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評論 >

把抗震救災精神轉化為民族復興的強大動力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03日 04:5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2008年5月12日,我國發生了震驚世界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作為災難性事件,它將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成為一段社會記憶,沉澱在歷史長河的深處。然而,不可磨滅的是中國人民面對災難時的英雄壯舉。胡錦濤同志指出:“在同特大地震災害的艱苦搏鬥中,我們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十分崇高的精神。這就是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這種精神不僅是中華民族戰勝災難、創造奇跡的強大精神支撐,而且是我們面向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巨大精神力量。在新形勢下,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應大力弘揚偉大抗震救災精神,萬眾一心、矢志不渝,求真務實、開拓創新,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努力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篇章。

  災後恢復重建的輝煌成就體現了偉大抗震救災精神

  從氣壯山河的生死大救援,到艱苦卓絕的百萬災民緊急安置,再到頑強拼搏的災後恢復重建,災區不曾停步,中國奮力前行。3年過去,災後恢復重建取得了輝煌成就,充分體現了偉大抗震救災精神。

  進展順利,基本完成。國務院頒布的《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提出,用3年左右時間完成災後恢復重建的主要任務,基本生活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達到或超過災前水平;四川省也提出“三年基本恢復、五年發展振興、十年全面小康”的災後恢復重建總體目標。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央提出“力爭在兩年內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標任務”。到2010年9月底,四川省納入國家重建規劃的29700個重建項目完工85.2%,完成概算總投資的85.6%,如期實現了中央提出的要求。

  規劃科學,質量優良。按照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災區編制了相應的恢復重建規劃。這些規劃堅持全方位,覆蓋災區城鎮和鄉村,涵蓋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堅持高起點,強調處理好恢復與提升的關係,避免把災後恢復重建搞成原樣複製;堅持有特色、講科學,突出村鎮佈局和特色風貌,突出尊重自然的理念,對災後恢復重建項目選址堅持“三個避讓”——避讓斷裂帶,避讓地質災害隱患點,避讓泄洪通道。在規劃實施過程中,嚴把工程質量監督管理關,把災後恢復重建重點工程建成優質工程、精品工程。

  民生改善,百姓滿意。堅持把民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來考慮和安排,切實把群眾安頓好、把民生保障好、把災區建設好。僅四川省,震後1年內,355萬戶震損住房修復加固全面完成;震後1年半,150萬戶農房重建全部完成;震後2年,25萬戶城鎮居民住房建設基本完成。2010年春季開學,災區學生全部告別了板房校舍,學校和醫療衛生、康復機構建設基本完成,贏得了災區群眾的讚譽。

  原地起立,跨越發展。著眼發展抓重建,抓好重建促發展,正確處理恢復與提升、當前與長遠、政府與市場、困難與機遇等關係,使災後恢復重建的過程成為改善發展條件、推動科學發展的過程,努力實現原地起立基礎上的跨越發展。堅持恢復功能與發展提高相結合,災區交通、水利、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根本改善,各項事業快速發展。

  舉國支援,民心凝聚。根據《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對口支援方案》,對口援建省市積極響應,以最大力度、最快速度支持災區;廣大援建人員不畏艱險、科學務實、連續奮戰,一大批優質工程建成並交付使用。各地把重建後的災區作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基地、進行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的基地;災區積極倡導自立自強自救、堅定堅強堅韌,廣泛開展感恩教育活動,舉行“感恩黨、感恩祖國、感恩社會”主題教育系列活動。

  偉大抗震救災精神在災後恢復重建中得到拓展

  8級特大地震的生死考驗,鑄就了偉大抗震救災精神;3年恢復重建的生動實踐,拓展了偉大抗震救災精神的內涵。

  拓展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精神內涵,進一步激發了中華民族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在災難面前,整個中華民族堅持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舉國上下患難與共,前方後方同心協力,海內海外和衷共濟,凝聚起抗震救災的強大合力。在災後恢復重建中,從全國各地先後到來的援建者、志願者等與災區人民共同奮戰,攜手共建新村新城。這種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旺盛活力。

  拓展了不畏艱險、百折不撓的精神內涵,進一步激發了中華民族泰山壓頂不彎腰的英勇氣概。堅強是戰勝磨難的利器,勇氣是創造奇跡的支撐。面對特大地震的巨大災難,全國人民臨危不懼、奮不顧身、捨生忘死,哪災情危急就向哪衝去,哪有生死考驗就向哪挺進,哪有受災群眾就向哪集結。面對災後恢復重建的巨大困難,災區群眾打出的標語是:“有手有腳有條命,天大的困難能戰勝”;“不等不靠不要,堅定堅強堅韌”。這種泰山壓頂不彎腰的英勇氣概,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敢於勝利的優良品格。

  拓展了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精神內涵,進一步激發了中華民族關愛生命、崇尚理性的高度熱情。人的生命高於一切、先於一切、重於一切。在抗震救災的全過程,在災後恢復重建的日子裏,我們和時間賽跑、同死神抗爭,充分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珍愛生命、保護人民的本質;堅持把充分發揮人的能動精神與充分發揮科技的重要作用緊密結合起來,攻克道道難題,化解種種風險,使科技成為戰勝地震災害的有力支撐。這種關愛生命、崇尚理性的高度熱情,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走向文明和現代化的嶄新風貌。

  在新形勢下更好地弘揚偉大抗震救災精神

  偉大抗震救災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和豐富發展,是黨和人民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新形勢下,我們應立足新的時代條件,著眼于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實踐,更好地弘揚偉大抗震救災精神。

  把偉大抗震救災精神昇華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信念。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偉大抗震救災精神在當代中國展示科學價值的內在要求。更好地弘揚偉大抗震救災精神,一個重大的現實課題就是把這種精神昇華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信念。應聯絡災後恢復重建的生動實踐,聯絡中國共産黨成立90年來的光輝歷程,聯絡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把加強偉大抗震救災精神教育與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唱響共産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偉大祖國好、各族人民好的時代主旋律,進一步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進一步增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把偉大抗震救災精神轉化為實現“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各項目標任務的實際行動。“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對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偉大抗震救災精神所包含的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等內涵,是實現“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各項目標任務的重要保證。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必須以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把偉大抗震救災精神轉化為推動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實際行動,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努力實現“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目標任務,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把偉大抗震救災精神貫徹到黨的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偉大抗震救災精神既是黨的先進性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重要體現,也從堅持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宗旨、奮鬥目標、理想追求、思想路線、革命精神和工作作風等方面為加強黨的建設提供了思想資源。應緊密結合黨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實踐,圍繞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能力兩大歷史性課題,把偉大抗震救災精神貫穿于黨的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努力保持和不斷發展黨的先進性。

  把弘揚偉大抗震救災精神與弘揚時代精神有機統一起來。我們黨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的歷史進程中,每個時期都培育出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偉大精神。這些精神既一脈相承又各具特色,構成了異彩紛呈的巨大精神寶庫。隨著黨領導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不斷發展,在新的實踐基礎上形成了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更好地弘揚偉大抗震救災精神,需要著眼於時代發展,把弘揚偉大抗震救災精神與弘揚時代精神有機統一起來,不斷培育和弘揚有利於經濟發展、民主健全、文化繁榮、科技進步、社會和諧、生態良好、人民安居樂業的新理念、新道德和新風尚,為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

  (執筆:季明 孫偉 賀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