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評論 >

殯葬改革調查:死人活人"爭"地怪現象隨處可見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6日 08:5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當前,各地"豪華墓"、亂葬亂埋佔用耕地的事情屢見不鮮,這不能不讓人憂慮——中國的人均耕地面積僅為1.38畝,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專家形容為"人增、地減、糧緊"。而旨在破除迷信、杜絕鋪張浪費的殯葬改革至今已持續了50年,它給社會帶來了什麼樣的改變,還存在怎樣的問題?記者為此進行了深入採訪。

  從散亂到集中:祖墳並非"挖"不得

  南京工業大學黨委書記王德明教授的老家在張家港市楊舍鎮城南村。清明前他接到通知回鄉遷墳,覺得很不可思議。

  到了現場,卻大大出乎王德明的預料。"大家在田間地頭排隊等待,高高興興的。"整個過程中他所做的,只是找到父母的墳塋,帶着統一配備的免費骨灰盒到安息堂,中間的挖墳、收撿遺骨(灰)全由專職人員完成。

  記者來到楊舍鎮塘市辦事處的靜憩樓探訪。大門兩側書寫"民德歸厚,慎終追遠"的金色對聯,園以三層白灰色小樓、焚燒亭和停車場為主體,一側是用來安葬遺骨的成排墓地。清明剛過,墓前尚未凋謝的花束隨風搖曳。這樣的安息地,難怪遷墳時大家贊成。

  無獨有偶,這樣的做法江蘇南通海門市從1997年就開始了,實行的是"一村一骨灰堂"的方式,目前村級骨灰盒存放室擁有率為100%。

  記者來到該市萬年鎮長征村西北500米處的骨灰堂。堂內,道路用大理石鋪設,每個骨灰存放室約佔地60平方米,高約2米,一個個格子裏擺放着逝者的骨灰盒、照片和姓名,旁邊放着兩個用來燒紙錢的籃子。而堂前是修剪得整整齊齊的翠柏和灌木,分外嫩綠。有村民感慨道,人死了之後來這裡"享受"的是五星級待遇。

  "原來可不是這樣子。"村裏的老人回憶説,海門市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開始並村,長征村就是那時由三個村子合併在一起的,三個村子各自有自己的公墓,有的散落在田間地頭,"一到清明上墳,紙灰滿天飛,遇上下雨天,兩腳泥巴。"

  事情的改變源自一個偶然事件。2006年,在上海做生意的本村企業家宋正飛回老家上墳,發現墓地散落,雜草叢生,於是出資建起了這個骨灰堂。35個村民小組每組一個,另有一個安葬着解放戰爭時期的四位烈士。長征村黨支部書記陳建飛告訴記者,骨灰堂"光綠化就花了25萬元",而散墳集中為長征村節地20多畝,這對人均耕地遠不足一畝的該村而言,可不是小數目。

  死的人不"怕"颳風下雨,活的人上墳也不再怕兩腳泥巴,"陰陽兩隔的人都能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而殯葬改革,不僅僅停留在為逝者建一個清凈的骨灰堂。

  長征村村民鬱建中的父親剛剛過世,按照海門市的惠民殯葬政策,辦完喪事後他從鎮財政所領取了600塊錢的基本喪葬補貼。"運輸費、火化費算下來,政府給的這600塊錢辦喪事基本就夠用了。"鬱建中對這一政策很是感激。他告訴記者,要是放在10年前,村子裏有人去世了總是先急着找墓地,打棺材,請街坊四鄰挖墳,如今政府給補助安置在骨灰堂,"乾乾淨淨的,省去了不少麻煩"。

  在海門民政局的辦公室內,記者看到了一份通知,要求全市殯葬基本服務補貼"三年三步":針對無喪葬補助人員,去年補助200元,今年為600元,2012年提高到850元。"此外,我們打算由市財政給每個村投入5萬—10萬元,用於骨灰堂的擴建和綠化。"海門市民政局肖局長告訴記者。

  喪葬觀念:傳統與現代對壘

  殯葬改革是一項綜合性工程,涉及遺體火化、散墳整治、文明祭掃、生態葬,以及惠民殯葬補助等多個環節,改革的推進在全國範圍內並不均衡。在安徽懷寧、潛山等地通向安慶市區的公路兩旁,以及馬鞍山經蕪湖到池州的鐵路兩側,不時可見一些墳塋散落於田地、土丘之間。有的荒草叢生,年代已久。有些卻土色鮮明,顯然是新墳。更有一些水泥、磚石造就的小房子,裏面停放着棺槨,很是顯眼。原來,按照當地風俗,死者遺體要盛於棺中,在野外停放3年,然後再收拾遺骨,埋入土中。"一般都是自家找塊荒地安葬,講究的還會請風水先生看看。"

  我國《殯葬管理條例》明確規定,鐵路、公路主幹線兩側禁止建造墳墓;在允許土葬的地區,政府應當將公墓建設納入城鄉建設規劃,"禁止在公墓和農村的公益性墓地以外的其他任何地方埋葬遺體、建造墳墓。"不少農村隨意的安葬方式顯然違背了規定,既不利於土地的節約,也影響環境的美觀。

  而即便在有公墓規劃的地區,村民們也放任自流地選土地建墳墓,誰家的墓造得更大更豪華,誰家最有面子。信風水講排場比闊綽,致使死人與活人"爭"地的怪現象隨處可見。我國的殯葬改革是圍繞推行火葬展開的,然而,根據民政部網站的數據,2009年全國平均火化率僅為48.5%,西部地區平均火化率不足30%,最低的僅4%。

  走訪中西部,記者明顯感受到地區差異帶來的殯葬文化的差異性。山西某村一戶人家,幾個孩子都在北京工作,這讓同村人羨慕不已。他們都説:"這家的祖墳冒煙了,孩子才會這樣有出息。"這也就不難理解推行火葬在當地會有多艱難。村民根深蒂固的理念不僅阻礙了殯葬改革,也影響了村民之間的和諧。某縣劃分土地,由於祖墳動不得,墳上的小樹苗經過若干年長成了參天大樹,影響了莊稼的收成,造成墳主人和地主人大打出手。而類似的事並不少見。記者在山西東南部的一個16萬人口的縣採訪,發現整個縣內沒有一處火葬場。

  在殯葬改革採訪中的幾點啟示

  記者在此次採訪中也收穫了幾點啟示。

  啟示一:傳統喪葬觀念的轉變是第一位的,這需要政府的引導。祖墳為大,隆喪厚葬,這些觀念在某些地方已成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絆腳石。而革除喪葬陋習,宣傳是根本。但目前很多地區對於殯葬新風的宣傳,往往集中在清明、冬至等節日,即便是有,似乎也被熱議的天價墓等焦點湮沒了。"舊的觀念不破除,就是建造再整潔的骨灰堂,老百姓也不搬遷。"海門市民政局的一位負責人如是説。此外,地方領導的重視也頗為關鍵。"殯葬改革與傳統觀念衝突很大,如果沒有實際利益的驅動和壓力,基層政府對此並不積極。"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一般只有土地開發時,地方政府才會對散亂墓葬進行整治。與此形成對比的是,海門市一位領導表態,他寧願把路修得窄一點,也要把散墳亂葬治理好,"這樣才能創造整潔的環境,吸引投資加快發展。"海門之所以有"金三角上小浦東"的美譽,與當地形象不無關係。

  啟示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與推進殯葬改革有一定關係,但不是必要條件。江蘇省民政廳一位從事殯葬管理工作的負責人也表示,經濟發展水平是次要的,關鍵要看這個地方的誠意和決心。2010年4月,連雲港灌南縣把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作為一項惠民工程在全縣展開,每鄉鎮選取劣質地建一座公墓,並把已有散葬墓全部遷入,節約土地2000余畝。灌南地處蘇北,2009年地區生産總值約為9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430元。相比灌南,土地面積、生産總值和人均收入相當的安徽懷寧縣,在主幹道兩側墳塋纍纍,甚至火化尚未推行。

  啟示三:文明殯葬的推行,對於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有利無弊。環境的改善與文明程度的提高,是社會持續發展的助推器。目前全國出臺惠民殯葬政策的地區已達11個省、99個地級市和407個縣,覆蓋人口達4.73億,多個省市也在各自的"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加大殯葬改革的力度,轉變喪葬陋習,加強生態墓區建設,倡導綠色殯葬,基本實現殯葬公共服務均等化。如何讓改革開放的成果普惠於民,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殯葬改革的深化值得期待。(本報記者 鄭晉鳴 通訊員 劉有才)