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評論 >

學者吁冷靜追“幸福” 仇富仇官不利解決問題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05日 10:5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關注幸福、嚮往幸福,不斷提高幸福指標,這是人民群眾應該有也必然有的新期待。對此,要歷史地、客觀地去看待。對幸福既要熱切地期待,也要冷靜地追求。政府則應該不斷關注、滿足群眾的新期待,承擔起保護人民追求幸福的責任。

  幸福是相對的、分階段的

  在我看來,人類有個永恒的主題:擺脫此岸的苦難,走向彼岸的幸福。所以,幸福是相對的。我們目前的生活水平已經比30年前提高很多,但我們還要追求全面富裕,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小康社會之後我們就滿足了嗎?不會。我們還要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走向共産主義社會,實現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大同”。

  幸福也是分階段的。我們送孩子上學,上了小學上中學,上了中學上大學,上完大學還希望他讀研究生,我們希望他不斷地追求幸福。可見,幸福是一個永恒的追求,也是全人類共同的追求。那麼,我們就要歷史地、客觀地、科學地、冷靜地看待人民群眾對於幸福的新期待。

  在舊中國,“四萬萬人同一哭,天下何處是神州”。我們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狀態,任人宰割,那是全中國人民的大苦難,何談幸福?今年是建黨90週年,共産黨帶領中國人民浴血奮鬥,新中國建立的那一刻就是大解放,大家從大苦難走向可以期盼的大幸福。

  新中國前30年,我們實際上是集體貧困、一窮二白。那時我們有熱烈的期盼,創造出輝煌的成就,也碰到很多挫折。回過頭看,我們發現國民經濟一度到了崩潰的邊緣,到處是糧票、布票。一個月定量多少斤糧、一兩油、半斤肉,能溫飽就算幸福了。

  後來,鄧小平説“發展是硬道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讓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這就是改革開放。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持續增長。“十一五”剛開始,我們的國內生産總值只有日本的一半。5年過去,日本人宣佈,我們已經超過他們了。當溫飽問題解決後,人們又開始嚮往新的幸福。

  當前幸福問題主要在“分蛋糕”

  我們整體這塊蛋糕越做越大,那麼,現在幸福在哪?為什麼幸福感的問題更突出了?

  當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富起來以後,沒有富起來的人和地區出現相對的貧困感和失落感。所以,幸福問題就越來越突出。也就是説,當蛋糕做大以後,怎麼分蛋糕的問題更突出了。

  社會保障、司法公正、反腐倡廉、個人收入、房價調控、醫療改革、物價調控、環境保護、食品安全、教育改革等領域存在的問題以及部分群眾的不滿意,歸結到一點,就是如何分好日益擴大的蛋糕,讓人民更廣泛地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一個時期以來,在國民收入分配問題上,我們的國企分得大了;我們的GDP越來越高,相對而言居民收入的比例在下降;我們的經濟高速增長,但長期依靠的是投資而不是消費,是外需而不是內需的拉動。

  這些特徵已經影響到社會的和諧問題,也影響到人們對幸福的感受。幸福不幸福,已經不是過去“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的那種牢騷,而成為影響社會平穩健康運行和發展的重要因素。

  能否滿足群眾的新期待關係中國的可持續發展

  那麼政府應該怎麼看這個問題?究竟應該怎麼辦?

  第一,人民的政府要高度關注、並且千方百計地帶領人民群眾滿足對幸福的新期待。胡錦濤總書記在美國耶魯大學演講的時候講過:“我們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關注人的價值、權益和自由,關注人的生活質量、發展潛能和幸福指數,最終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溫家寶總理今年年初和網友交流時説:“我們發展經濟的目的就是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就是讓老百姓生活越來越好。”總書記和總理密切關注人民的新期待,一些地方政府也把幸福指數作為一項政績指標,人大、政協的報告都把幸福放在裏面了。

  第二,不能簡單地去討群眾的好。這裡面還有個深刻的道理,這就是中國經濟以後還能不能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其實主要是靠人口紅利、消耗資源以及大量的低端商品出口拉動起來的。現在,我們的人口開始快速老齡化,這麼大一個經濟體,在持續增長30多年以後,人口紅利沒有了,資源、環境壓力增大,國際環境日益嚴峻,怎麼辦?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那就必須解放生産力,而生産力中,人是第一要素。

  也就是説,滿足13億人民對幸福的需求,其深層意義是擴大內需。如果把內需培育起來,就會促進大生産。因此,經濟的發展歸根到底來源於人民群眾對幸福的追求。它可以極大地孵化、調動、激發、解放生産力。所以,創造條件滿足群眾對幸福的新期待,是中國可持續發展很重要的“一招”。

  發展是幸福之基,渲染“仇富”“仇官”並不利於解決問題

  對於幸福,既要熱切地期待,更需冷靜地追求。滿足大家的幸福靠什麼?只有靠發展。當前部分群眾的幸福感相對不高,是發展中引起的問題,只能靠進一步的發展,靠加快發展、全面發展、協調發展、科學發展來解決。分配不公也是發展引起的分配不公。一方面要把蛋糕分好,一方面要把蛋糕做得更大才有可分。如果現在大家都坐下來分蛋糕,坐吃山空,兩天就吃光了。

  貧富差距的問題是客觀存在的,因為改革就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後逐步消除貧富差距、最終達到共富的一個過程。在現階段,部分制度、體制上的漏洞還不少。當前,多數人是靠勞動富起來的,也有一部分是因為制度、體制上的漏洞而富起來,甚至還有少數是因權錢結合而富起來。比如鐵道部原部長劉志軍,群眾早就説他是“鐵老爺”。

  對於這些問題,要從兩方面解決:一方面,要高度重視這些問題。首先是政府在制度設計上要加快完善,另外在反腐倡廉等各個方面還需要努力改革。現在最低工資在增加,社會保障在提高完善,政府施政中已經在縮小貧富差距上想辦法了。但另一方面,輿論和媒體不能抓住一件事就拼命地放大。我們有責任為弱勢群體説話、爭取公平、進行監督,但過於強化、渲染、誇張一些個案和現象,過於強調一種絕對的平均是不利於解決問題的,那樣只會把一部分人“仇富”“仇官”的心理煽動得更仇富、仇官。

  例如,“我爸是李剛”事件中的父子倆應該受到批判,但那畢竟是個別現象,不能以偏概全,認為出現一個李剛,全中國的官員都是李剛。過度渲染這種不滿,就可能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搞亂了,我們就能分好蛋糕嗎?所以,要冷靜、務實地去解決收入分配和社會不公等問題。

  同時,還要看到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一個過程,不能操之過急。比如住房問題,現在我們的平均住房面積整體上比30年前提高了很多,但群眾的呼聲依然強烈,對房子的需求是越多越好、越大越好,有了一套想要兩套。所以,現實的解決路徑是一步一步來,先想辦法滿足群眾最基本的住房要求。今年國家下了很大決心,要建1000萬套保障性住房,真有“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感覺。

  不要從“唯GDP”變成“唯幸福”

  對於幸福和幸福感,政府也要冷靜。過去,GDP是個筐,什麼都往裏裝。現在,有些地方對於幸福似乎又一哄而起地“重視”。幸福不是一個筐,不能什麼都往裏裝!

  一方面,人民政府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所以政府理應為人民辦實事、辦好事。“幸福”被鄭重地挂在了各級政府官員的嘴邊,都在討論並關注幸福,這是積極的。

  另一方面,要避免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切忌放空炮、許大願、吊胃口,從“唯GDP”走向“唯幸福”。關鍵是政府要言而有信,拿出實招,多幹實事;同時,還應冷靜地意識到自己的能力和職責範圍。

  19世紀英國社會學家斯賓塞在其《政府的十大權力範圍》一書中闡述的觀點值得我們參考:政府的責任不是為公民提供幸福,因為你也提供不了,你沒那麼大的本事、那麼大的責任。你的責任是保護人民追求幸福的自由,你去激勵人民,你去讓大家追求幸福,你去保護這個自由。如果這個自由受到妨礙,你就去排除它;如果這個自由受到侵犯,你就對那些侵犯的人進行懲罰。

  政府不可能包打天下,而要去帶領人民群眾走向幸福,保護群眾追求幸福的權利,維護社會穩定,懲治那些妨礙幸福的人。同時,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組織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解放生産力,發展生産力,追求更大的幸福。(作者葉小文 係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 (半月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