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評論 >

莫把“救急”當政績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9日 11:1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北京4月29日電(記者姜琳、李代祥)一些地區菜價暴跌、蔬菜滯銷甚至爛在地裏引起社會強烈關注,相關部門和政府為此密集推出救急措施,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菜農的燃眉之急。但一些地方對此過於追捧,相關幹部沾沾自喜的態度卻令人擔憂。救急,更多是一種被動的彌補,絕非值得渲染的政績,對此不妨多一些冷靜,多一些警醒。

  需要清醒地看到,救急措施頻出,實際上是農産品價格劇烈波動的不正常表現。從“姜你軍”、“蒜你狠”為代表的農産品價格瘋漲,到如今的菜價暴跌,當前農産品市場的脆弱清晰可見,值得所有人深思。菜賤傷農,菜貴傷民,大幅度的“過山車”行情,受傷的總是産業鏈兩端的最大群體。從本質上講,再大規模的救急措施,只是減輕百姓損失,實際的創傷難以根除。

  救急措施,是治標而非治本;以救急為榮,更容易掩蓋問題的癥結。今年的菜價異常固然有一些專家所分析的“大小年”、燃油漲價等特殊原因,但社會普遍反應的農産品産銷不對接、中間環節過多等深層次矛盾,喊了多年仍未得到根本解決。在此次大規模的事後補救渡過難關之後,這些深層問題是否會被再次忽略?

  臨時性的救急不可避免,但大規模救急頻繁發生,體現的不是政績而是“政疾”。回顧過去幾輪農産品價格調控,一些地方熱衷於事後工作的成績宣揚,卻不反思問題發生的深層次原因並下決心主動解決,反而常常是有意回避責任。價格波動也好,食品安全也罷,對種種反復出現的老問題,有關部門和各地政府總在問題發生後才有所作為,恰恰反映了日常工作的滯後,暴露了長期以來的被動和缺位。

  實施産銷對接、農超對接,降低流通環節成本,組織農民加入合作社等……這些維持農産品價格合理水平、平衡種植戶和市民利益的根本辦法,早已成為明確的方向和要求。早該下決心解決的問題遲遲不作為,或進展緩慢,致使問題反復出現,群眾利益反復受損,這種背景和註釋下的救急,根本不值得沾沾自喜。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特別指出,要增強工作的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就是強調政府工作要著眼于解決深層次矛盾問題,提高長遠性和有效性。期待有關部門早日建立長效機制,保護好市民的“菜籃子”“米袋子”。當救急舉措越來越少甚至不再出現,那才是真正的政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