題常見於"四大會計事務所",被不少人稱為職場"四大"現象。

  有評論認為,如果説"富士康事件"折射了製造業企業一線工人的生存困境,那麼"四大"現象可説典型地反映了"樓宇白領"的職場辛酸。

  由此引發的問題包括:白領"過勞傷"甚至"過勞死"成因何在?勞動部門當如何作為?"樓宇經濟"時代如何捍衛員工的"幸福感"?

  不為人知的辛酸

  雖然被認為"過勞死"的"四大"員工畢竟屬於個案,但"四大"典型的"加班文化"在職場確是頗為有名。

  潘潔在普華永道的一位同事相信,潘潔出事和加班"過勞"有關。他對本刊記者説,公司加班時間的長短要看是淡季還是忙季。國際金融危機時,淡季是從4月到9月,但"經濟好轉後似乎沒有從旺季轉淡季的趨勢"。

  "過勞死"是偶然,但"過勞"卻是常態。"今年1~3月特別忙。由於每個人參加的項目不同,繁忙程度也不同。"上述普華永道員工表示,自己被分到"比較清閒"的項目組,但加班到淩晨一兩點也是"家常便飯"。此外,不管前晚多晚回家,第二天早上9:30~10:00都要回到公司繼續上班。有人連續一個禮拜都是淩晨四點離開辦公室,第二天早上還是要按時回去上班。

  "如果項目比較輕鬆,一天加班時間在4小時左右;週末至少加一天班、10小時左右。一週平均加班30小時,每月加班約120小時,有同事説上個月加班加了220個小時。"這位員工説。

  "四大"的職位是讓人羨慕的。高薪,國際化的氛圍,一流的培訓機會和發展空間"四大"職位是許多名校大學畢業生的首選,一個職位常引數百人競逐。

  畢馬威一位員工告訴本刊記者:"除了體面的收入外,公司還調派員工到國外工作,以獲取相應的國際工作經驗。我們還可以選擇為期3個月的短期工作或為期2~3年的長期借調。工作之餘,還有'MyLife'計劃,為員工提供商務和餐桌禮儀工作坊、家庭同樂日、品酒班、免費電影欣賞等活動。"

  統計數據顯示,眾人趨之若鶩的"四大",在中國發展速度很快。畢馬威最早僅在上海有20人的辦公室,至2010年9月已發展到擁有12家分支機構,專業人員超過9000人;德勤在中國的專業人員突破8000人;普華永道則已突破萬人大關。

  不過,光鮮亮麗的外表背後,也有不為人知的辛酸。與潘潔從小一起長大的余天寅説:"潘潔的同事告訴我,她經常加班到淩晨一兩點,有時是一邊哭一邊加班,她常説壓力很大,有崩潰感","她工作以前,我們每逢她生日都會約時間一起吃飯。但去年聯絡她時,她説項目很緊、要加班,一直持續到今年4月。沒想到剛過4月,就再也見不到她了。上班後,她幾乎沒有時間上MSN,更談不上打電話聊天"。

  "四大"是大城市"寫字樓"職場生態的一個縮影。智聯招聘發佈的《2010職場人壓力狀況調查》顯示,有些大城市93.24%的白領有加過班經歷。工作日晚上加班比節假日加班更頻繁,有69.6%的白領一直苦於這種狀態。更有35.1%的受訪白領表示,每週累計加班時間超過10小時,平均每個工作日加班時間在2小時以上。

  職場白領普遍遭遇的是"過勞傷"。上述調查顯示,48.6%的職場人表示自己壓力很大,72.5%的職場人表示工作壓力已經影響到了他們的生活,其中近六成懷疑自己有輕微抑鬱症狀。

  2010年畢業于上海交大、現在一投資銀行工作的潘先生對本刊記者説,剛入職時幾乎無法承受巨大的壓力。他印象最深的場景是:"有時淩晨三四點辦公室還是'燈火通明',此時轉動脖子,往往會有'咔嚓咔嚓'的聲音,甚至有人上廁所後就在廁所裏睡著了。"

  這種"超高壓"的環境對員工帶來更多的是精神層面的"損傷"。潘先生坦言:"由於平日工作繁忙,且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往日的朋友漸漸遠離,偶爾一天不加班也找不到朋友聚會,空下的時間反而手足無措。一旦有空,一邊想睡覺,一邊又擔心會有郵件和電話過來。"

  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勞動法專家王全興説,當下中國城市尤其是一線城市的年輕白領,面臨兩大壓力:一是巨大的生活成本壓力。房價高昂,生活費用上漲,而收入較低,為了夢想只能"玩命地幹"。二是嚴峻的就業壓力。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年輕白領為了保住難得的"飯碗",面對老闆的超時加班安排,也只得忍氣吞聲,被迫掠奪性使用自己的人力資源、透支自己的健康和生命。

  "匆忙是當今80後的流行病!"在近期流行書《80後你慢慢來》中,作者在開篇中如此寫道。

  關於"過勞死"的法律空白

  "四大"等高端現代服務業企業是經濟的"晴雨錶"。一定程度上説,快節奏的職場生活、滿負荷的工作狀態是整個經濟體"活力充沛"的表徵。但每一個生命的逝去都是一個無法彌補的悲劇。

  受訪專家認為,隨著國內不少地區現代服務業加速發展,服務經濟比重明顯提升,"四大"現象可能繼續存在。在"服務經濟"、"樓宇經濟"時代,如何保衛職場白領的"幸福感"?

  首先,職場人士自身應有理性的認知和調整。潘先生説,求職者尤其是大學畢業生應有合理的職業規劃,求職前首先要對行業、公司、職位有詳細了解,隨後分析自身的喜好、個性、身體健康條件、壓力承受能力等,比較兩者是否匹配後再作決定。普華永道的一位員工以"過來人"的身份在網絡日誌裏寫道:在負責任地工作的同時,也應該自愛,在被"深度剝削"時應懂得拒絕,如果從下到上每個人都懂得爭取自己的權益,企業的氛圍就會改變。

  其次,應採取法律措施對"過勞"現象進行"糾偏"。我國法律規定,實行標準工時制度的用人單位,勞動者每天的工作時間應不超過8小時,加班不超過3小時;每月的加班時間不超過36小時;每週至少保證勞動者有一個完整的休息日。實行非標準工時制度的用人單位,則需經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批准,並嚴格按照批復執行。用人單位違反上述規定的,即屬違法延長勞動者工作時間。華東師範大學人口研究所副教授王大犇呼籲,勞動監察部門對違反《勞動法》行為的企業必須加以干預,不能由於企業能夠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而對其侵害員工權益的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再次,應根據勞動市場出現的新情況不斷完善法律法規。華東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董保華介紹,1994年,日本對"過勞死"開始法律干預,死者家屬首次通過司法途徑向用人單位索賠。2001年底,又對"過勞死"相關法規提出修改建議。比如,判斷僱員是否因工作過度而死亡時,過去只考察僱員死前一週的工作情況,新規定則考察在最後的2~6個月裏僱員每月加班是否超過80小時,以此作為判斷"過勞死"的依據。

  中國目前的工傷條例沒有針對"過勞死"的規定,只明確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地點,因為突發疾病死亡的,在48小時之內搶救無效死亡的職工可以視同工傷。專家指出,相比而言,中國法律在保護勞工的休息權、加班權、報酬權和勞動條件等方面還需進一步細化、完善。

  擺脫"過勞",更需要自身的意識和調整。上海大學社會學教授顧駿説,許多人用自己的職業目標去規劃自己的人生目標,其實是本末倒置,忘記了自己到底應該追求什麼,拼命工作是為了什麼。還有一些白領用買奢侈品來犒勞自己辛苦加班,這更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與其通過這種方式減壓,不如去親近大自然,不要總是把目光放在收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