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評論 >

“三高”創業板 成長不見高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04日 04:2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李華繪

  一直以來,創業板上市公司“高股價、高市盈率、高募資”的“三高”問題飽受詬病,隨著業績增速放緩甚至出現虧損,部分創業板公司所依賴的“高成長”概念已經受到衝擊

  自2009年10月30日誕生以來,創業板就因高發行市盈率等因素牢牢吸引了無數市場投資者的眼球。然而,根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4月30日,創業板209家上市公司已經全部公佈2010年年報及2011年一季報,業績增速較2009年相比整體放緩,凈利潤出現下滑甚至虧損,飽受矚目卻又備受爭議的創業板,正在經歷痛苦的蛻變。

  創業板疲態已現,利潤增速低於主板與中小板,業績增速整體放緩

  目前,創業板上市公司已經達到209家。統計顯示,2010年度,209家創業板公司實現平均營業收入4.09億元,同比增長38.02%;實現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47.38億元,同比增長31.08%。

  從2010年度盈利狀況看,209家創業板公司無一虧損,全部實現盈利。其中,向日葵、東方日升、新研股份、匯川技術、星河生物、沃森生物、雙林股份7家公司凈利潤增長率超過1倍。

  但是,其中出現32家公司凈利潤下滑,寶德股份凈利潤下降51.53%,成為創業板去年凈利潤滑坡幅度最大的企業;南都電源、朗科科技、恒信移動、梅泰諾、安諾其的凈利潤也大幅減少40%以上。此外,還有17家企業凈利同比增幅低於10%,28家企業凈利同比增幅高於10%但低於20%。

  回顧2009年創業板上市首年,創業板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長超過45%,跑贏中小板,顯示出“高增長”的態勢。然而,根據2010年年報顯示,創業板疲態已現,利潤增速低於主板與中小板,業績增速整體放緩。2010年,創業板公司實現凈利潤約147.38億元,同比增長31.08%。中小板上市公司實現凈利潤約831.37億元,同比增長32.22%,主板上市公司凈利潤同比增幅為37.34%。

  創業板一季報中,凈利潤同比出現下滑的公司共47家。有4家公司出現虧損

  從2010年年報的披露情況看,創業板最大的亮點在於其高送轉預案。據不完全統計,209家創業板公司中,宣佈送股派股或分紅的公司超過160家。例如,安居寶擬“10轉15股派8元(含稅)”、中瑞思創擬“10轉15股派15元(含稅)”等等,都向投資者拋出了誘人的橄欖枝。

  然而,不少公司“高送轉”的利潤分配方案,卻難以掩蓋其業績變臉的傷痛。

  根據一季報統計數據顯示,創業板全部上市公司一季報實現平均營業收入1.01億元,同比增長39.3%,平均凈利潤1517萬元,同比增長37.1%。其中,中電環保凈利潤大增22倍,朗源股份凈利潤也增近14倍。而凈利潤同比出現下滑的公司共47家。有4家公司一季度凈利潤出現虧損,其中,新寧物流是創業板首批上市公司之一,凈利潤虧損181.05萬元,同比下滑177.13%。其餘三家,國聯水産在去年上市,通源石油和美亞柏科則於今年才登陸創業板。

  一直以來,創業板上市公司“高股價、高市盈率、高募資”的“三高”問題就飽受詬病,隨著業績下滑甚至出現虧損,部分創業板公司所依賴的“高成長”基礎已經受到衝擊。

  例如中瑞思創,其在去年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8486.02萬元,同比增長42%;而在4月22日發佈的2011年一季報中,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674.25萬元,同比下降18.46%。中瑞思創稱,公司的經營業績同比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因受到原材料價格上漲、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提高、用工緊缺等因素的影響,尤其是用工緊缺對産能的影響較大。受此影響,公司股價繼4月21日除權跌停後,次日再度跌停。

  再如安居寶。其在去年實現凈利潤6325.09萬元,同比增長23.20%;而在今年一季度實現凈利潤305.21萬元,同比下降77.20%。在其發佈一季報後的首個交易日,股價就被封在跌停板上。  

  受到業績變臉的負面影響,創業板指也遭到重創,4月22日起,創業板指連續五個交易日回調,並創下半年多來的新低,曾經遭到爆炒的創業板,泡沫正在被逐漸擠出。

  我國創業板企業上市前都已發展多年,高成長的特徵並不十分明顯

  大同證券首席投資顧問胡曉輝認為,創業板開立之初,為了創業板能長期穩健發展,我國採取了“高門檻”的做法,即創業板企業的上市條件與中小板相差無幾,這一方面保證了創業板上市企業的質量,但另一方面看,由於上市業績的高門檻限制,我國的創業板企業都已發展多年,高成長的特徵並不十分明顯。而創業板的本質卻是吸納那些具備高成長性的高科技企業,這些企業短期的盈利可能並非很樂觀,但成長性卻是毋庸置疑的。隨著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完善,未來創業板還是要逐步回歸本質,真正為那些需要資金的高成長性的高科技企業服務。

  針對創業板上市公司業績的“變臉”,胡曉輝認為,不能排除有“包裝上市”之嫌,但更多還是與宏觀環境相關。在宏觀調控期,創業板企業由於規模限制,且大多是某個細分行業的龍頭企業,産品也相對單一,一旦産品受到調控影響,業績下滑也就比較迅速。同時通貨膨脹的因素也不容忽視,通脹環境下,由於中小企業價格轉移能力相對較弱,成本壓力要大於主板企業,因此業績也會受到一定衝擊。

  “業績下滑是把雙刃劍”,胡曉輝分析,如果確為市場因素導致,創業板企業由於規模小,業績彈性相對較大,一旦行業復蘇,將會迎來業績的迅速恢復,從而引起股價反彈。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韓復齡認為,對於創業板公司尤其是財務披露方面,還要進一步加強監管。此外,要引進“優勝劣汰”的機制,制定更為嚴格的退市制度,將一些確實具備高成長性、有發展潛力的企業推上創業板,真正實現創業板資源的優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